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 评论
- 收藏
界别履职案例丨大爱暖申城,公益践初心 ,上海市政协宗教界展现大都市慈善新气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18 11:04
字号

聚小善,成大爱。近年来,上海市政协宗教界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携手打造“大爱暖申城·宗教慈善在行动”品牌项目,通过广泛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为社会各界送去温暖与关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宗教界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宗教和谐、社会和睦的生动气象。
助力康养:关怀独居老人,传承尊老美德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一直秉持道教“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慈善理念,扎根老城厢社区和敬老院,把独居老人作为重点关爱对象。在日常工作中,该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队伍定期穿梭于里弄之间,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关心与陪伴。
“阿婆,端午安康!”今年端午佳节前夕,7支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队伍深入黄浦区豫园街道,为社区里的独居老人送上端午祝福与礼包。这些“蓝马甲”是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们,他们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定期到城隍庙附近老城厢里为老服务。“这些老人大多数生活能力比较低,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我们经常来这儿陪他们聊聊天,看看有什么能做的。”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聊家常,在欢声笑语中,温情悄然流淌在彼此心间。
除了节日的探访,志愿者们还把定期到访老城厢社区和敬老院当作日常“功课”,与老人倾心交谈,关心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
市政协委员,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巧林表示,尊老传统源远流长,基金会愿以“大爱暖申城”为平台,联合上海道教场所成立更多的志愿者分队。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便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让老人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度过一个安康祥和的晚年。“独居老人如同一盏盏在岁月中摇曳的孤灯,我们要搭建一座座连心桥,不仅为老人送去生活上的帮扶,更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深知艺术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2024 年 11 月,在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展厅,一场精彩纷呈的“翰墨·大爱”上海市少儿书画作品展拉开帷幕。
展厅内,国画、儿童画、水粉水彩画争奇斗艳,楷书、行草、篆隶等书法作品笔走龙蛇。这些充满童趣与创造力的作品,在参赛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下熠熠生辉。活动得到了上海诸多学校和广大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积极响应,每年都有几百个参赛选手,他们热情地用画笔和笔墨展现心中的世界。
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副理事董剑珍介绍说:“孩子们喜欢画画,会把想法通过画笔画出来。我们举办这个活动,旨在通过作品创作以美育浸润学校,通过作品拍卖以美育辐射乡村,通过作品展出以缅怀书画家韩敏先生。”
近年来,市政协宗教界持续助推“大爱暖申城·宗教慈善在行动”品牌项目,此次活动是该品牌项目的延伸。它激励着青少年学生以大爱之心墨香留爱、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不断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艺术的殿堂里茁壮成长,书写属于他们的多彩篇章。同时,也彰显了本市宗教界爱国爱教、服务社会、利益民众的责任担当。
融合共进:关怀特殊群体,点燃希望之光
特殊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爱暖申城·宗教慈善在行动”项目触角也延伸至此。近年来,上海市政协宗教界通过各类公益活动积极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围绕孤独症青少年群体,各公益基金会今年开展的活动亮点纷呈。
“在我们生活的广袤世界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宛如遥远夜空中独自闪烁的星星。”今年4 月 16 日下午,由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指导,上海天爱公益基金会、上海市曹鹏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市杨浦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协办的公益篮球活动在 STAND 峰动篮球馆举办。这场主题为“篮球传递爱,共筑星希望”的活动,旨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与民族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社交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中,专业篮球教练为孩子们进行了运球、传球、投篮等基础动作的教学;在比赛阶段,组织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性别和篮球技能水平分组,组成“融合篮球队”,采用简化的篮球规则确保比赛安全有序。孩子们尽情奔跑、传球、投篮,展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此次活动不仅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还提高了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度和理解度,倡导了关爱孤独症儿童的良好社会风尚。
同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与上海华爱公益基金会携手发起的“星未来”项目“寻觅上海”系列活动也别具意义。
4月19 日,9名自闭症学员以“城市拼图收集者”的身份,搭乘红色巴士穿梭于历史博物馆、邮政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等城市地标。通过活动的开展,参与学员在公共场所主动交流,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比能力提升更喜人的是,少年们眼中渐次点亮的光——
在外滩观景平台,曾有严重刻板行为的源源突然指着陆家嘴天际线自豪地说:“那是上海中心,我去过的,它有632米高,它还是中国第一高楼呢!”这种将城市意象转化为情感锚点的能力,标志着他们开始构建与世界的诗意联结。
作为历时一年的系列收官之作,此次活动实现了从“技能培养”到“情感认同”的升华。“这并不是我们服务的终点,社会融合之旅仍将继续。”上海华爱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略带感慨地说,当城市的经纬线交织进特殊群体的生命图谱,那些曾被折叠的成长叙事,终将在理解与共情中舒展绽放。
助力康养:关怀独居老人,传承尊老美德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一直秉持道教“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慈善理念,扎根老城厢社区和敬老院,把独居老人作为重点关爱对象。在日常工作中,该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队伍定期穿梭于里弄之间,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关心与陪伴。
“阿婆,端午安康!”今年端午佳节前夕,7支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队伍深入黄浦区豫园街道,为社区里的独居老人送上端午祝福与礼包。这些“蓝马甲”是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们,他们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定期到城隍庙附近老城厢里为老服务。“这些老人大多数生活能力比较低,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我们经常来这儿陪他们聊聊天,看看有什么能做的。”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聊家常,在欢声笑语中,温情悄然流淌在彼此心间。
除了节日的探访,志愿者们还把定期到访老城厢社区和敬老院当作日常“功课”,与老人倾心交谈,关心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
市政协委员,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巧林表示,尊老传统源远流长,基金会愿以“大爱暖申城”为平台,联合上海道教场所成立更多的志愿者分队。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便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让老人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度过一个安康祥和的晚年。“独居老人如同一盏盏在岁月中摇曳的孤灯,我们要搭建一座座连心桥,不仅为老人送去生活上的帮扶,更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

上海天爱公益基金会与相关单位联合主办的公益篮球活动现场
美育传承:艺术滋养心灵,呵护少年成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深知艺术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2024 年 11 月,在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展厅,一场精彩纷呈的“翰墨·大爱”上海市少儿书画作品展拉开帷幕。
展厅内,国画、儿童画、水粉水彩画争奇斗艳,楷书、行草、篆隶等书法作品笔走龙蛇。这些充满童趣与创造力的作品,在参赛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下熠熠生辉。活动得到了上海诸多学校和广大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积极响应,每年都有几百个参赛选手,他们热情地用画笔和笔墨展现心中的世界。
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副理事董剑珍介绍说:“孩子们喜欢画画,会把想法通过画笔画出来。我们举办这个活动,旨在通过作品创作以美育浸润学校,通过作品拍卖以美育辐射乡村,通过作品展出以缅怀书画家韩敏先生。”
近年来,市政协宗教界持续助推“大爱暖申城·宗教慈善在行动”品牌项目,此次活动是该品牌项目的延伸。它激励着青少年学生以大爱之心墨香留爱、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不断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艺术的殿堂里茁壮成长,书写属于他们的多彩篇章。同时,也彰显了本市宗教界爱国爱教、服务社会、利益民众的责任担当。
融合共进:关怀特殊群体,点燃希望之光
特殊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爱暖申城·宗教慈善在行动”项目触角也延伸至此。近年来,上海市政协宗教界通过各类公益活动积极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围绕孤独症青少年群体,各公益基金会今年开展的活动亮点纷呈。
“在我们生活的广袤世界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宛如遥远夜空中独自闪烁的星星。”今年4 月 16 日下午,由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指导,上海天爱公益基金会、上海市曹鹏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市杨浦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协办的公益篮球活动在 STAND 峰动篮球馆举办。这场主题为“篮球传递爱,共筑星希望”的活动,旨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与民族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社交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中,专业篮球教练为孩子们进行了运球、传球、投篮等基础动作的教学;在比赛阶段,组织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性别和篮球技能水平分组,组成“融合篮球队”,采用简化的篮球规则确保比赛安全有序。孩子们尽情奔跑、传球、投篮,展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此次活动不仅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还提高了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度和理解度,倡导了关爱孤独症儿童的良好社会风尚。
同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与上海华爱公益基金会携手发起的“星未来”项目“寻觅上海”系列活动也别具意义。
4月19 日,9名自闭症学员以“城市拼图收集者”的身份,搭乘红色巴士穿梭于历史博物馆、邮政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等城市地标。通过活动的开展,参与学员在公共场所主动交流,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比能力提升更喜人的是,少年们眼中渐次点亮的光——
在外滩观景平台,曾有严重刻板行为的源源突然指着陆家嘴天际线自豪地说:“那是上海中心,我去过的,它有632米高,它还是中国第一高楼呢!”这种将城市意象转化为情感锚点的能力,标志着他们开始构建与世界的诗意联结。
作为历时一年的系列收官之作,此次活动实现了从“技能培养”到“情感认同”的升华。“这并不是我们服务的终点,社会融合之旅仍将继续。”上海华爱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略带感慨地说,当城市的经纬线交织进特殊群体的生命图谱,那些曾被折叠的成长叙事,终将在理解与共情中舒展绽放。
责任编辑:丁元圆

- 17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