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 评论
- 收藏
建言摘编丨伍爱群:防范化解城市安全风险,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0 09:22
字号

编者按: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
防范化解城市安全风险,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
伍爱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上海城市运行面临的风险具有密集性、流动性、耦合性、扩散性等特点。为此,要聚焦应急治理全过程,加快构建“全链条、全领域、全周期”的应急处突协同机制,为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提供坚实保障。
上海城市风险因素交织叠加对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造成挑战。上海城市运行安全风险呈现出密集性、流动性、耦合性、扩散性的特点。一是密集性,风险集聚程度高。上海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活动,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多,地铁、桥梁隧道、高速公路密度大,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生命线管网复杂交错,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行业风险大,城市日常运行风险要素高度集聚。二是流动性,风险规模流量大。上海承载了大量人口、商品、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流通功能,这种高度开放和流动的特征,导致城市风险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三是耦合性,风险交互影响深。上海城市各系统高效运转、高度关联,单一风险发生后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四是扩散性,风险冲击范围广。
建立健全“全链条、全领域、全周期”的应急处突协同机制。针对上海风险因素显著特点,推动信息互通、政策协调、措施联动,建立健全涵盖“源头防控、监测预警、分级响应、指挥调度、恢复重建”的应急处突协同机制,扎实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源头防控协同机制。协同加强城市重大领域和重要设施风险评估,对关键部位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持续发挥防汛防台等自然灾害防控协同作用,高效实现台风路径及其降水量等信息实时共享。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的应用,为城市安全提供更多更精准的预防措施。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协同机制。完善监测网络,全面汇聚各领域海量基础数据,全面提高全天候城市运行本质安全。优化完善应急管理信息交互平台,集成自然灾害、资源力量、装备物资等数据信息。
三是建立健全分级响应协同机制。根据事件的性质特点、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等级的响应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协同机制。
五是建立健全恢复重建协同机制。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

伍爱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上海城市运行面临的风险具有密集性、流动性、耦合性、扩散性等特点。为此,要聚焦应急治理全过程,加快构建“全链条、全领域、全周期”的应急处突协同机制,为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提供坚实保障。
上海城市风险因素交织叠加对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造成挑战。上海城市运行安全风险呈现出密集性、流动性、耦合性、扩散性的特点。一是密集性,风险集聚程度高。上海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活动,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多,地铁、桥梁隧道、高速公路密度大,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生命线管网复杂交错,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行业风险大,城市日常运行风险要素高度集聚。二是流动性,风险规模流量大。上海承载了大量人口、商品、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流通功能,这种高度开放和流动的特征,导致城市风险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三是耦合性,风险交互影响深。上海城市各系统高效运转、高度关联,单一风险发生后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四是扩散性,风险冲击范围广。
建立健全“全链条、全领域、全周期”的应急处突协同机制。针对上海风险因素显著特点,推动信息互通、政策协调、措施联动,建立健全涵盖“源头防控、监测预警、分级响应、指挥调度、恢复重建”的应急处突协同机制,扎实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源头防控协同机制。协同加强城市重大领域和重要设施风险评估,对关键部位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持续发挥防汛防台等自然灾害防控协同作用,高效实现台风路径及其降水量等信息实时共享。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的应用,为城市安全提供更多更精准的预防措施。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协同机制。完善监测网络,全面汇聚各领域海量基础数据,全面提高全天候城市运行本质安全。优化完善应急管理信息交互平台,集成自然灾害、资源力量、装备物资等数据信息。
三是建立健全分级响应协同机制。根据事件的性质特点、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等级的响应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协同机制。
五是建立健全恢复重建协同机制。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责任编辑:张希喆

- 14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