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评论
- 收藏
建言摘编丨黄迪南:落实能源安全战略,支撑上海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0 09:21
字号

编者按: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
落实能源安全战略,支撑上海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黄迪南(上海市政协常委、环境资源界召集人、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韧性安全城市的重要保障。
随着本市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标现代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核心要求,以及国际绿色航运中心建设目标,上海仍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能源供应及使用安全风险犹存。
二是能源结构绿色转型难度较大。
三是新兴能源技术集成与应用尚显不足。
四是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加快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助力上海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建议重点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基础保障,强化能源供给韧性。提升电力本地保障。重点强化本地能源企业供给能力,推动规划内发电项目建设,发挥煤电、气电兜底保障作用。提升燃气供应能力。持续完善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增强供应灵活性。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完善极端天气下的能源保供预案,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互济互保及应急协同调度机制。
二是提升绿色水平,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前瞻规划本地能源供给结构。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谋划能源供给。加快推进深远海风电项目建设,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发展光伏,探索“风光同场”等新模式。
三是提高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安全用能。提升用能安全水平。着力推动本市天然气建设枢纽型主干管网系统,实现与国家管网互联互通,持续推进老化管道改造、居民燃气隐患排查与整改,打通安全用气“最后一米”。促进用能绿色转型。生产用能方面,倡导节能、高效、绿色生产方式,比如推动燃料绿色替代,加强绿色甲醇、绿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在船舶、航空领域的应用示范与政策扶持,服务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生活用能方面,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科学安全用能习惯。
四是增强系统韧性,深化能源技术创新。提升电网数智化水平。依托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进电网智慧化调度,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强化多元调峰能力。前瞻布局前沿技术。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通过设立能源产业风险投资(CVC)、先导产业基金等方式,提前布局并培育能源前沿技术产业。
五是激发转型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电力、天然气等多品种能源间的协调联动与互补保障机制。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

黄迪南(上海市政协常委、环境资源界召集人、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韧性安全城市的重要保障。
随着本市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标现代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核心要求,以及国际绿色航运中心建设目标,上海仍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能源供应及使用安全风险犹存。
二是能源结构绿色转型难度较大。
三是新兴能源技术集成与应用尚显不足。
四是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加快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助力上海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建议重点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基础保障,强化能源供给韧性。提升电力本地保障。重点强化本地能源企业供给能力,推动规划内发电项目建设,发挥煤电、气电兜底保障作用。提升燃气供应能力。持续完善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增强供应灵活性。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完善极端天气下的能源保供预案,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互济互保及应急协同调度机制。
二是提升绿色水平,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前瞻规划本地能源供给结构。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谋划能源供给。加快推进深远海风电项目建设,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发展光伏,探索“风光同场”等新模式。
三是提高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安全用能。提升用能安全水平。着力推动本市天然气建设枢纽型主干管网系统,实现与国家管网互联互通,持续推进老化管道改造、居民燃气隐患排查与整改,打通安全用气“最后一米”。促进用能绿色转型。生产用能方面,倡导节能、高效、绿色生产方式,比如推动燃料绿色替代,加强绿色甲醇、绿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在船舶、航空领域的应用示范与政策扶持,服务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生活用能方面,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科学安全用能习惯。
四是增强系统韧性,深化能源技术创新。提升电网数智化水平。依托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进电网智慧化调度,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强化多元调峰能力。前瞻布局前沿技术。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通过设立能源产业风险投资(CVC)、先导产业基金等方式,提前布局并培育能源前沿技术产业。
五是激发转型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电力、天然气等多品种能源间的协调联动与互补保障机制。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责任编辑:张希喆

- 1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