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走近上海首位台湾省籍社工简敏安:情暖申城
王慧文/人民政协报  
2025-07-16 10:49 字号
 简敏安(右一)参加街道企业圆桌大会工作组活动

简敏安(右一)参加街道企业圆桌大会工作组活动

在上海的这十年,我在基层一线工作中见证了无数温暖的情谊,也找到了自己扎根的土壤。
——简敏安
在上海外滩繁华热闹的街头,有一支队伍在人群间显得瞩目,十几位坐着轮椅的老人被一位位穿着橙色马甲的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推着前行,其中一位女生,正用上海话和游览观光的老人交流着……
一天的活动临近结束,当老人们得知眼前这个“上海囡囡”其实来自宝岛台湾时,都觉得既诧异又亲切。她是上海市第一位台湾省籍社工简敏安,这个出生于台中、三个月大就随攻读中医硕博学位的父亲来到大陆的台湾姑娘,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一直辗转于两岸间,骨子里也藏着海峡两岸共同的印记。
 台湾“囡囡”在上海
童年在上海度过的简敏安,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学生时代,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求学,每年暑假会随父母回台湾探亲,所以两边我都不陌生。”高一那年,简敏安转回台湾读书,班里总有同学好奇地问她:“上海和台湾有哪些不一样吗?”在简敏安看来,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其实没什么不一样,“自己唯一要适应的就是小时候同时学简体字与繁体字时需要花费点时间罢了。”
上大学期间,攻读应用外语专业的简敏安和班里大多数半工半读的同学一样,白天上课,晚上在课外机构为小朋友补习英语。临近毕业时,她也悄悄规划着未来:“是继续在英语补习班教小朋友,还是去应聘其他公司谋求发展?我当时想了很多。”
后来,暑假去上海看望在当地工作的母亲时,简敏安萌生了留在大陆的念头。“上海的节奏快,也有很多机会。”2015年,她留意到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的招聘公告。这个以对接企业、党员资源开展公益活动的民非组织,让她心生好奇:“街道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从没听过台湾同胞能做这个,不如试试。”通过选拔和面试,简敏安应聘成为“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
“入职前,作为一名台胞,每年办理居住证会去居委会开证明,所以我对社工岗位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等我入职后才发现,原来街道的每一个部门都有相关的社工岗位,也会负责不同内容和类型的工作。”
初到虹梅街道的那个春天,简敏安就迎来了一场大型活动的考验。为迎接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和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街道决定把两个节日合并,策划一场“雷锋侠”主题活动,既要汇聚区域内单位的志愿力量,以特色志愿服务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又要给辖区女性送去关怀。在同事的带领下,简敏安边学边干,“从活动方案策划到企业志愿者培训,从场地踩点到突发状况应对,流程中的各个细节都需要社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尽管筹备的过程很辛苦,但看到“雷锋侠”公益定向赛成功举办,社区参赛者们将象征着雷锋螺丝钉精神的道具插满背景墙,一个雷锋头像逐渐清晰起来时,简敏安心中充盈着收获与感动。“这是我入职参与的第一个活动,反响热烈,延续至今,成为了虹梅街道的一项品牌活动。”
2018年,随着中央“惠台31项措施”的发布,台胞可以就业的范围变广了,社工岗位也在其中。彼时,已在虹梅庭工作3年的简敏安,得知消息后立刻报名参加了当年的徐汇区社工公开招录考试。经过4个多月的挑灯夜读,她顺利通过各项考核,从“聘用”转为了一名“正式”社工,成为上海首位持证上岗的台湾省籍社工。
“‘惠台31项措施’保障了台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的各个方面。”简敏安说,“特别是能参加职业考试、参与人才计划、参加荣誉称号评选等,让台胞享受与大陆同胞的同等待遇,这些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机会,让我对大陆、对上海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扎根基层这十年
简敏安在“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公益活动的组织工作,对接企业志愿者,一同开展各类活动:组织眼科义诊,服务社区居民;开展“社区美妆一小时”项目,清扫街道、绿化养护,用墙面彩绘扮靓社区;举办垃圾分类趣味活动,向居民群众宣导“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环保理念;带领儿童医院的小患者们去上海迪士尼,陪伴社区老人去上海中心、外滩、武康路等地走一走……
“这些老人大多因行动不便,日常活动范围仅限小区周边。组织这样的活动,希望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走近上海,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变化与发展。”简敏安说。
然而,在举办第一届组织老人出行的活动前期准备时就遇到了动员难的问题。后来,虽然居委会帮忙邀请了老人参与,但也还有不少人心里打鼓:“这真的是公益活动吗?还带我们出去,怕不是有别的目的,是打广告还是搞诈骗?”
尽管老人们心存疑虑,但另一边,简敏安已经提前两周就开始细致地培训志愿者:怎么推轮椅、往哪个方向推,上坡下坡如何控制、刹车怎么用、轮椅怎么收合,扶老人该扶哪里……诸多细节,她一一讲解到位。
随着第一届活动的大幕拉开,老人们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开始,他们多带着戒备,不太愿意沟通,也不敢多说什么。随着活动推进,大家慢慢开始聊起天,到活动结束时,老人们竟有些舍不得离开,纷纷打听:“这个活动每年都办吗?”“明年还是你们这些志愿者,还是会换一批呀?”
从不愿交流到主动提问,背后是信任的建立。“人心工作是最难做的,但这么多年来,我们用真诚一步一步地跟居民和企业建立起了信任,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简敏安深有感触地说,“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不仅是希望帮助一类人,更希望公益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更广泛的群体。
简敏安很真诚,这样的性格或许天生就适合她所选择并热爱的这个职业,这份热忱甚至延伸到了工作之外。因为社区内有台企,她结识了不少在沪工作的台胞。此外,作为上海市台联的志愿者,简敏安还会在闲暇时间帮助台联接待来大陆参访交流的台湾青年。她发现,大家的话题总是从“吃”起头,打开话匣子。“有时他们会找我推荐上海的美食,聊着聊着,就说到工作机会、行业发展和城市生活感受等。更多时候,他们会因为生活上的事来找我沟通,例如台胞证在哪更新,该如何算自己的五险一金等,假如我也不清楚,就会记下来,直到我弄明白后再给出解答。”
2023年,简敏安转至社区文化中心,开始负责文化活动,不少熟悉的“老面孔”出现在她组织的文化活动中。“作为一名社工,基层的工作内容繁琐,有时需要加班,一些活动还会在周末举办,但每次感受到居民的支持和正向反馈时,都非常有成就感,也越来越感觉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
扎根基层10年来,简敏安见证了两岸无数温暖的联结。她用日复一日的真诚与细致,在社区与志愿者、台胞与城市及两岸青年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传递着关爱与服务,更承载着理解、认同与共同的期盼,成为温暖这座城市的恒久力量。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