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冠华里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2 09:29 字号
冠华里,是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旧式里弄石库门建筑,位于法租界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砖木结构,坐南朝北,有单幢住宅38幢。
五卅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地区的力量剧增。到1925年9月中共上海区委所辖党员总数由五卅运动前的297人增至1080人,占全党总数三分之一,分设81个支部。党员队伍迅速扩大,使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凸显,成为中共上海区委所面临最迫切的问题。
根据党中央决定,1925年8月“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上海地委”)改建为“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上海区委”),领导和管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的党员。
1926年1月中共上海区委决定建立区委党校。区委宣传部的计划是“为使党的宣传与训练工作能迅速发展,本区宜即日成立一党校,召集一班政治知识较高的同志和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同志,造成能够办党及负重要责任的人才”。
1926年10月中共上海区委书记罗亦农在一次党的会议上提出“现在枢委(即区委)预备召集活动分子会,开办党校,以培养人才。党校分两种,一为专门培养工作人,一为各原有工作的同志。现由法部(即法租界部委)负责找房子。党校问题要待讨论。”
1926年11月中共上海区委党校在法租界辣斐德路冠华里4号(今复兴中路239弄4号)秘密开办,学员均为中共上海区委所属江苏、浙江地区及上海市区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以及青年团干部,约三、四十人,按地区分成若干个小组,设有初级班和高级班。
中共上海区委党校建有党支部,负责人是中共上海区委宣传部主任尹宽(1897年-1967年),组织委员是王嘉模,会计兼庶务是梁子修,工作人员是徐梅坤(1893年-1997年)。
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教员均为中央及上海区委的领导人,有周恩来、罗亦农、王若飞、彭述之、瞿秋白、赵世炎、郑超鳞等。课程设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革命问题、政治经济学、世界革命史等。
中共上海区委党校门口挂着一块“启迪中学”的牌子。党校严格规定:人员出入走后门,学员入学后不准外出,膳宿都在校内,过集体生活。三楼和二楼的东厢房为学员宿舍,二楼的西厢房是课堂,能容纳40人左右,墙上挂有黑板。西厢房最北端连接亭子间,楼下即灶间,是校部办公室,包括文印之用。最底层是厕所、吃饭处。听报告在二楼,小组讨论在学员宿舍。在教学上要求结合中国、上海或当地实际,并留出一定时间与学员互动。开学和结束都未举行仪式。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在冠华里4号这幢普通的石库门建筑里,留下了众多革命者斗争的身影,从这里走出来的学员有很多人成为革命队伍的骨干和领导者,留下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不灭的印记,“红色熔炉”的作用功不可没,是现存最早的中共早期党校旧址。
1927年2月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爆发,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提前结束,学员们大都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冠华里4号成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和联络处以及组织纠察队骨干武装训练的地点。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侯绍裘、汪寿华等人常来此碰头开会。上海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党在冠华里的活动即告停止。
2007年12月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被卢湾区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2020年黄浦区启动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修缮保护工作,同年10月平移至复兴中路黄陂南路东南角。2021年4月完成修缮,同年6月完成展陈工作,“革命熔炉—党的早期理论教育基地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史迹陈列展”对社会公众开放,旧址内宿舍床铺、衣物等物品保持着原样,让人感受到当年革命者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复兴中路239弄4号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是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