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 评论
  • 收藏
建言摘编丨史和平:聚焦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关键痛点,筑牢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防线
政协联线讯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0 09:21 字号
编者按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聚焦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关键痛点,筑牢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防线
史和平(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嘉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股份公司董事长、总裁)

超大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功能的“生命线”,而地下交通作为地下空间的核心载体,其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千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运转效率。需针对性构建安全防线。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和公众参与,逐步构建“预防—监测—处置—修复”的闭环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地下交通网络的韧性与安全性。
针对构建“制度兜底、技术赋能、协同联动”的“三位一体”安全防线,筑牢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防线,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制度防线:完善法规标准与责任体系。
制定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专项法规,明确轨道交通与关联空间(管廊、商业体)的安全权责划分。
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标准”:从规划设计(如新增线路需预留应急通道)、施工建设(如穿越既有线路的沉降控制指标)到运营维护(如设施老化临界值),形成闭环标准体系。
在现有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基础上,建议加快出台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条例,保障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案顺利落地,明确建设过程中各相关方的法律责任。
二是技术防线:构建“空—地—地下”智能监测网络。
部署“多维度感知系统”:在轨道结构(隧道、道床)安装光纤传感、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变形与裂缝;在站厅站台布设AI摄像头,动态识别客流密度、异常行为(如奔跑、翻越);在地下空间周边布设地质雷达与管线监测终端,预警地层松动或管线泄漏。
搭建“城市级地下安全大脑”:整合轨道、管线、商业体的监测数据,通过AI算法分析风险关联(如用机器学习识别“管线压力骤降→轨道基础渗水→结构沉降”的连锁反应),生成风险热力图与预警信息。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地下空间三维模型,模拟火灾、地震等场景下的烟气扩散、客流疏散路径,优化应急方案(如提前规划“最短疏散时间路线”)。
三是协同防线:建立跨主体“平急结合”联动机制。
成立“地下空间安全协同中心”:整合地铁、市政、应急、公安、消防等部门力量,日常统筹数据共享、风险排查,应急时统一调度资源。
四是加大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的维保和智能运维投入。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设备设施密集,特别是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设备设施,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从故障修提升到预防修、状态修,减少地下空间应急事件的发生,保障上海超大城市地下空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是“人命关天”的系统工程,轨道交通管理需通过制度明确边界、技术提升精度、协同打破壁垒,最终实现“隐患可查、风险可测、事故可防、应急可控”的安全目标,让地下空间真正成为城市运转的“安全动脉”。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