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名家谈艺|娄际成:演员的使命就是创造角色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09 09:20
字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除了众多新创作的抗战主题文艺作品外,一些抗战题材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角色也不时被观众提起,比如《战斗的青春》里娄际成所饰演的勇敢坚定的抗日战士李铁。
表演艺术家娄际成回忆,在他的演剧生涯里,抗日战争背景的戏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估算一下,抗日背景的戏我大约演了七个。在上海戏剧学院就学时,老师朱端钧先生排了一个戏叫《心防》,是夏衍的代表作。讲述了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演艺界等坚持抗日斗争的故事。我演一个报社的大主笔刘浩如。之后我又参演了《甲午海战》《邓世昌》《战斗的青春》《闯江湖》等。1964年,我们又演了一台反映抗日的戏,包括《把眼光放远点》《十六条枪》《放下你的鞭子》三个小戏,当时反应非常热烈。”
虽然淡出观众视线多年,现年逾九旬的娄际成依然牢记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依然心系着那方他深深热爱的舞台,心系着戏剧表演艺术。2024年秋天,由他亲自改编并担任导演的有声剧《哥本哈根》由上影演员剧团推出并上线。作品改编自话剧《哥本哈根》,达式常饰演讲述人、娄际成饰演玻尔、佟瑞欣饰演海森堡、赵静饰演玛格瑞特。娄际成非常看重这个作品,他想换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戏剧创作。同时他也很愿意跟后辈交流,不论在他的著作《我与他》中,还是接受我们采访时,他都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与感悟。
我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演戏,演戏成为我的第二生命。
我用自己做人的真诚,勤奋的创造、唤起内心情感的涌动,挖掘自身潜力,磨炼演技体现技巧,寻找形式美感,创造了不少性格迥异的角色。
——娄际成《我的演剧人生》
在娄际成六十多年的演艺生涯里,演戏就是他的生命。他说前面的四十年里哪有什么评奖,虽然在退休后的二十年里,他获得了三次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但他说,那都是剧组给他报的名,他心里只有演戏。
有句俗话说:‘宁撞金钟一下,不打饶钹三千。’金钟的价值不在一下,而在真金;铙钹的价值不在三千,而是真诚的专注,这单看各人选择。我没有追求过什么奖,或者为了得奖去演戏,我从来没有。我更愿意自己是敲铙钹的,踏踏实实地演好每一个戏。
对我来讲,表演是我毕生的追求,这里面包含了我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审美价值的追求、对演技的要求。我一定把这个角色演活,怎么演活呢,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赋予角色生命。怎样去做呢,就是要去体验。
1952年高中毕业,那年中央戏剧学院还没有对外招生,北京小伙娄际成怀着美好的期盼,只身离开北京来到上海,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校(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1956年,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娄际成被留校任教。照理,这该是件高兴事,但是他却不太满足,他渴望舞台。这时,苏联专家列普柯夫斯卡娅来中国交流,带来了“第一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专家资源难能可贵,列普柯夫斯卡娅的课成为“通识课”,几个年级一起接受了训练。
可以说,我们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实践者。
1957年,渴望走上舞台的娄际成终于等来了新机遇。经过重重的手续和审批,时任院长的熊佛西先生设想许久的学院实验话剧团,终于正式筹建了。在当时,这支刚成立的实验话剧团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戏剧团队,几乎集中了当时上戏历届最优秀的毕业生。由于实验话剧团的演出成绩和艺术风格的逐渐形成,这个新生的话剧力量,得到了专家、同行、观众等各方面的关注。1963年初,实验话剧团脱离了母校,正式独立成为上海青年话剧团。成立后的上海青话清晰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风格定位,那就是青年题材和青年观众为主。
话剧《年青的一代》剧照 焦晃(右)、娄际成(左)
大家都是在上戏学习时的前后同学,毕业后又工作在一起,有一种年轻人相聚的欢快。我们对话剧的前景有着美好的想象,创造热情很高。要知道,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演员的创造热情是极其可贵的素质。
当时来排戏的导演,都是上戏的表演老师,熊佛西、朱端钧、胡导、田稼。这其中,朱端钧先生是对娄际成影响最大的表演老师。当时,娄际成在《桃花扇》里扮演了杨文骢——
这可算是当时和我本人差距最大的一个角色。当时我才演完《战斗的青春》里的游击队长李铁没多久,整个人就像‘李铁’似的,怎么也找不到感觉。
朱端钧引导娄际成内外部性格化——
这个角色你没有演过你没有碰到过,你要脱胎换骨里里外外换一个人,这就是性格化。我看琴棋书画、看古典文学、看画、看古典文人的做派,修养气质。这是决定我一生表演创造道路的一课。
话剧《孙中山与宋庆龄》中娄际成饰演孙中山
内外部都要性格化,成为娄际成创作的座右铭。
我把演技归纳为四句话:一、从自我起步去进入表演;二、从行动出发进入角色;三、从角色出发改造自我;四、隐藏自我呈现艺术。
在他的这本“斯坦尼体系实践”中,收录了他自己创造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人物,是充实而丰满的实例。
话剧《商鞅》中饰演公子虔
退休后,娄际成退而不休。娄际成凭借话剧《商鞅》里的公子虔,获得了白玉兰戏剧奖配角奖。
《商鞅》作为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最后一个戏,我们几个老将虽然戏份不多,为了告别‘青话’也都参加了。此前白玉兰戏剧奖的评审有一项规定是六十岁演员不参加评奖。但我的表演引发了评委的讨论,最后撤消了这项规定,把当届‘白玉兰’的配角奖颁给了我。这个白玉兰戏剧奖对我而言是个意外。
此后,他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并且多次获奖。先后凭借《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农场主卡伯特获白玉兰戏剧奖配角奖,话剧《吁命》中的吴孟超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
白玉兰戏剧奖是对我的鼓励。我始终按照我创造角色的规律工作,从自我起步去认识角色——从自我出发去创造角色——从角色出发改造自我,做到我与角色同在。
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典礼上,娄际成获“特殊贡献奖”
2014年底,80岁的娄际成在话剧《长生》里出演80岁的文坛泰斗默林,进剧场前夕,他突觉心脏不适紧急住院,然而一感觉自己身体有所恢复,他就马上从医院里溜出来。
演戏是为了观众。观众为了看我来买票了,我要对得起他们。
当年的12月31日娄际成演出完《长生》,在众人的一再劝说下,他终于没有再坚持完成剩余的演出场次。2015年检查时,娄际成的脑部查到了脑梗后留下的软化灶,算了一下时间,可能就是排演《长生》这段时间留下的后遗症。
医生都说我运气好,这个软化灶所在的区域没有影响到我的语言、影响到我的肢体。要不然我真不能演了。我怕这次我再掉链子,那等于捣乱了。不能因为我的身体原因而浪费了大家的心血。但实际上,创作的欲望是没有断的。
依依不舍地告别舞台之后,娄际成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整理自己的表演创作体会中,创作了《我与他》一书。他说,要抓住时间的尾巴,把自己这些表演创作体会献给有志于表演艺术的年轻朋友们,希望他们健康地走向艺术殿堂,创作人生创作美。他所撰写的发表在《上海戏剧》杂志上的理论文章《表演艺术的“附体术”和“分体术”》还获得2023年第三十七届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一等奖。2024年,他改编、导演、表演了有声书《哥本哈根》。
演员,如果是一辈子演自己我觉得没有意思,他必须要创作各种各样有个性的人物,这个课题是需要下一辈子功夫的。演员的使命就是要创造角色。但是怎么样创造角色呢?我的感悟是,表演艺术的生命是行动,行动的生命是欲望。光有行动我可以做角色做的事情,但是他的心没有起来,没有唤起自己的欲望,欲望要从自己心里唤起来,赋予角色,那才叫真正的生命。这说起来是一句话,但这是我用一生体会到的。
表演艺术家娄际成回忆,在他的演剧生涯里,抗日战争背景的戏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估算一下,抗日背景的戏我大约演了七个。在上海戏剧学院就学时,老师朱端钧先生排了一个戏叫《心防》,是夏衍的代表作。讲述了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演艺界等坚持抗日斗争的故事。我演一个报社的大主笔刘浩如。之后我又参演了《甲午海战》《邓世昌》《战斗的青春》《闯江湖》等。1964年,我们又演了一台反映抗日的戏,包括《把眼光放远点》《十六条枪》《放下你的鞭子》三个小戏,当时反应非常热烈。”
虽然淡出观众视线多年,现年逾九旬的娄际成依然牢记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依然心系着那方他深深热爱的舞台,心系着戏剧表演艺术。2024年秋天,由他亲自改编并担任导演的有声剧《哥本哈根》由上影演员剧团推出并上线。作品改编自话剧《哥本哈根》,达式常饰演讲述人、娄际成饰演玻尔、佟瑞欣饰演海森堡、赵静饰演玛格瑞特。娄际成非常看重这个作品,他想换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戏剧创作。同时他也很愿意跟后辈交流,不论在他的著作《我与他》中,还是接受我们采访时,他都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与感悟。

我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演戏,演戏成为我的第二生命。
我用自己做人的真诚,勤奋的创造、唤起内心情感的涌动,挖掘自身潜力,磨炼演技体现技巧,寻找形式美感,创造了不少性格迥异的角色。
——娄际成《我的演剧人生》
在娄际成六十多年的演艺生涯里,演戏就是他的生命。他说前面的四十年里哪有什么评奖,虽然在退休后的二十年里,他获得了三次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但他说,那都是剧组给他报的名,他心里只有演戏。
有句俗话说:‘宁撞金钟一下,不打饶钹三千。’金钟的价值不在一下,而在真金;铙钹的价值不在三千,而是真诚的专注,这单看各人选择。我没有追求过什么奖,或者为了得奖去演戏,我从来没有。我更愿意自己是敲铙钹的,踏踏实实地演好每一个戏。
对我来讲,表演是我毕生的追求,这里面包含了我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审美价值的追求、对演技的要求。我一定把这个角色演活,怎么演活呢,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赋予角色生命。怎样去做呢,就是要去体验。
1952年高中毕业,那年中央戏剧学院还没有对外招生,北京小伙娄际成怀着美好的期盼,只身离开北京来到上海,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校(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1956年,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娄际成被留校任教。照理,这该是件高兴事,但是他却不太满足,他渴望舞台。这时,苏联专家列普柯夫斯卡娅来中国交流,带来了“第一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专家资源难能可贵,列普柯夫斯卡娅的课成为“通识课”,几个年级一起接受了训练。
可以说,我们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实践者。
1957年,渴望走上舞台的娄际成终于等来了新机遇。经过重重的手续和审批,时任院长的熊佛西先生设想许久的学院实验话剧团,终于正式筹建了。在当时,这支刚成立的实验话剧团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戏剧团队,几乎集中了当时上戏历届最优秀的毕业生。由于实验话剧团的演出成绩和艺术风格的逐渐形成,这个新生的话剧力量,得到了专家、同行、观众等各方面的关注。1963年初,实验话剧团脱离了母校,正式独立成为上海青年话剧团。成立后的上海青话清晰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风格定位,那就是青年题材和青年观众为主。
话剧《年青的一代》剧照 焦晃(右)、娄际成(左)
大家都是在上戏学习时的前后同学,毕业后又工作在一起,有一种年轻人相聚的欢快。我们对话剧的前景有着美好的想象,创造热情很高。要知道,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演员的创造热情是极其可贵的素质。
当时来排戏的导演,都是上戏的表演老师,熊佛西、朱端钧、胡导、田稼。这其中,朱端钧先生是对娄际成影响最大的表演老师。当时,娄际成在《桃花扇》里扮演了杨文骢——
这可算是当时和我本人差距最大的一个角色。当时我才演完《战斗的青春》里的游击队长李铁没多久,整个人就像‘李铁’似的,怎么也找不到感觉。
朱端钧引导娄际成内外部性格化——
这个角色你没有演过你没有碰到过,你要脱胎换骨里里外外换一个人,这就是性格化。我看琴棋书画、看古典文学、看画、看古典文人的做派,修养气质。这是决定我一生表演创造道路的一课。
话剧《孙中山与宋庆龄》中娄际成饰演孙中山
内外部都要性格化,成为娄际成创作的座右铭。
我把演技归纳为四句话:一、从自我起步去进入表演;二、从行动出发进入角色;三、从角色出发改造自我;四、隐藏自我呈现艺术。
在他的这本“斯坦尼体系实践”中,收录了他自己创造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人物,是充实而丰满的实例。
话剧《商鞅》中饰演公子虔
退休后,娄际成退而不休。娄际成凭借话剧《商鞅》里的公子虔,获得了白玉兰戏剧奖配角奖。
《商鞅》作为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最后一个戏,我们几个老将虽然戏份不多,为了告别‘青话’也都参加了。此前白玉兰戏剧奖的评审有一项规定是六十岁演员不参加评奖。但我的表演引发了评委的讨论,最后撤消了这项规定,把当届‘白玉兰’的配角奖颁给了我。这个白玉兰戏剧奖对我而言是个意外。
此后,他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并且多次获奖。先后凭借《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农场主卡伯特获白玉兰戏剧奖配角奖,话剧《吁命》中的吴孟超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
白玉兰戏剧奖是对我的鼓励。我始终按照我创造角色的规律工作,从自我起步去认识角色——从自我出发去创造角色——从角色出发改造自我,做到我与角色同在。
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典礼上,娄际成获“特殊贡献奖”
2014年底,80岁的娄际成在话剧《长生》里出演80岁的文坛泰斗默林,进剧场前夕,他突觉心脏不适紧急住院,然而一感觉自己身体有所恢复,他就马上从医院里溜出来。
演戏是为了观众。观众为了看我来买票了,我要对得起他们。
当年的12月31日娄际成演出完《长生》,在众人的一再劝说下,他终于没有再坚持完成剩余的演出场次。2015年检查时,娄际成的脑部查到了脑梗后留下的软化灶,算了一下时间,可能就是排演《长生》这段时间留下的后遗症。
医生都说我运气好,这个软化灶所在的区域没有影响到我的语言、影响到我的肢体。要不然我真不能演了。我怕这次我再掉链子,那等于捣乱了。不能因为我的身体原因而浪费了大家的心血。但实际上,创作的欲望是没有断的。
依依不舍地告别舞台之后,娄际成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整理自己的表演创作体会中,创作了《我与他》一书。他说,要抓住时间的尾巴,把自己这些表演创作体会献给有志于表演艺术的年轻朋友们,希望他们健康地走向艺术殿堂,创作人生创作美。他所撰写的发表在《上海戏剧》杂志上的理论文章《表演艺术的“附体术”和“分体术”》还获得2023年第三十七届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一等奖。2024年,他改编、导演、表演了有声书《哥本哈根》。
演员,如果是一辈子演自己我觉得没有意思,他必须要创作各种各样有个性的人物,这个课题是需要下一辈子功夫的。演员的使命就是要创造角色。但是怎么样创造角色呢?我的感悟是,表演艺术的生命是行动,行动的生命是欲望。光有行动我可以做角色做的事情,但是他的心没有起来,没有唤起自己的欲望,欲望要从自己心里唤起来,赋予角色,那才叫真正的生命。这说起来是一句话,但这是我用一生体会到的。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