-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莫让竞技阻碍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09 11:00
字号

竞技活动是指以获取考级证书、等次奖项为目标,组织儿童参与诗歌背诵、演讲及音体美、学科知识等领域的专项训练与结果导向评价的活动。而义务教育阶段(6-15岁)是儿童打身体基础、养兴趣萌芽、塑健全人格的“黄金奠基期”,此时过度开展竞技活动,不仅彻底偏离“培养兴趣、锤炼能力”的教育初衷,更会通过高强度训练伤身体、功利化评价扭认知、资源倾斜挤空间,对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造成不可逆影响——本质是违背义务教育“普惠、均衡、全面”的核心要求,亟需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协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卸下“考级获奖”的枷锁,还他们自在成长的空间。
一、义务教育阶段过度竞技:从个体身心损伤到群体成长失衡
(一)对参赛儿童:成长根基遭系统性破坏
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身体、大脑、心理都像“未凝固的水泥地”,过度竞技如同在上面强行盖高楼,只会让“地基”开裂。
1.身体层面:发育节奏被强行打断
这一阶段孩子的生理结构远未成熟。12岁以下儿童膝关节软骨钙化率不足成人60%,生长板更是调控身高的“关键开关”。可有的家庭为舞蹈考级,让10岁孩子每天练舞4小时,最终查出髋关节发育不良;有的学校为学科竞赛,让12岁学生每天久坐刷题8小时,半年内近视加深200度还出现C型脊柱侧弯——这些器质性损伤并非“休息就能恢复”,可能伴随孩子一生,影响身高、骨骼健康甚至成年后的运动能力。
2.认知层面:基础思维被固化成“死胡同”
义务教育本应教会孩子“看见春天会描述、买东西会算账”,可竞技活动的“标准答案导向”(如诗歌背诵“一字不差”、奥数解题“必走套路”),把孩子的思维框得死死的。神经科学研究证实,这一阶段孩子的前额叶皮层(负责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脑区)还在“搭框架”,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创意写作等多元体验“布线”;而长期功利化训练会抑制神经元跨区域连接——某教育实验显示,长期参与奥数训练的儿童,面对“超市算总价”这类非套路数学题时,解题效率比未参与竞技的孩子低38%,连创意绘画时都会反复问“老师,标准答案是什么”,本该灵活的思维被练得“只会走一条路”。
3.心理层面:自我价值被绑在“奖状”上
斯坦福大学对义务教育阶段竞技儿童的跟踪研究发现,72%的孩子会形成“获奖=有价值”的认知闭环:有孩子钢琴考级失利后哭着说“妈妈肯定不爱我了”;还有孩子因怕“考不好丢人”,宁愿装病也不愿去学校。这一阶段本该建立的“努力就值得肯定”的健康认知,全被“没获奖就是我不行”的功利思维取代,逐渐形成“固定型思维”,丧失面对挫折的勇气。
4.成长层面:全面发展被挤成“单条腿走路”
义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完整的人”,需要孩子兼顾“会合作、能表达、爱生活”。可竞技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与金钱。为美术考级,孩子没时间读课外书、做手工;为演讲比赛,错过和同学一起玩游戏、探索自然的机会。哈佛大学研究早已指出,职场成功65%依赖“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软技能,可现实中,有的物理竞赛获奖者因缺乏写作能力错失心仪院校,普通家庭因支持孩子考级,连英语补习的费用都被挤占,最终导致孩子“单科突出、多科薄弱”,成了“只会做题、不会生活”的“偏才”。
(二)对非参赛儿童:成长空间被隐性挤压
义务教育本应“一个都不能少”,可过度竞技让非参赛孩子成了“被忽略的群体”,连基本的成长资源都被挤占。
1.资源倾斜:该享的权益被“竞技优先”剥夺
部分学校为打造“竞技特色”品牌,不惜牺牲非参赛孩子的利益。某小学为备战诗歌朗诵比赛,把每周3节音体课全改成“背诵集训”,非参赛孩子连操场都少去;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质师资,30%以上的时间用于辅导竞赛生,给普通班上课只能“赶进度、念课本”——义务教育承诺的“均衡资源”,成了“竞技生专属福利”,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极不公平。
2.认同危机:“没获奖=我不好”的认知扎根
依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6-12岁儿童的自我价值感高度依赖外界认可。当学校天天广播竞赛成绩、宣传栏贴满获奖名单,82%的非参赛孩子会觉得“只有获奖才是好学生”。有个孩子本来喜欢捏橡皮泥,却不敢报名手工课,说“又不能拿奖,去了也会被嘲笑”——本该敢想敢试的年纪,却被“获奖才值得”的想法浇灭了探索兴趣的勇气。
3.价值观扭曲:“不拿奖的事没意义”成共识
班里同学聊的都是“我钢琴过了5级”“他数学竞赛拿了奖”,70%以上的非参赛孩子也被这种氛围带偏,认为“不获奖的活动没意思”。有个8岁男孩本来爱画画,听说“画画不能考级”,立马放下画笔说“那学它干嘛”——义务教育本该培养的“享受过程、热爱本身”的兴趣本质,全被“要结果、要奖状”的功利心取代。
二、义务教育阶段过度竞技危害的核心成因:违背四大“基础成长”规律
过度竞技对孩子的伤害并非偶然,而是在“赢在起跑线”的功利目标驱动下,系统性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
(一)违背大脑“搭框架”的规律
这一阶段孩子的大脑不是“练单项技能”的工具,而是需要“铺多元网络”的基础工程。0-6岁是神经元“突触爆发期”,需通过玩沙、看蚂蚁、听故事构建丰富神经回路;7-15岁是前额叶皮层成熟的关键期,需通过开放式问题(如“怎么让植物长得更好”)、社交互动加固脑区连接。可过度竞技强制孩子聚焦单一技能(如每天2小时钢琴考级练习、3小时奥数刷题),导致大脑“用进废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脑科学实验证实,6-10岁长期参与单一竞技训练的儿童,成年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如策划活动、协调矛盾)比同龄对照组低40%,前额叶皮层髓鞘化程度显著不足,思维灵活性大打折扣。
(二)突破身体“慢慢长”的规律
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身体发育有明确的“耐受红线”,这是经过医学研究验证的客观事实。3-6岁幼儿骨骼含钙量仅为成人的50%-60%,无法承受“下腰抱腿”“长时间站立”等训练,易致脊柱变形;7-12岁儿童关节软骨厚度不足1毫米,高强度运动(如每日3小时篮球训练)会加速软骨磨损,成年后易患骨关节炎;13-15岁青少年心脏负荷仅为成人的60%,过度耐力训练(如每日跑5公里备战比赛)易引发心律失常。可有的早教机构为打造“天才舞者”,强迫4岁孩子每天练“下腰”1小时,导致多名儿童腰椎压缩性骨折;某中学为提升体育竞赛成绩,让12岁学生每日负重5公斤跑步,半年内3名学生因生长板提前闭合,身高定格在1.4米——这些悲剧都是无视身体发育规律的直接后果。
(三)扭曲心理“要认可”的规律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儿童内在动机的形成需要“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三大支撑,而过度竞技恰好对这三点造成“三重剥夺”。家长强迫孩子“必须考级、必须获奖”,剥夺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淘汰制”“排名制”让大多数孩子持续体验“不如别人”的挫败,破坏了“通过努力能进步”的胜任感;为备战竞技牺牲周末和朋友玩耍的时间,削弱了“融入集体”的归属感。长期下来,孩子的兴趣被“外部奖励”绑架,某教育调研显示,85%的义务教育阶段竞技儿童表示“如果不考级,就不想学钢琴、画画了”,完全丧失了对技能本身的热爱。
(四)偏离义务教育“育全人”的规律
义务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需兼顾素质均衡、生活关联、个性适配三大维度。可过度竞技把教育异化成“拿奖工具”。为备战学科竞赛,挤占品德课、劳动课时间,导致孩子“会解奥数题却不会帮妈妈扫地”;为背诵考级,能完整背下《春江花月夜》,却不会描述“小区里的春天是什么样”;为追求“全面获奖”,强迫擅长绘画的孩子参加演讲比赛,导致孩子站在台上紧张到说不出话——这根本不是“育全人”,而是把孩子往“窄路”上逼,背离了义务教育的本质。
三、多方协同: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松绑,重构“全面成长”生态
破解过度竞技困境,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坚决不组织、不鼓励任何形式的考级、评奖类竞技活动。政府定规矩、学校造环境、家庭做陪伴,形成“监管-实施-守护”的三位一体体系,让孩子能按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全面长”。
(一)政府层面:把“不搞竞技”的底线划牢、守严
1. 政策明禁止: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活动规范》,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严禁学校、培训机构组织学科竞赛、艺术考级、体育评奖等竞技活动”,对违规组织的学校,直接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限期整改;对诱导家长报“考级班”的培训机构,处以罚款并纳入“行业黑名单”,情节严重者吊销办学许可证。
2. 资源引普惠:将教育经费重点投向“无竞技、纯兴趣”的活动。每个社区建设“儿童兴趣空间”,免费开设自然探索、创意手工、团体游戏等课程,不考级、不排名,只以“孩子开心、愿意参与”为目标;联合央视制作《义务教育成长记》纪录片,拍摄孩子“在公园观察昆虫”“和同学一起做烘焙”“动手做科学小实验”的日常,破除家长“唯有获奖才成功”的功利认知。
3. 监管无死角:成立“教育+市场监管”联合检查组,每学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1次专项排查,重点查“是否挤占基础课程搞竞技集训”;每月对儿童培训机构进行随机抽查,核查“是否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推销考级课程”;开通“竞技违规举报热线”,家长发现违规行为可直接投诉,监管部门需在48小时内响应,15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确保禁令落地。
(二)学校层面:把“无竞技”的成长环境建好、做实
1. 课程只保“全面”,不向竞技妥协。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音体美、劳动、综合实践课,每周3节体育课一节不少,每月1次劳动课教孩子扫地、种菜、整理房间,哪怕“没人拿奖”也绝不挤占;课后服务优先开设普惠性兴趣活动(如校园合唱社、手工小组、趣味运动会),不设选拔门槛,所有孩子都能参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多元兴趣。
2. 评价只看“成长”,不唯奖项论。取消“三好学生”“竞赛获奖表彰”,改用《儿童成长记录册》。孩子今天帮同学捡了书、明天画了一幅画、后天学会了跳绳,都详细记录在内,教师评语聚焦“过程进步”(如“你今天主动帮同学,很有爱心”“这次画画尝试了新颜色,很有想法”);校园宣传栏不贴奖状,改贴孩子的绘画作品、手工成果、观察日记,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自己的价值”。
3. 资源只讲“公平”,不搞倾斜。优质师资实行“共享制”,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需承担普通班级教学任务(如市级美术骨干,一半时间教3-4年级普通班,一半时间带全校孩子做手工),且普通班学生满意度权重不低于40%,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学校的体育馆(场)、实验室、艺术教室,课后服务时间和周末上午向全体学生开放,不设“竞技队专用”限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使用资源。
(三)家庭层面:把“顺自然”的陪伴做细、做暖
1. 选活动只看“孩子喜欢”,不跟风考级。不给孩子报任何“要考级、要获奖”的兴趣班,选择标准聚焦三个细节:孩子是否主动说“我想去”(如“妈妈,我想上吉他课”)、课后是否会自主练习(如放学回家主动弹吉他、画漫画)、参与时是否有发自内心的愉悦(如上课跟着老师笑、课后主动分享趣事);若孩子中途说“不想学了”,先沟通区分“畏难情绪”和“真没兴趣”,若是后者就尊重选择——比如有家庭放弃“强制钢琴考级”后,孩子反而主动要求学吉他,半年后就能自主弹唱喜欢的歌曲。
2. 给反馈只夸“过程”,不盯结果。孩子参与活动后,不问“有没有获奖”,只关注“他做了什么、进步了什么”。画完画不说“能不能拿奖”,而说“你用蓝色和黄色调出了绿色,这个想法很特别”;跑步结束不说“有没有跑第一”,而说“你这次调整了呼吸,比上次快了10秒,找对方法了”;若偶尔参与竞技失利,不指责“你怎么没赢”,而是和孩子一起复盘“这次哪些地方做得好?下次想尝试哪些改进(比如演讲时声音再大一点)”,帮孩子建立“努力比结果重要”的认知。
3. 做规划只守“原则”,不挤成长时间。时间安排不搞“精确到分钟”的刻板计划,只坚守三个核心原则:每天留1小时“自由时间”,让孩子想玩玩具就玩玩具、想看绘本就看绘本,不安排任何学习或训练;每周留2天“亲子时间”,一起去公园散步、逛书店、做手工,不聊“学习”“获奖”,只聊“今天开心吗”“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就算孩子有兴趣班(如吉他课),每周上课时间也不超过2小时,且不占用自由时间和亲子时间,避免兴趣变成“负担”。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本该是在草地上追蝴蝶、在课堂上问“为什么”、在和朋友的玩耍中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年纪。过度竞技就像给他们套上了“小枷锁”,让他们没法自在跑、随心问、开心玩。唯有政府把好“不竞技”的关口、学校建好“无压力”的环境、家庭做好“顺自然”的陪伴,才能让这一阶段的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节奏长成“身体棒、脑子活、心里亮”的全面发展的小大人——这才是义务教育该有的样子,也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守护。
作者介绍:赵远坤,男,1963年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198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后,执教于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担任心理学、数学教师。曾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开县政协主席、人大常委会主任,以及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开州校友分会会长,开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他曾分管教育工作,4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并深入思考基础教育发展问题。2018年以来,他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学研用”,旨在提升育人者的育人素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目前正全面深入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探索建立的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与推进工作体系,凭借科学的体系设计与显著的实践效果,得到了教育专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一、义务教育阶段过度竞技:从个体身心损伤到群体成长失衡
(一)对参赛儿童:成长根基遭系统性破坏
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身体、大脑、心理都像“未凝固的水泥地”,过度竞技如同在上面强行盖高楼,只会让“地基”开裂。
1.身体层面:发育节奏被强行打断
这一阶段孩子的生理结构远未成熟。12岁以下儿童膝关节软骨钙化率不足成人60%,生长板更是调控身高的“关键开关”。可有的家庭为舞蹈考级,让10岁孩子每天练舞4小时,最终查出髋关节发育不良;有的学校为学科竞赛,让12岁学生每天久坐刷题8小时,半年内近视加深200度还出现C型脊柱侧弯——这些器质性损伤并非“休息就能恢复”,可能伴随孩子一生,影响身高、骨骼健康甚至成年后的运动能力。
2.认知层面:基础思维被固化成“死胡同”
义务教育本应教会孩子“看见春天会描述、买东西会算账”,可竞技活动的“标准答案导向”(如诗歌背诵“一字不差”、奥数解题“必走套路”),把孩子的思维框得死死的。神经科学研究证实,这一阶段孩子的前额叶皮层(负责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脑区)还在“搭框架”,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创意写作等多元体验“布线”;而长期功利化训练会抑制神经元跨区域连接——某教育实验显示,长期参与奥数训练的儿童,面对“超市算总价”这类非套路数学题时,解题效率比未参与竞技的孩子低38%,连创意绘画时都会反复问“老师,标准答案是什么”,本该灵活的思维被练得“只会走一条路”。
3.心理层面:自我价值被绑在“奖状”上
斯坦福大学对义务教育阶段竞技儿童的跟踪研究发现,72%的孩子会形成“获奖=有价值”的认知闭环:有孩子钢琴考级失利后哭着说“妈妈肯定不爱我了”;还有孩子因怕“考不好丢人”,宁愿装病也不愿去学校。这一阶段本该建立的“努力就值得肯定”的健康认知,全被“没获奖就是我不行”的功利思维取代,逐渐形成“固定型思维”,丧失面对挫折的勇气。
4.成长层面:全面发展被挤成“单条腿走路”
义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完整的人”,需要孩子兼顾“会合作、能表达、爱生活”。可竞技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与金钱。为美术考级,孩子没时间读课外书、做手工;为演讲比赛,错过和同学一起玩游戏、探索自然的机会。哈佛大学研究早已指出,职场成功65%依赖“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软技能,可现实中,有的物理竞赛获奖者因缺乏写作能力错失心仪院校,普通家庭因支持孩子考级,连英语补习的费用都被挤占,最终导致孩子“单科突出、多科薄弱”,成了“只会做题、不会生活”的“偏才”。
(二)对非参赛儿童:成长空间被隐性挤压
义务教育本应“一个都不能少”,可过度竞技让非参赛孩子成了“被忽略的群体”,连基本的成长资源都被挤占。
1.资源倾斜:该享的权益被“竞技优先”剥夺
部分学校为打造“竞技特色”品牌,不惜牺牲非参赛孩子的利益。某小学为备战诗歌朗诵比赛,把每周3节音体课全改成“背诵集训”,非参赛孩子连操场都少去;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质师资,30%以上的时间用于辅导竞赛生,给普通班上课只能“赶进度、念课本”——义务教育承诺的“均衡资源”,成了“竞技生专属福利”,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极不公平。
2.认同危机:“没获奖=我不好”的认知扎根
依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6-12岁儿童的自我价值感高度依赖外界认可。当学校天天广播竞赛成绩、宣传栏贴满获奖名单,82%的非参赛孩子会觉得“只有获奖才是好学生”。有个孩子本来喜欢捏橡皮泥,却不敢报名手工课,说“又不能拿奖,去了也会被嘲笑”——本该敢想敢试的年纪,却被“获奖才值得”的想法浇灭了探索兴趣的勇气。
3.价值观扭曲:“不拿奖的事没意义”成共识
班里同学聊的都是“我钢琴过了5级”“他数学竞赛拿了奖”,70%以上的非参赛孩子也被这种氛围带偏,认为“不获奖的活动没意思”。有个8岁男孩本来爱画画,听说“画画不能考级”,立马放下画笔说“那学它干嘛”——义务教育本该培养的“享受过程、热爱本身”的兴趣本质,全被“要结果、要奖状”的功利心取代。
二、义务教育阶段过度竞技危害的核心成因:违背四大“基础成长”规律
过度竞技对孩子的伤害并非偶然,而是在“赢在起跑线”的功利目标驱动下,系统性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
(一)违背大脑“搭框架”的规律
这一阶段孩子的大脑不是“练单项技能”的工具,而是需要“铺多元网络”的基础工程。0-6岁是神经元“突触爆发期”,需通过玩沙、看蚂蚁、听故事构建丰富神经回路;7-15岁是前额叶皮层成熟的关键期,需通过开放式问题(如“怎么让植物长得更好”)、社交互动加固脑区连接。可过度竞技强制孩子聚焦单一技能(如每天2小时钢琴考级练习、3小时奥数刷题),导致大脑“用进废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脑科学实验证实,6-10岁长期参与单一竞技训练的儿童,成年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如策划活动、协调矛盾)比同龄对照组低40%,前额叶皮层髓鞘化程度显著不足,思维灵活性大打折扣。
(二)突破身体“慢慢长”的规律
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身体发育有明确的“耐受红线”,这是经过医学研究验证的客观事实。3-6岁幼儿骨骼含钙量仅为成人的50%-60%,无法承受“下腰抱腿”“长时间站立”等训练,易致脊柱变形;7-12岁儿童关节软骨厚度不足1毫米,高强度运动(如每日3小时篮球训练)会加速软骨磨损,成年后易患骨关节炎;13-15岁青少年心脏负荷仅为成人的60%,过度耐力训练(如每日跑5公里备战比赛)易引发心律失常。可有的早教机构为打造“天才舞者”,强迫4岁孩子每天练“下腰”1小时,导致多名儿童腰椎压缩性骨折;某中学为提升体育竞赛成绩,让12岁学生每日负重5公斤跑步,半年内3名学生因生长板提前闭合,身高定格在1.4米——这些悲剧都是无视身体发育规律的直接后果。
(三)扭曲心理“要认可”的规律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儿童内在动机的形成需要“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三大支撑,而过度竞技恰好对这三点造成“三重剥夺”。家长强迫孩子“必须考级、必须获奖”,剥夺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淘汰制”“排名制”让大多数孩子持续体验“不如别人”的挫败,破坏了“通过努力能进步”的胜任感;为备战竞技牺牲周末和朋友玩耍的时间,削弱了“融入集体”的归属感。长期下来,孩子的兴趣被“外部奖励”绑架,某教育调研显示,85%的义务教育阶段竞技儿童表示“如果不考级,就不想学钢琴、画画了”,完全丧失了对技能本身的热爱。
(四)偏离义务教育“育全人”的规律
义务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需兼顾素质均衡、生活关联、个性适配三大维度。可过度竞技把教育异化成“拿奖工具”。为备战学科竞赛,挤占品德课、劳动课时间,导致孩子“会解奥数题却不会帮妈妈扫地”;为背诵考级,能完整背下《春江花月夜》,却不会描述“小区里的春天是什么样”;为追求“全面获奖”,强迫擅长绘画的孩子参加演讲比赛,导致孩子站在台上紧张到说不出话——这根本不是“育全人”,而是把孩子往“窄路”上逼,背离了义务教育的本质。
三、多方协同: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松绑,重构“全面成长”生态
破解过度竞技困境,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坚决不组织、不鼓励任何形式的考级、评奖类竞技活动。政府定规矩、学校造环境、家庭做陪伴,形成“监管-实施-守护”的三位一体体系,让孩子能按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全面长”。
(一)政府层面:把“不搞竞技”的底线划牢、守严
1. 政策明禁止: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活动规范》,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严禁学校、培训机构组织学科竞赛、艺术考级、体育评奖等竞技活动”,对违规组织的学校,直接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限期整改;对诱导家长报“考级班”的培训机构,处以罚款并纳入“行业黑名单”,情节严重者吊销办学许可证。
2. 资源引普惠:将教育经费重点投向“无竞技、纯兴趣”的活动。每个社区建设“儿童兴趣空间”,免费开设自然探索、创意手工、团体游戏等课程,不考级、不排名,只以“孩子开心、愿意参与”为目标;联合央视制作《义务教育成长记》纪录片,拍摄孩子“在公园观察昆虫”“和同学一起做烘焙”“动手做科学小实验”的日常,破除家长“唯有获奖才成功”的功利认知。
3. 监管无死角:成立“教育+市场监管”联合检查组,每学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1次专项排查,重点查“是否挤占基础课程搞竞技集训”;每月对儿童培训机构进行随机抽查,核查“是否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推销考级课程”;开通“竞技违规举报热线”,家长发现违规行为可直接投诉,监管部门需在48小时内响应,15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确保禁令落地。
(二)学校层面:把“无竞技”的成长环境建好、做实
1. 课程只保“全面”,不向竞技妥协。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音体美、劳动、综合实践课,每周3节体育课一节不少,每月1次劳动课教孩子扫地、种菜、整理房间,哪怕“没人拿奖”也绝不挤占;课后服务优先开设普惠性兴趣活动(如校园合唱社、手工小组、趣味运动会),不设选拔门槛,所有孩子都能参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多元兴趣。
2. 评价只看“成长”,不唯奖项论。取消“三好学生”“竞赛获奖表彰”,改用《儿童成长记录册》。孩子今天帮同学捡了书、明天画了一幅画、后天学会了跳绳,都详细记录在内,教师评语聚焦“过程进步”(如“你今天主动帮同学,很有爱心”“这次画画尝试了新颜色,很有想法”);校园宣传栏不贴奖状,改贴孩子的绘画作品、手工成果、观察日记,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自己的价值”。
3. 资源只讲“公平”,不搞倾斜。优质师资实行“共享制”,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需承担普通班级教学任务(如市级美术骨干,一半时间教3-4年级普通班,一半时间带全校孩子做手工),且普通班学生满意度权重不低于40%,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学校的体育馆(场)、实验室、艺术教室,课后服务时间和周末上午向全体学生开放,不设“竞技队专用”限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使用资源。
(三)家庭层面:把“顺自然”的陪伴做细、做暖
1. 选活动只看“孩子喜欢”,不跟风考级。不给孩子报任何“要考级、要获奖”的兴趣班,选择标准聚焦三个细节:孩子是否主动说“我想去”(如“妈妈,我想上吉他课”)、课后是否会自主练习(如放学回家主动弹吉他、画漫画)、参与时是否有发自内心的愉悦(如上课跟着老师笑、课后主动分享趣事);若孩子中途说“不想学了”,先沟通区分“畏难情绪”和“真没兴趣”,若是后者就尊重选择——比如有家庭放弃“强制钢琴考级”后,孩子反而主动要求学吉他,半年后就能自主弹唱喜欢的歌曲。
2. 给反馈只夸“过程”,不盯结果。孩子参与活动后,不问“有没有获奖”,只关注“他做了什么、进步了什么”。画完画不说“能不能拿奖”,而说“你用蓝色和黄色调出了绿色,这个想法很特别”;跑步结束不说“有没有跑第一”,而说“你这次调整了呼吸,比上次快了10秒,找对方法了”;若偶尔参与竞技失利,不指责“你怎么没赢”,而是和孩子一起复盘“这次哪些地方做得好?下次想尝试哪些改进(比如演讲时声音再大一点)”,帮孩子建立“努力比结果重要”的认知。
3. 做规划只守“原则”,不挤成长时间。时间安排不搞“精确到分钟”的刻板计划,只坚守三个核心原则:每天留1小时“自由时间”,让孩子想玩玩具就玩玩具、想看绘本就看绘本,不安排任何学习或训练;每周留2天“亲子时间”,一起去公园散步、逛书店、做手工,不聊“学习”“获奖”,只聊“今天开心吗”“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就算孩子有兴趣班(如吉他课),每周上课时间也不超过2小时,且不占用自由时间和亲子时间,避免兴趣变成“负担”。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本该是在草地上追蝴蝶、在课堂上问“为什么”、在和朋友的玩耍中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年纪。过度竞技就像给他们套上了“小枷锁”,让他们没法自在跑、随心问、开心玩。唯有政府把好“不竞技”的关口、学校建好“无压力”的环境、家庭做好“顺自然”的陪伴,才能让这一阶段的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节奏长成“身体棒、脑子活、心里亮”的全面发展的小大人——这才是义务教育该有的样子,也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守护。
作者介绍:赵远坤,男,1963年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198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后,执教于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担任心理学、数学教师。曾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开县政协主席、人大常委会主任,以及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开州校友分会会长,开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他曾分管教育工作,4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并深入思考基础教育发展问题。2018年以来,他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学研用”,旨在提升育人者的育人素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目前正全面深入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探索建立的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与推进工作体系,凭借科学的体系设计与显著的实践效果,得到了教育专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