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评论
- 收藏
建言摘编丨王训国:强化规划引领,促进超大城市韧性安全发展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0 09:22
字号

编者按: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
强化规划引领,促进超大城市韧性安全发展
王训国(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
上海已形成较好的韧性安全城市工作基础。但超大城市的韧性安全规划建设保障仍然面临一系列新问题:
一是基于传统设防标准的静态工程规划不适应极端风险综合保障需求。
二是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的规划引领作用还需加强。
三是平急两用的城市应急复合功能设施建设还有待拓展。
四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安全保障能力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是构建韧性安全空间格局。加快完成本市韧性安全专项规划编制。促进大都市圈韧性共同体发展,构建资源共享、具备自组织和自维持能力的韧性城镇圈,打造多元共治的韧性安全生活圈。深入探索基于自然的韧性城市解决方案,严格落实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筑牢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功能复合、柔性适应的沿江环海超级生态堤防体系。加强“五个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韧性安全支撑体系规划研究,在夯实传统工程防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生态空间缓冲与屏障作用,提高极端条件下应对能力。
二是加强大规模疏散避难安置能力。坚持区域协同、梯级储备,加快谋划一批综合性、骨干型应急避难安置基地规划布局。促进气象、地震、水利等灾害监测预警设施集约共享。发挥超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优势,打造“地上-水面-空中-地下”协同的立体快速疏散救援通道网络。深化落实卫生健康专项规划要求,完善疾控防疫和急救体系。
三是深化平急功能复合利用。充分利用超大城市丰富、多样的空间资源,探索存量优先、挖掘超大城市平急转换潜力。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加强空间资源平急转换潜力规划,推广社区层面应急功能嵌入式、融合式布局,促进专用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共建共享、复合利用。加强社会仓储物流资源应急潜力挖掘,推动社会化资源应急活用,完善应急物资物流保障体系,提高超大城市应急物资保供能力。
四是强化超大城市韧性安全保障。坚持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规划实施,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强化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梳理、识别对城市韧性安全运行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名录,制定对应的系统功能、空间布局、设计运营、应急保障策略,提升基础设施安全冗余设防水平。建立健全面向中长期的极端风险持续跟踪监测和评估工作机制,增强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以数智运维和AI赋能,促进城市治理的实时感知、仿真推演和应急调度。加快研究制定《上海市韧性安全建设管理条例》,保障超大城市的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有科学法律支撑。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

王训国(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
上海已形成较好的韧性安全城市工作基础。但超大城市的韧性安全规划建设保障仍然面临一系列新问题:
一是基于传统设防标准的静态工程规划不适应极端风险综合保障需求。
二是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的规划引领作用还需加强。
三是平急两用的城市应急复合功能设施建设还有待拓展。
四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安全保障能力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是构建韧性安全空间格局。加快完成本市韧性安全专项规划编制。促进大都市圈韧性共同体发展,构建资源共享、具备自组织和自维持能力的韧性城镇圈,打造多元共治的韧性安全生活圈。深入探索基于自然的韧性城市解决方案,严格落实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筑牢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功能复合、柔性适应的沿江环海超级生态堤防体系。加强“五个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韧性安全支撑体系规划研究,在夯实传统工程防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生态空间缓冲与屏障作用,提高极端条件下应对能力。
二是加强大规模疏散避难安置能力。坚持区域协同、梯级储备,加快谋划一批综合性、骨干型应急避难安置基地规划布局。促进气象、地震、水利等灾害监测预警设施集约共享。发挥超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优势,打造“地上-水面-空中-地下”协同的立体快速疏散救援通道网络。深化落实卫生健康专项规划要求,完善疾控防疫和急救体系。
三是深化平急功能复合利用。充分利用超大城市丰富、多样的空间资源,探索存量优先、挖掘超大城市平急转换潜力。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加强空间资源平急转换潜力规划,推广社区层面应急功能嵌入式、融合式布局,促进专用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共建共享、复合利用。加强社会仓储物流资源应急潜力挖掘,推动社会化资源应急活用,完善应急物资物流保障体系,提高超大城市应急物资保供能力。
四是强化超大城市韧性安全保障。坚持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规划实施,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强化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梳理、识别对城市韧性安全运行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名录,制定对应的系统功能、空间布局、设计运营、应急保障策略,提升基础设施安全冗余设防水平。建立健全面向中长期的极端风险持续跟踪监测和评估工作机制,增强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以数智运维和AI赋能,促进城市治理的实时感知、仿真推演和应急调度。加快研究制定《上海市韧性安全建设管理条例》,保障超大城市的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有科学法律支撑。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责任编辑:张希喆

- 18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