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宝山区政协委员胡雨辰:用“智能制造”重构工业未来
政协联线 通讯员 郭文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18 13:47 字号
宝山区政协委员胡雨辰

宝山区政协委员胡雨辰


入选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先后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带领企业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从带着“建造未来建筑”的初心闯入工业软件“无人区”,到如今通过自研软件RoBIM赋能多个大国重器行业,宝山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问题官胡雨辰用10年时间思考这些时代之问——
“智能制造的未来蓝图要如何绘制?”“中国工业软件市场的空白该如何填补?”“新时代青年要如何更好践行使命与担当?”
如今,胡雨辰的回答掷地有声。
创业之问:
探索智能制造的破局之路

“大界”的故事,始于2016年。
包括胡雨辰在内的3名深耕数字化建造领域的年轻人,聚在100平方米的车库里,满脑子“做建筑”“塑地标”的想法层出不穷。但先找上门来的,是大手一挥下了订单的客户,“你们会做机器人?来帮我造个音乐节的摇酒机器人”。
项目做完反响不错,次年,胡雨辰一行受邀参加创客大赛。没做过多准备,带着一份可以说是简陋的PPT,他们借此机会阐述了想让“建筑制造更加自动化”的初心。
结果谁也没想到,“叮!”第一笔投资款闪电到账。原本只打算继续接单模式的年轻人,一下子被架了起来,“战吗?战啊!”“我们要让机器人盖房子”“来造未来建筑吧”。从学生时代就深埋心底的野心,在这一刻破土而出,就此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当时,国内建筑工程高度依赖老师傅“看一眼就能切”的经验手艺,设计图纸、生产设备与工人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大界”瞄准的“未来”,正是要攻克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核心痛点——让机器人“理解”并执行复杂的制造任务。为此,胡雨辰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推出了中国首款柔性制造工业软件RoBIM。
一款工业软件如何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胡雨辰坦言,团队早期与投资人沟通时,常因认知差异而碰壁,甚至有专家认为,“非标构建自动化耗时太长,不划算”。
但当人们走进“大界”的智造产线,便会颠覆传统认知——工人师傅轻点屏幕,上传的图纸被RoBIM瞬间“读懂”。然后,一切动起来了。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快速扫描被移动到位的型钢板材,采集三维数据后进入切割流程,几分钟内,所需构件便精准成型。
这与上一代工业机器人的离线编程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过去需要技术专家现场开发,机器人再按预设指令执行;如今,切割、打磨、焊接、喷涂等核心工艺,几乎全由机器人自动完成。人力投入大幅缩减,产能却呈指数级提升。
“图纸理解是第一步,关键是串联加工工艺。”胡雨辰解释,“大界”做的,就是把工人师傅几十年累积的“手感”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化工艺库,让机器人实现“看懂图纸→识别特征→调用工艺”的全闭环生产。正如胡雨辰所说:“我们无需预知产品形态,只要工艺可行,就能生产。”
这份底气的背后,是机器人从“执行指令的工具”进化为“会思考的工艺大师”。智能制造的未来,似乎正从模糊的愿景,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创新之问:
永不停歇的技术研发之路

“坑!”回顾RoBIM的研发,胡雨辰用一个字概括了所有,“从0到1,就是不断踩坑、填坑的过程!每个坑都是新的技术挑战。”
最初,团队连产品设计都只能全凭想象:没有可借鉴的样本,就自己定义需求;没有成熟的技术路径,就拆解出“感知—规划—执行”一体化路线;传统软件只能处理标准化模型,他们就逼着软件学会“自主思考”。
不同于互联网产品“快速试错”,工业软件的迭代更“慢”,需要市场多年培育和万亿数据沉淀。胡雨辰早早就给团队打好了“预防针”——这款产品注定会被反复推翻。“迭代至今,每个版本都是一次新的产品重建,累积代码应该已有两三千万行。”
技术的突破只是起点,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从1到100”。
RoBIM在发展过程中斩获了无数荣誉,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项目。2022年,胡雨辰决定开拓一条新的道路:深耕行业场景,研发落地产品。产品团队曾反对:“市场调研显示没前景。”他很坚持:“马车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汽车的出现,在技术尚未普及之前,客户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需求。”
最终,胡雨辰召集了包含他在内的3人小组,用3个月时间造出了首个产品原型。
然后,坑来了——
依托该产品的首个交付项目在中原地区某矿业机械集团进行,信心满满的胡雨辰在项目现场遭遇了沉重一击,“我们太理想化了,以为软件能‘包打天下’,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同一块板材竟有七八种不同切法,涉及外挂面、坡口宽度、钝边高度、坡口质量等,还需保证坡口角度和形状正确。”
为了“补课”,研发团队直接驻场半年,带着机器人跟工人师傅学手艺、调参数,逐一攻克问题。最终交付的RobimCut智能坡口切割方案,成功解决了工件来料偏差大、工装定位难、人工示教效率低、工艺经验依赖性强等难题,柔性适应产品的“按需定制”,实现上料、切割、打磨、下料的全自动生产,效率较传统人工操作飙升6至8倍。
如今,大界方案已走入更多行业:结构工程、机械生产、型材切割……把梦想“焊”进现实的路,一走就是10年。同行的伙伴从3人壮大到了百余人,即使管理业务再忙,胡雨辰仍坚持跟进每次产品迭代验收、研读最新的行业论文。“希望未来能更多回归产品一线,专注在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上。”
青年之问:
“多面角色”的使命担当之路

走出“大界”,胡雨辰开始在不同场合“切换角色”——
高校课堂里,他是“传道授业者”。2018年,母校浙江大学向创业不久的胡雨辰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回校任教。如何实现双赢?胡雨辰的解法简单而果决:“我们合作,一起培养复合型人才!”双方达成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折中方案:由“大界”在浙大开设智能建造课程,一线工程师担任实验导师,带着最前沿的技术实践走进课堂。
“大界有一条教育业务线,专门负责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服务。”胡雨辰说。从浙大起步,如今“大界”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20余所高校达成合作,覆盖“建筑老八校”,每年为制造行业培养输送大量新鲜血液。
面向青年时,胡雨辰是“科研分享官”。近年来,胡雨辰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校园讲坛、圆桌会议上,和不同领域的青年分享工业机器人的前沿技术、讲述新时代的科研精神。
“大界员工也很年轻,平均年龄31.2岁,”在充满活力的团队中,胡雨辰看到了新一代的优势与挑战:“现在的年轻人思维活跃,没有条条框框,他们缺的往往不是创新精神,而是面对太多选择时,沉下心做事的定力。”对此,胡雨辰想送给青年们两个关键词:“等待与忍耐。”在智能制造的漫长征途上,他相信美好的事物终将在坚持中显现。
建言献策时,他是“九三新生代”和宝山区政协委员。
2023年3月,胡雨辰加入九三学社。“我与九三学社有缘。”原来,大二的一次实习中,胡雨辰得知所在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是九三学社社员。前辈敬业的风采让他对历史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九三学社心生向往。加入九三学社、成为政协委员后,胡雨辰积极建言献策。
这些“多面角色”的叠加,让胡雨辰原本满满当当的行程变得更加忙碌,但他表示,“只要邀请,我都愿去。这是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更是青年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这份“我愿意”的欣然承诺背后,还有着这样一个履职之初的故事:凭借城市设计的专业经验,胡雨辰针对周边道路规划整治提交社情民意信息,提出多条建言,“后来发现道路施工优化调整的方向,就是我的建言思路”。满满的“正反馈”激励着胡雨辰持续思考与分享,“期待为大家提供多一个方向的看法,既能帮助自己,也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我作为党派成员和政协委员履职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王志磊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