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梦晓:公益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救赎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9 17:43
字号

她是深夜电波里温柔的倾听者
用声音为悸动的心灵筑起温暖港湾
她是心理健康领域执着的播种者
三十载如一日扎根公益事业的沃土
她是禁毒宣传中坚定的先行者
引领更多人看清毒品的伪装与危害
德艺双行系列报道
她,就是上海电视艺术家会员、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创始人、有着三十多年电台主持经验的梦晓。
从电台直播间到社区讲堂,从禁毒前线到监狱高墙,她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公益路上的动人篇章。近日,我们与梦晓对话,听她讲述那些关于坚持、救赎与爱的公益故事,打捞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感人点滴。
01
心理健康:每个人都需要的“生命之水”
“心理健康就像水,无色无味,却是每个人必需的。”她常把心理支持比作水,“它能变成咖啡、橙汁,适应不同人的需求”。在她看来,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有误解,“一提就想到抑郁、焦虑,甚至给自己贴标签。”她强调,心理问题就像“心灵感冒”,和身体感冒一样常见,“不必羞耻,但也不能忽视,小病不治可能拖成大病。所以要‘治未病’——就像锻炼能预防感冒,心理也需要‘锻炼’:觉察情绪、调整思维、改变习惯。”
她特别提到“压力感”与“压力”的区别:“很多时候,压力是主观感受,不是世界的真相。就像幸福,是‘幸福感’在主导。”她希望通过科普,让更多人学会区分感受与现实,“管理情绪,其实是管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她受邀参与“大师面对面”夏令营,为孩子们定制课程。“所有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有需要调整的家庭关系。”她不奢求立竿见影的改变,“能影响一个是一个,哪怕只是让孩子多了解自己一点。”
02
因触动而启程:从一则深夜来电到一片公益天地
梦晓的公益事业与职业生涯是紧密相连的,回想自己的公益之路,她感叹“几乎和我在电台的职业生涯一样长”。当时,她主持的《相伴到黎明》是全国最早的深夜谈话节目,大约20年前的一通电话让她第一次直面毒品对普通家庭的摧残。“那个女人的哭声,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电话里,一位母亲泣不成声——丈夫因儿子吸毒,竟扬言要“为民除害”,她夹在中间,绝望又无助。这通电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梦晓对禁毒事业的认知。
恰逢电台节目改版,她立刻提出创办禁毒节目的设想,“领导很支持,节目很快就落地了”。但她深知,节目播出只是开始。“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推着我,觉得必须让更多人知道毒品的危害。”于是,她组建了广播禁毒志愿者团队,完成了800多次丰富多样、精准靶向的志愿者系列活动,发布各类禁毒系列短音频、自创禁毒宣传文案近300篇,走进社区、学校、公司机构、强戒所开展了逾百场禁毒宣讲活动。“现在这支队伍还在,这是最让我骄傲的事。”毒品形态不断翻新,她的宣传也与时俱进。“但核心始终没变,就是帮大家筑牢心理防线。”至今《禁毒先锋》共播出了逾800期广播节目,梦晓获得“全国百佳禁毒志愿者”称号等诸多荣誉,当选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
03
从电波到心灵:心理健康公益的深耕之路
2008年,汶川地震成为梦晓公益生涯的另一转折点。这一年,她成为母亲,看着心理学界同仁奔赴一线,自己因怀孕只能做后援。“灾难面前,很多志愿者才发现,和平年代的心理干预经验远远不够。”这让她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普及,和空气一样重要。”
其实,她与心理学早有渊源。1998年开始系统学习,200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注册心理咨询师。多年接听深夜热线的经历,让她发现“隔靴搔痒的安慰没用,必须用专业真正帮到人”。
2014年,借着全国鼓励公益社会组织发展的东风,她创办了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我们想用专业精神做有情怀的事,让心变得柔软。”这些年,她的团队服务过青少年、家庭、老人、职场青年等等,将心理援助服务送入众多家庭,2025年团队荣获“慈善楷模”奖。
“有个案例让我至今难忘。”一次深夜直播结束,她接到求助:某重点大学研究生留下遗书准备自杀。当时怀孕两个月的她,立刻和同事赶往学校,“我们悄悄联系宿管,谎称她父亲生病,才把孩子从宿舍带出来。”疏导直到凌晨六点,一家人平安离开,可她却意外失去了孩子。“虽然痛,但从不后悔。后来有了健康的宝宝,像是老天的馈赠。”
04
双向的救赎:公益路上的精神滋养
“有人说我在深更半夜净听负面故事,可我觉得自己是‘带分类功能的垃圾桶’。”梦晓笑言,多年来从别人的故事里汲取的经验,首先用在了自己的家庭。“我和孩子、先生、家人的关系,都因这些感悟变得更融洽。”这些年的公益活动,“看似是帮别人,其实我收获最多”。
在提篮桥监狱做了十多年心理辅导员的经历,更让她体会到公益的双向性。“最初是服刑人员在收音机里听到我的节目,通过警官联系我,说想见梦晓老师。我去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十年。”有人不解:“你图什么?”她笑答:“我得到了别处没有的情绪价值”。
有一年,文广集团举办主持人评选活动,总编室主任突然递给她一张选票,背后是几千名服刑人员的签名。“警官说,是他们自发组织的。那一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有人出狱后在微博给她留言:“梦晓,我出来了,记住你说的话,不会再回来了” 。梦晓感叹道:“这就是最好的回报,到底是谁救赎了谁?”
05
因热爱而坚守:公益赋予的生生不息之力
“做公益,首先要自己快乐。”这是梦晓的信条。她常说,若带着“苦大仇深”的心态,很难坚持。“助人为乐,‘乐’字在前,自己先感受到温暖,才能把光传给别人。”从深夜电波到心理讲堂,梦晓用三十年公益路证明:微小的坚持,能汇聚成照亮人心的光。
如今,梦晓的心理辅导中心已有1200多位注册心理咨询师。“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盼着年轻人接棒。”她也常给孩子们做心理健康普及,“我们没法让所有家庭瞬间改变,但能影响一个是一个。”
谈及未来,她笑着说:“没想过什么时候停,就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样。”但她有个原则:“量力而行,先把自己活好,才有能力帮别人。”
她的人生哲学简单而通透:“有人说一辈子就是三天,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一辈子就是一天,因为昨天已经过去了,怎么样也补不回来,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今天真的很重要。”有些年轻的朋友会问她:“你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吗?”她说:“我相信”。他们问:“那怎么能够变成永远的爱呢?”她说:“就是爱好每一天。”
德艺双行系列报道
采访结束时,她匆匆赶去讲座,为“大师面对面——上海新时代好少年社科夏令营”的孩子们解析人体的情绪地图。步履匆匆的背影后,是三十余载公益路的坚守。从深夜电波中的温暖声音,到心理辅导的专业陪伴,她用行动证明:公益是一场与世界温暖相拥的“双向奔赴”。
文编 | 王虹
美编 | 音云
用声音为悸动的心灵筑起温暖港湾
她是心理健康领域执着的播种者
三十载如一日扎根公益事业的沃土
她是禁毒宣传中坚定的先行者
引领更多人看清毒品的伪装与危害
德艺双行系列报道

她,就是上海电视艺术家会员、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创始人、有着三十多年电台主持经验的梦晓。
从电台直播间到社区讲堂,从禁毒前线到监狱高墙,她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公益路上的动人篇章。近日,我们与梦晓对话,听她讲述那些关于坚持、救赎与爱的公益故事,打捞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感人点滴。
01
心理健康:每个人都需要的“生命之水”
“心理健康就像水,无色无味,却是每个人必需的。”她常把心理支持比作水,“它能变成咖啡、橙汁,适应不同人的需求”。在她看来,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有误解,“一提就想到抑郁、焦虑,甚至给自己贴标签。”她强调,心理问题就像“心灵感冒”,和身体感冒一样常见,“不必羞耻,但也不能忽视,小病不治可能拖成大病。所以要‘治未病’——就像锻炼能预防感冒,心理也需要‘锻炼’:觉察情绪、调整思维、改变习惯。”

她特别提到“压力感”与“压力”的区别:“很多时候,压力是主观感受,不是世界的真相。就像幸福,是‘幸福感’在主导。”她希望通过科普,让更多人学会区分感受与现实,“管理情绪,其实是管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她受邀参与“大师面对面”夏令营,为孩子们定制课程。“所有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有需要调整的家庭关系。”她不奢求立竿见影的改变,“能影响一个是一个,哪怕只是让孩子多了解自己一点。”
02
因触动而启程:从一则深夜来电到一片公益天地
梦晓的公益事业与职业生涯是紧密相连的,回想自己的公益之路,她感叹“几乎和我在电台的职业生涯一样长”。当时,她主持的《相伴到黎明》是全国最早的深夜谈话节目,大约20年前的一通电话让她第一次直面毒品对普通家庭的摧残。“那个女人的哭声,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电话里,一位母亲泣不成声——丈夫因儿子吸毒,竟扬言要“为民除害”,她夹在中间,绝望又无助。这通电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梦晓对禁毒事业的认知。

恰逢电台节目改版,她立刻提出创办禁毒节目的设想,“领导很支持,节目很快就落地了”。但她深知,节目播出只是开始。“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推着我,觉得必须让更多人知道毒品的危害。”于是,她组建了广播禁毒志愿者团队,完成了800多次丰富多样、精准靶向的志愿者系列活动,发布各类禁毒系列短音频、自创禁毒宣传文案近300篇,走进社区、学校、公司机构、强戒所开展了逾百场禁毒宣讲活动。“现在这支队伍还在,这是最让我骄傲的事。”毒品形态不断翻新,她的宣传也与时俱进。“但核心始终没变,就是帮大家筑牢心理防线。”至今《禁毒先锋》共播出了逾800期广播节目,梦晓获得“全国百佳禁毒志愿者”称号等诸多荣誉,当选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

03
从电波到心灵:心理健康公益的深耕之路
2008年,汶川地震成为梦晓公益生涯的另一转折点。这一年,她成为母亲,看着心理学界同仁奔赴一线,自己因怀孕只能做后援。“灾难面前,很多志愿者才发现,和平年代的心理干预经验远远不够。”这让她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普及,和空气一样重要。”
其实,她与心理学早有渊源。1998年开始系统学习,200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注册心理咨询师。多年接听深夜热线的经历,让她发现“隔靴搔痒的安慰没用,必须用专业真正帮到人”。

2014年,借着全国鼓励公益社会组织发展的东风,她创办了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我们想用专业精神做有情怀的事,让心变得柔软。”这些年,她的团队服务过青少年、家庭、老人、职场青年等等,将心理援助服务送入众多家庭,2025年团队荣获“慈善楷模”奖。
“有个案例让我至今难忘。”一次深夜直播结束,她接到求助:某重点大学研究生留下遗书准备自杀。当时怀孕两个月的她,立刻和同事赶往学校,“我们悄悄联系宿管,谎称她父亲生病,才把孩子从宿舍带出来。”疏导直到凌晨六点,一家人平安离开,可她却意外失去了孩子。“虽然痛,但从不后悔。后来有了健康的宝宝,像是老天的馈赠。”

04
双向的救赎:公益路上的精神滋养
“有人说我在深更半夜净听负面故事,可我觉得自己是‘带分类功能的垃圾桶’。”梦晓笑言,多年来从别人的故事里汲取的经验,首先用在了自己的家庭。“我和孩子、先生、家人的关系,都因这些感悟变得更融洽。”这些年的公益活动,“看似是帮别人,其实我收获最多”。
在提篮桥监狱做了十多年心理辅导员的经历,更让她体会到公益的双向性。“最初是服刑人员在收音机里听到我的节目,通过警官联系我,说想见梦晓老师。我去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十年。”有人不解:“你图什么?”她笑答:“我得到了别处没有的情绪价值”。
有一年,文广集团举办主持人评选活动,总编室主任突然递给她一张选票,背后是几千名服刑人员的签名。“警官说,是他们自发组织的。那一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有人出狱后在微博给她留言:“梦晓,我出来了,记住你说的话,不会再回来了” 。梦晓感叹道:“这就是最好的回报,到底是谁救赎了谁?”

05
因热爱而坚守:公益赋予的生生不息之力
“做公益,首先要自己快乐。”这是梦晓的信条。她常说,若带着“苦大仇深”的心态,很难坚持。“助人为乐,‘乐’字在前,自己先感受到温暖,才能把光传给别人。”从深夜电波到心理讲堂,梦晓用三十年公益路证明:微小的坚持,能汇聚成照亮人心的光。
如今,梦晓的心理辅导中心已有1200多位注册心理咨询师。“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盼着年轻人接棒。”她也常给孩子们做心理健康普及,“我们没法让所有家庭瞬间改变,但能影响一个是一个。”
谈及未来,她笑着说:“没想过什么时候停,就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样。”但她有个原则:“量力而行,先把自己活好,才有能力帮别人。”
她的人生哲学简单而通透:“有人说一辈子就是三天,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一辈子就是一天,因为昨天已经过去了,怎么样也补不回来,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今天真的很重要。”有些年轻的朋友会问她:“你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吗?”她说:“我相信”。他们问:“那怎么能够变成永远的爱呢?”她说:“就是爱好每一天。”
德艺双行系列报道

采访结束时,她匆匆赶去讲座,为“大师面对面——上海新时代好少年社科夏令营”的孩子们解析人体的情绪地图。步履匆匆的背影后,是三十余载公益路的坚守。从深夜电波中的温暖声音,到心理辅导的专业陪伴,她用行动证明:公益是一场与世界温暖相拥的“双向奔赴”。
文编 | 王虹
美编 | 音云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