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评论
- 收藏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远东反战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18 11:39
字号


霍山路85号
1933年9月30日,在上海沪东的汇山路(现虹口区霍山路85号)),秘密召开了“国际反战大同盟第二次世界大会”,习惯上也叫远东反战大会。这次大会对于促进远东反战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一、共产国际下达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大会的任务
1927年12月10日,爱因斯坦、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等在比利时成立“反对帝国主义及殖民压迫斗争大同盟”(简称反帝大同盟),宋庆龄被推选为名誉主席。1932年6月,巴比塞和罗曼·罗兰等在此基础上成立国际反战委员会,并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第一次世界大会,决定在远东召开第二次世界大会。
1932年11月10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秘密会议听取并赞同由缪岑贝格递交的关于在上海召开反帝大会的信,责成共产国际执委会反战委员会具体拟订方案。11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决定中国、日本、朝鲜等代表应该参加上海的大会,并邀请印度和菲律宾的代表参加。共产国际明确规定了会议的形式、性质、主题、口号、策略及代表的组成和经费开支等,特别强调“使会议按其性质成为非共产主义的群众性活动。参加的依据应是国际(反战)委员会(巴黎)的号召”。
1932年12月21日至24日,在巴黎举行了国际反战委员会执行局扩大会议,决定派巴比塞率领代表团前来中国调查日本侵略罪行,并通过了在中国召开远东反战会议的决议。1933年1月1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致电中共中央,下达了在上海召开由中国、日本、朝鲜和菲律宾代表参加的反战大会的指示。
二、中共江苏省委在白色恐怖中开展大会的筹备工作
1933年6月18日,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发布了《中央通知——关于欢迎国际反帝非战大同盟代表团来华及反帝大会的筹备》,指出代表团将在七月间来沪,并准备九月初召开会议。8月21日,中央又发出《中央关于筹备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的紧急通知》,确定会议名称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提出了大会的议题;要求各地党组织尽快选出参会代表,规定各地应选出代表的大致人数;要求各地代表要有组织的来沪,经费由群众募捐;要求准备群众的意见书和提案,准备各地代表的发言;责成江苏代表在会上提交关于全国反帝工作的总结;提出了大会应达到的目标和成果。
中共江苏省委接到筹备远东反战大会的任务后,决定交由冯雪峰负责。冯雪峰与宋庆龄商定,对外公开成立“上海各界欢迎巴比塞代表团及远东反战会议筹备委员会”,推选宋庆龄为主席,开展“欢迎巴比塞运动”。同时,秘密抽调江苏省委下属的左联、文总、社联等组织的人员刘芝明、张耀华、叶以群以及宋庆龄的联络人吴觉先等十多人组成筹备工作小组。8月,欧洲代表团即将抵沪之际,刘芝明、张耀华等人被捕,冯雪峰紧急抽调楼适夷接替刘芝明。9月17日,楼适夷在北四川路被捕。在看守所里,他见到了刘芝明等五六十名政治犯,罪名都是:“欢迎巴比塞”。楼适夷被捕后,冯雪峰又抽调周文负责筹备小组工作。
筹备小组的主要工作包括宣传鼓动、代表推选、代表接待和会务保障。在宣传鼓动上,由筹委会进行公开活动,召开记者会,向各报刊发布消息。8月6日,宋庆龄以筹委会主席的身份发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声明,动员国内外反帝反战的人们积极支持和参加这次大会。另一方面,江苏省委创办《反战新闻》,积极报道反战大会,编写《欢迎国际反战代表团的新山歌》,组织“飞行集会”,在街头散发传单,扩大影响。
8月18日,载着欧洲代表团的法轮“昂特莱篷”号抵达招商局中栈码头(位于今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巴比塞因健康原因未成行,代表团以英国勋爵马莱为首,成员有法共领导人、《人道报》主笔伐杨·古久烈和比利时社会党人马尔度。随着轮船靠岸,宋庆龄正气凛然亲赴码头欢迎欧洲代表团。

宋庆龄亲赴虹口码头迎接国际代表
反战大会原计划公开举行,但租借会场的要求被公共租界、法租界、国民党当局拒绝后,便改为秘密召开。筹备小组一方面利用《字林西报》散布会议不在上海召开的假消息,一方面加紧物色秘密会址,最后选中了汇山路上的一幢西班牙式红色洋房。中共江苏省委选派十名有地下斗争经验的同志组成临时家庭,负责安全警卫和会务保障。他们布置了会场,准备了供一百多人充饥的面包和常用药品,还准备了石灰和铁棍,必要时用于与敌人搏斗。当时,宋庆龄和国际代表的住址都被特务监视,筹备小组为此做了周密安排。会议代表由交通员带领,两三人一批,在会议前一天,陆续抵达会场。冯雪峰把接国际代表的任务交给社会关系较多的夏衍。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回忆,自己找到时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导的洪深,由洪深用电影公司接送明星的专车,到华懋饭店接马莱、古久烈、马尔度,先到闹市区转圈,确认没有盯梢后,才快速向东驶向会场。宋庆龄是会议当天凌晨,甩掉特务的跟踪,乘出租车抵达会场。三、远东反战大会的胜利召开和会后的总结与宣传
1933年9月30日,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大同盟的第二次世界大会由马莱宣布开幕,全场起立致敬三分钟以纪念国际反战斗争中牺牲的战士们。共65人出席大会,其中大会代表59人,外省12人,上海47人,代表中女性9人(女学生6人,女工3人)。大会宣读了各地来信、贺电、祝词和各地代表们携来的提案。毛泽东等领导人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给大会发出贺电。朱德代表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给大会发出贺电。
大会的主要议程:一是马莱代表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大同盟总部作报告;二是宋庆龄报告两年来中国的反帝运动;三是苏区代表和红军代表作报告;四是满洲代表、察哈尔代表和抗日义勇军代表的发言;五是上海代表中的失业工人、码头工人、纱厂工人、丝厂女工等及法国代表发言。在一致拥护之下,大会通过了决议、宣言、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红军的抗议书、对进攻苏联的抗议书、反对白色恐怖的决议、反对德国法西斯恐怖的决议、远东反战大同盟的组织大纲与组织中国“民众之友”的决议,最后进行了执委的选举。
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申报》《大美晚报》《上海论坛》等报道了大会的消息。11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为反战大会出了专版,详细报道了大会的情况。

1933年11月26日《红色中华》第129期 国际反帝反战大会专号
大会结束后,中共江苏省委在《国际反战大同盟第二次世界大会胜利的总结》中指出:“党对大会的工作虽然有了不少的弱点与错误,而大会的胜利,在政治上和组织上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责任编辑:丁元圆

- 2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