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评论
  • 收藏
建言摘编丨王延华:在上海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基础设施
政协联线讯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0 09:21 字号
编者按: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 在上海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基础设施
王延华(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山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属于国土空间紧缺型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实行集约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构建城市物联感知、韧性安全的重要承载基础。
上海在管线集约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1993年建成国内第一条现代共同沟张杨路共同沟,它是我国城市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的典范。
三十多年来,上海在地下管线集约化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推广。
尽管上海管线集约化在节约建设成本、优化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面对和改进。为此,建议如下:
强化区域规划与专业规划的衔接,完善落实管线区域规划和专业规划,确保管网布局合理,并与其他各级空间规划、各类专业规划实现有效衔接。
在信息管线建设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集约化建设模式,建议在制定管线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配套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我市信息管线建设全面推行“三统一”原则和集约化建设模式。
在架空线入地方面,对于道路改扩建工程应明确必须同步实施架空线入地;对“电力线、信息线同沟槽的缆线型管沟”模式应进一步开展研究和推广,对因空间制约难以实施全面入地的路段,建议采取“因地制宜原则”,先实现信息线基本入地。
新建或改建道路应有道路空心化建设理念,即建设期应预留管线综合管沟;把道路和综合管沟进行整体规划,并明确除特殊情况外,管线工程应随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建立健全综合管廊安全应急机制,应健全综合管廊安全评估机制和技术标准体系,编制风险清单,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推广临港新片区管线建设经验,2023年3月,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出台文件,从管理机制到管线与主体工程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等方面均实现了集约化建设。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良好。建议由有关主管部门开展进一步调研,将临港新片区的管线集约化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0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