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建设优质家庭育人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开州政协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09 11:00 字号
家庭育人环境并非单一“教育场景”,而是影响0-18岁儿童(生理发育与人格成型关键期)成长的物质条件、精神氛围与互动模式的有机整体,是孩子“人生第一课堂”,直接决定其在生理、人格、认知、社会适应四大维度的成长底色。
一、家庭育人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价值
0-18岁是儿童生理从稚嫩到成熟、人格从萌芽到定型、认知从具象到抽象、社会适应从家庭到集体的“终身奠基期”。家庭育人环境作为这段旅程的“第一土壤”,其质量直接决定儿童成长的“根”稳不稳、“枝”壮不壮,且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远超学校、社会初期作用)与终身延续性,是儿童全面成长的“核心引擎”。
从生理发育看,家庭是“基础保障站”。0-3岁幼儿的均衡辅食、固定作息,直接影响大脑发育与免疫力;4-6岁儿童的防磕碰空间、安全玩具,规避意外伤害;学龄期孩子的坐姿引导、控屏习惯,预防近视与脊柱侧弯;青春期的健康饮食、运动陪伴,助力骨骼发育与情绪调节。若忽视这些细节(如幼儿长期吃零食、学龄童熬夜写作业),不仅易致近视、肥胖,更可能错过关键发育节点(如3岁前大脑黄金期),损伤难逆转。
从人格成型看,家庭是“精神滋养源”。幼儿期妈妈及时回应哭闹、爸爸常陪玩,是“信自己、信他人”的心理基础;学龄期家长肯定努力而非只看分数,决定是否养成自信乐观性格;青春期家庭对“成功”“对错”的认知,塑造为人处世的“底层逻辑”。若缺乏情感温度(如冷暴力)或传错价值观(如“自私不吃亏”),孩子易自卑、叛逆、共情差,这些缺陷可能伴随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与职业发展。
从认知发展看,家庭是“第一启蒙场”。孩子对世界的初始认知源于日常互动:1岁时家长指花说“这是红玫瑰”,是语言启蒙;3岁搭积木讨论“怎么不塌”,是逻辑萌芽;7岁提问“月亮为啥跟着走”,家长陪探索,是保护好奇心。这种“生活化启蒙”远胜早教班——若敷衍孩子提问(如“别烦我”),好奇心会磨灭,甚至养成“不愿思考、依赖他人”的惰性,影响后续学习能力。
从社会适应看,家庭是“练习实验室”。孩子懂尊重、守规则、会处理矛盾,最早学于家庭:约定“玩具玩完放回”,学会责任;弄坏绘本后引导“道歉修补”,学会担当;讨论“周末去哪”允许发言,学会表达协商。这些技能是适应集体生活的“前置课”——若家长事事包办,孩子进入社会易“不会沟通、不懂规则”,甚至被排斥、生社交恐惧。
二、优质家庭育人环境的四大“滋养型”特征
基于儿童生理、人格、认知、社会适应的成长需求,优质家庭育人环境需以“孩子需求为核心,平衡支持与引导”,具备四大特征,精准回应关键期诉求。
1. 情感:安全感为基的“接纳式支持”
紧扣人格成长的“安全感需求”,让孩子清晰感知“被爱、被重视”。幼儿分享玩具时,家长蹲下来听“这个小熊怎么玩”,传递“你的想法很重要”;青春期孩子考试失利,不问“怎么又没考好”,而是说“要不要聊聊这次的难点”;孩子打碎碗,先关心“没受伤吧”,再教“下次捏紧碗边”。这种稳定的情感联结,正是孩子自信探索世界的底气,为健康人格筑牢基础。
2. 规则:有边界的“共商式执行”
呼应社会适应的“规则意识培养”,家庭规则需明确合理(聚焦安全、习惯、礼仪,不贪多),且非家长“单向命令”。制定电子产品规则时,先问孩子“你觉得每天能玩多久平板”,再结合学业调整(小学20分钟/天、中学30分钟/天);执行时不搞双重标准——不边刷短视频边禁止孩子玩手机,而是全家约定“晚8点后手机放客厅”。这既能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又能避免熬夜玩游戏等影响生理健康的问题。
3. 成长:留空间的“包容式引导”
匹配认知发展的“好奇心保护”与人格塑造的“自我价值构建”,不把成绩当作唯一标尺。孩子对昆虫感兴趣,就陪他观察记录而非强迫学英语;孩子尝试自主规划周末,即使不够合理也先肯定“你愿意自己安排,特别棒”,再一起调整;第一次做手工失败,不指责“笨手笨脚”,而是分析“哪里没粘牢,下次怎么改进”。这种引导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还能帮他建立“我能行”的自我认知,避免养成惰性或自卑心理。
4. 榜样:言行一致的“正向示范”
覆盖儿童四大成长维度,家长的行为比语言更有影响力。想让孩子爱阅读(助力认知),就把书架放在客厅,每天固定15分钟翻书;想让孩子懂礼貌(适应社会),对快递员说“麻烦放门口,谢谢”、对服务员说“辛苦了”;想让孩子乐观(滋养人格),堵车时不说“真倒霉”,而是说“正好听听你喜欢的儿歌”;想让孩子健康(呵护生理),自己少喝碳酸饮料,多陪孩子出门运动。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好心态,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不利家庭育人环境的四类“消耗型”问题
与优质环境相反,不利家庭育人环境会从生理、人格、认知、社会适应四个维度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呈现四类典型问题,直接破坏关键期发展基础。
1. 情感:“冷暴力”或“过度溺爱”
冷暴力:孩子展示手绘的“家庭树”,家长盯着手机敷衍“嗯,知道了”;孩子被同学欺负难过,却说“这点事哭什么,真没用”。长期如此,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逐渐丧失安全感,变得自卑、不敢表达,既影响人格发展,也会阻碍社会适应。
过度溺爱:孩子打了邻居小朋友,家长还护着“他还小,不懂事”;10岁孩子出门仍要喂饭、背书包,生活琐事全包办。这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抗挫折能力差,既难适应集体生活,也不利于人格健康。
2. 规则:“朝令夕改”或“完全放任”
朝令夕改:早上说“周末去公园放风筝”,下午就变卦“在家写作业”;前一天承诺“考90分买玩具”,成绩出来又说“必须考95分才行”。孩子摸不清标准,容易变得犹豫、不自信,既难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也无法养成规则意识,影响社会适应。
完全放任:不设任何规则,孩子熬夜玩游戏到凌晨、说脏话也不管;过马路时孩子乱跑,家长还笑着说“真活泼”。这不仅会导致孩子近视、睡眠不足等生理问题,还会让他缺乏“边界感”,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触碰安全底线,违背家庭“基础保障站”的功能。
3. 评价:“唯成绩论”或“总挑错”
唯成绩论:常对孩子说“只要成绩好,不用洗碗、不用整理房间”;考得好就夸“真乖”,考差就骂“怎么这么笨,白给你报补习班”。这种评价会忽视孩子的生活认知与家务能力培养,让他变得功利化(认为“只要分数高就够了”),甚至厌恶学习,消磨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总挑错:孩子打扫完房间,家长只盯着“桌子没擦干净”,不说“地板拖得真亮”;孩子学会系鞋带,却嫌“系得太慢”。长期否定会让孩子形成“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负面认知,不敢尝试新事物,既阻碍认知探索,也会让他丧失自信,影响人格发展。
4. 氛围:“争吵不断”或“传递焦虑”
争吵不断: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离婚了”;冷战时互相不理睬,家里几天没有笑声。孩子会觉得“家庭不安全”,变得敏感、胆小,既不敢在家说话,也会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影响社会适应,还可能因情绪紧张导致失眠、食欲不振,损害生理健康。
传递焦虑:总跟孩子说“隔壁小明报了3个补习班,你再不学就落后了”“现在不努力,以后只能捡垃圾”。这种焦虑会转移给孩子,让他失眠、厌学,既影响生理与认知发展,还会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破坏自我价值感,不利于人格成长。
四、优质家庭育人环境的四大建设路径
针对儿童四大成长需求及不利环境的短板,建设优质家庭育人环境可从四个方向入手,精准弥补发展缺口,让家庭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避风港”。
1. 建情感联结:每天15分钟“无干扰陪伴”
聚焦孩子的安全感需求,不用刻意安排“大活动”,关键在“专注互动”。睡前听孩子讲一件学校小事(哪怕是“同桌今天带了新橡皮”),过程中不刷手机、不接无关电话;饭后陪孩子做他喜欢的“小事”(观察蚂蚁搬家、拼简单积木);孩子难过时,先给一个拥抱,再问“想跟我说说吗”。这种“短而精”的陪伴,能快速拉近亲子距离,帮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安全感。
2. 立清晰规则:全家共定“3条核心规则”
兼顾生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需求,规则不用多(避免复杂难记),聚焦“安全、习惯、礼仪”三个核心:
小学阶段:21点前睡觉、作业完成后再玩、对人说“谢谢”“对不起”;
中学阶段:22点前睡觉、电子产品不进卧室、自己整理书桌;
把规则写在纸上贴在冰箱上,执行时若孩子超时玩平板,不打骂,温和提醒“今天超时了,明天就不能玩了,我们说到做到”。这样能让规则有“约束力”,无“压迫感”,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3. 留成长空间:少“控制”,多“尊重”
兼顾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与自我价值构建,不强迫孩子报“家长觉得有用”的兴趣班——若孩子试学两次画画后说“不想学了”,就停止,不纠结“钱白花了”;孩子做事时不“指手画脚”——比如洗碗慢,不说“我来帮你”,而是说“慢慢来,下次可以先冲掉油污再擦”;孩子考差时,不指责“怎么又没考好”,而是一起看试卷“这次哪道题没懂,我们一起查资料”。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成长,比“逼他完美”更重要。
4. 做正向榜样:先“管好自己”,再“影响孩子”
覆盖孩子四大成长维度,家长从“小习惯”开始调整。想让孩子少看手机,自己就定“晚8点后手机放客厅”,改看纸质书;想让孩子懂礼貌,买东西时对收银员说“麻烦了”,遇到邻居主动打招呼;自己犯错时主动道歉(比如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后,说“妈妈刚才不该吼你,对不起,我们好好说”);遇到问题不抱怨(比如买菜排队时说“正好看看今天的天气,晚上要不要去散步”)。这种“以身作则”的示范,比说教更有效,能帮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与行为习惯。
家庭育人环境从不是“豪宅”“名校学区房”的代名词,而是藏在“睡前听孩子说句话”“全家一起遵守的小规则”“孩子犯错时先关心再教方法”这些小事里。它不需要“完美”,但需要“用心”——每天做1件呼应孩子生理、人格、认知、社会适应需求的小事,就能慢慢建成孩子成长的“避风港”,为0-18岁关键期筑牢终身发展的基础。
作者介绍:
赵远坤,男,1963年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198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后,执教于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担任心理学、数学教师。曾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开县政协主席、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以及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开州校友分会会长,开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他曾分管教育工作,4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并深入思考基础教育发展问题。2018年以来,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学研用”,旨在提升育人者(干部、教师、家长)的育人素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目前正全面深入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探索建立的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与推进工作体系,凭借科学的体系设计与显著的实践效果,得到教育专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