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为构建碳排放双控新机制集智聚力
吕巍/人民政协报  
2025-05-12 07:56 字号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绿色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新机制”,这是中共中央对“双碳”工作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为如期实现我国“3060”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战略路径。
碳排放双控是推进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性制度保障,如何解决好统计核算基础薄弱、技术标准供给不足、统筹协调难度增大等问题,统筹好节奏与力度、兼顾好制度刚性与调控弹性?5月9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协商议政,全国政协委员与相关部委负责同志深入交流讨论,总结有效经验、梳理问题困难,为构建由“能耗”到“碳排放”的双控新机制集智聚力。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系统化的制度体系是落实碳排放双控的保障。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考量和制定政策体系是一项复杂而多维的任务。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车俊表示,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当前经济下行和复杂外部形势压力下,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时间紧、任务重,碳排放双控相关政策协同系统性还不强,分区域分行业差别化、针对性的政策实施不够到位。
“应坚持先立后破,推动碳排放双控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降碳减排的关系,科学把握达成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科学高效推动‘十五五’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车俊表示。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王金南也认为,统一规范、协同高效、科学精准的统计核算体系是碳排放双控制度建设的基石,是科学合理分解约束性指标、落实减排责任的前提。“但目前碳排放统计核算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精细度无法满足双控管理需求。”
王金南建议加快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改革和数据质量提高,因地制宜建立差异化统计核算体系,构建重点行业企业分级分类统计核算技术方法,全面推进城市碳排放源统计核算。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委会主委蒋巍关注的是产品碳足迹管理和碳标识认证制度问题。他表示,产品碳足迹是衡量产品“含绿量”的重要指标,碳标识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碳足迹量化符合标准规范要求。我国相关工作尚处在初期阶段,规则标准尚不健全,基础数据库存在短板。
“应夯实碳足迹管理基础底座,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符合国家要求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完善团体标准采信机制。同时,组织实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规范‘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使用,加快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促进碳标识认证高质量发展。”蒋巍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山西省委会主委张复明围绕推动建立碳排放双控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发表了意见建议。他认为,应科学设定全国碳排放强度约束性指标,合理分解地方碳排放强度指标和目标,并健全碳排放考核方法。
“发挥好目标评价考核‘指挥棒’作用,兼顾公平与效率,构建地区碳排放控制指标分解技术体系。严格按照碳排放预算编制,合理确定各省区碳排放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建立区域间减碳协作机制,强化重点省份合作。”张复明说。
扎实推进重点任务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全国碳市场体系仍处于建设初期,基本建立了相关法规制度和基础设施,但尚未实现行业全覆盖,市场活力也有待提升。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邹磊认为,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要抓紧研究编制化工、石化、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核查指南,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产品体系和准入机制,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多元化。优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机制,激发市场活力。”邹磊表示。
在推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过程中,为应对能源禀赋与碳排目标冲突、新能源装机增长与出力不足、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补性不足等矛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供给质量至关重要。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最大的碳排放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必须解决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表示。
他建议加快能源安全低碳转型,保持新能源快速发展势头,为煤电控排创造条件。夯实煤电能源安全“压舱石”作用,在“沙戈荒”基地建设支撑性电源,在负荷中心建设应急保障电源和清洁供暖热电联产机组,合理控制煤电发电量。
“同时,健全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完善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机制。将煤电绿色低碳转型纳入转型金融覆盖范围,给予更大力度的融资成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温枢刚表示。
当前,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占据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主导地位,成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核心攻坚主战场。
“应系统提升工业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国政协常委、民盟河北省委会主委张福成表示。
张福成认为,应以碳排放强度约束推动企业技术迭代升级,通过市场采购机制引导企业向低碳转型,优化现有产业低碳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园区—区域”三级监测网络建设,夯实工业碳管理数智化基础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绿色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
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科技创新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和能源低碳转型注入关键动力。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申请的动力电池专利占据了全球的74%,已成为驱动电机最大的生产国;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
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主席唐良智强调了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紧迫性,认为应通过创新“双碳”领域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双碳”领域市场要素支撑机制、完善“双碳”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夯实碳排放双控科技支撑。
“应研究制定碳排放双控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统筹谋划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低碳技术标准及专利池共享机制;引导创新主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资产和专利产品管理制度,实施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等。”唐良智表示。
温枢刚提出了加强煤电关键技术研发示范的建议。“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的先进煤电技术体系。加快研发高比例绿氨掺烧、低成本绿氢绿氨制备等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富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示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在谈及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问题时,着重谈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应加大绿色低碳短板技术研发,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工程固碳等前沿技术,加大国际合作,攻克技术难题,提高创新链国际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辽宁省委会主委刘中民认为,应强化风险挑战防范,稳妥有序推动碳排放双控转型。具体到技术领域,则应加强能源技术路线风险研判,从源头上抵御风险。
“建议按照近中远期发展形势变化,构建以技术、数据为基础的战略研究平台,开展‘技术成熟度—经济成本—低碳效益’评估,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关键技术突破扶持政策,指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避免新技术加速迭代带来的技术路线选择的风险。”刘中民说。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