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晚清爱国诗人俞明震及其《觚庵诗存》
彭令 张天明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4 15:52 字号
俞明震(1860年—1918年),字恪士,又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斗门,生于湖南。俞明震无意为诗,有意为政,然而,他的诗集《觚庵诗存》却记载了他在台湾抗击倭寇的英雄故事,以及他与鲁迅的师生之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风云际会以及爱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朝战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参与组织台湾守军抗日。1895年6月,俞明震亲赴基隆督战,由于敌军来势汹汹,守军且战且退。为稳定军心,俞明震手刃一名逃兵,命亲兵斩毙两名逃兵,阵势才得以稍定。俞明震告知诸将领:“今日一战,有关全台存亡。诸公后退一步,弟必开枪击杀。若弟先回大营,不与诸公同死,愿斩首以谢诸公。”俞明震亲作表率,大义凛然,身先士卒,大为振奋士气,取得此战胜利。然而,由于倒行逆施的清廷阻拦大陆援台,孤军奋战的台湾军民得不到援助,敌众我寡,台湾抗战最终失败,包括俞明震在内的抗倭英雄不得不黯然离台。但他们的斗争反映了台湾人民的心声,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彰显台海不可分割的手足之情。俞明震有诗纪录这段沉重的历史:“自浮沧海送残阳,渐觉闲身入莽苍。一掬辛酸成独往,无边天水共微光。风樯隐隐开元气,朔雁声声吊战场。凄绝一更初魄语,故人相望涕成行”。
目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俞明震倾向变法维新,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推行的种种举措。他倾注心血于教育,注重用新思想培养人才。俞明震出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也即校长。之前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一派乌烟瘴气,教学内容陈旧不堪,学校当局昏聩糊亡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等。俞明震接手后,把思想启蒙、救亡图存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使学风为之一新,从而引出一段师生佳话。
1898年,18岁的周树人(鲁迅)进入该校,成为俞明震的学生。《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 “恪士师”,就是俞明震。鲁迅还曾在《琐记》一文中,以亲切的笔致描述过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恩师” 。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回忆他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时情形,说:“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俞明震在陆师总办任内,两次带领陆师学生赴日留学,其中包括鲁迅,他们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军事教育等。
俞明震自嘲苦吟成诗,往往为作一诗终夕不眠,甚且病眩,然而苦中有乐。他的诗集《觚庵诗存》风格精微淡远,清神独往,雕炼幽邃,盘桓苍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觚庵诗存》曾于民国时期刊印,并于201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中的一部再版。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