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赵朴初与雷洁琼的交往实录
谢华/人民政协报  
2025-05-12 07:53 字号
1992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之际,赵朴初与雷洁琼在两会茶歇期间互致问候,亲切交谈。

1992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之际,赵朴初与雷洁琼在两会茶歇期间互致问候,亲切交谈。

 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赵朴初与黄彝民、谢冰心、雷洁琼在一起。

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赵朴初与黄彝民、谢冰心、雷洁琼在一起。

 一九四一年七月五日,雷洁琼与严景耀的结婚照。

一九四一年七月五日,雷洁琼与严景耀的结婚照。

 赵朴初写在雷洁琼婚宴菜单背面的贺诗

赵朴初写在雷洁琼婚宴菜单背面的贺诗

 1992年冰心生日,雷洁琼、赵朴初在冰心家中聚会畅谈。

1992年冰心生日,雷洁琼、赵朴初在冰心家中聚会畅谈。

2025年是雷洁琼同志诞辰120周年,也是赵朴初逝世25周年,两位都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在庆祝民进成立80周年与民进会史主题年建设任务紧密结合的同时,通过两位民进先贤相识相知的故事,从中领略肝胆相照的革命情谊,汲取携手前进的奋进力量。
赵朴老与雷洁琼相识的缘起
1927年秋赵朴初从安徽太湖来沪后,在表舅、上海佛教净业社社长关絅之的安排下入住觉园智照堂,从此开启了他在觉园的生活岁月。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赵朴初在上海沦陷的岁月里,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利用职务之便,为新四军购买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医药用品,通过当时在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全力支援新四军的抗战。当时的上海难民为躲避炮火,从战争开始到10月初,聚集的难民不下130万人,其中不乏有成群的孤儿流浪街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救助难民的行动在上海各界自发组织起来。时任中国佛教会主任秘书的赵朴初挺身而出,在1937年至1940年间创办了收容所50多所,收容了数十万难民,并在官民合办的“上海市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中担任收容所主任。
1940年5月,紧急救济难民的工作基本进入尾声。关絅之所在的上海佛教净业社,为筹建上海佛教净业孤儿院,接收了上海国际救济会无法安置的80多名孤儿,加上该社安置的20多名难童,共计100多名,关絅之安排赵朴初前去主持。
赵朴初认为,抢救流浪儿童重在教养,“养”是救他们“寿命”,“教”是救他们“慧命”。于是,1940年6月,赵朴初将上海佛教净业孤儿院改为专门收容流浪儿童的教养院,并在关絅之任院长、赵朴初任副院长兼总干事的赫德路(今常德路)418号正式成立了主持日常工作的上海净业孤儿教养院(简称净业教养院)。
净业教养院每晨升旗、早操、唱院歌,然后上文化课。他们根据全体院生的能力将院生为两教室四组,教授国语、常识和算术,一节课45分钟,一年分为四学期。下午做工,以全院学生的年龄、能力、兴趣为依归,在各工场劳动,包括皮鞋、藤工、竹木工、成衣、西服、网袋、养兔等,建有7个工场,分别由工场技师或管理工场的先生在院内办公。
在净业教养院主持工作期间,赵朴初非常佩服严景耀教授的人品和学识,严景耀对青少年犯罪颇有研究,于是赵朴初经常邀请严景耀到孤儿院,两人一起探讨如何做好流浪儿童和少年罪犯的教育工作,两人一起想办法帮助街头流浪儿童和因战乱而犯罪的青少年,在孤儿院里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他们的方法。
1941年5月,以社会学家身份来沪担任东吴大学教授的雷洁琼,对于孤儿的教养问题自然十分关心,并多次建议建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雷洁琼、严景耀和赵朴初相识相知。
数十年后,赵朴老对雷、严夫妇的参与协助念念不忘,作诗以谢:“群功之教,壮二贤之教也。”同时,赵朴初也成为雷、严夫妇俩终生不渝的挚友。
在白色恐怖笼罩上海之际,赵朴初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叙伦、雷洁琼、严景耀等人一道,为争取民主、反对内战、解救民众而斗争。1945年12月,他们联合其他进步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6年7月,净业教养院迁至上海北郊宝华寺,改称“上海少年村”。该村以教养孤儿、帮助院生自立为宗旨,兼授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院长仍是关絅之。部分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担任主要负责人,如赵朴初、许啸天、周云耕(中共党员)等,以实际领导工作和教育抚养工作为主要职责。
雷洁琼、严景耀婚礼的策划者
雷洁琼和严景耀是同龄,两人都曾在美国留学,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两人原本是同事。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为了抗日救国,以赵朴初、雷洁琼、严景耀、许广平为核心人物,组织在“孤岛(上海)”上的爱国进步人士,成立了“星六聚餐会”。纵论天下之事,奔走呼号抗日。
雷洁琼和严景耀这对志趣相投的恋人,通过长达6年的爱情长跑,结下了革命的感情,一对有缘人在本命年时,在一次“聚餐会”后,当众宣布将于1941年7月5日结婚。有人提议要新事新办,新郎新娘的客就由大家来请了,这个别出心裁的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
说起雷、严二人的结合,还有一段虽不曲折但有趣的故事。婚礼是谁操办的呢?雷老在回忆中说,是由一位年龄比他们俩小的“小阿弟”办的,亦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操办的,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赵朴初先生。赵朴初帮他们把新家安排在上海今天的东湖路、延庆路那里,“离杜公馆很近”,把他们的婚礼安排在今天的福州路、河南路的新城饭店。
婚礼由吴耀宗主持,并由益友社主要成员、新新公司总经理萧宗俊当晚请客、实际张罗操办。这是一场简朴的婚礼,聚餐会上,郑振铎、许广平、赵朴初等好友欢聚一堂,一同向新人祝贺,并赠送了礼物。唯独赵朴初微微一笑道:“我只有赋诗相赠如何?”
参差两两好安排,
嘉礼从今美例开。
越粤人才夸璧合,
前称周许后严雷。
众人闻之无不啧啧赞叹:美妙的吟诵啊!严景耀与鲁迅同为浙江人,雷洁琼与许广平同为广东老乡,两对夫妇皆属连珠合璧。此诗可谓妙手天成,切景切情,加上婚礼的简朴隆重,一直深深印在雷洁琼的脑海里。
严景耀、雷洁琼的成姻,爱情至上、越粤璧合、矢志不渝奔赴革命。在此后长达35年的风雨中,严景耀和雷洁琼始终携手同行、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特别是1946年“下关事件”发生前,这对夫妻的车站道别,给民进人留下了坚不可摧的印记。
时年,大家对马叙伦、雷洁琼赴南京请愿既抱有希望,同时也十分担心蒋介石会下毒手。在火车徐徐开动后,他们的朋友对在欢送的人群中的严景耀说:“你担心不担心你太太?”严斩钉截铁地说:“我对琼琼讲了,你完不成任务就不要回来了。”
“完不成任务就不要回来了”,这是何等坚强的决心!“完不成任务就不要回来了”,这里又包含着对亲密伴侣多么高度的信任!那是无畏抗争、永结同心的力量!是夫妻的相濡以沫,对爱情忠贞不渝,无往不胜。
1949年,夫妇二人受马叙伦之托,前往河北西柏坡、李家庄参加协商建国大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新中国的诞生写下了人生最为重要的篇章,并在天安门城楼与后来从上海到北京的赵朴初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
1985年12月,赵朴初为严景耀所著的《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一书中,序文的偈诗这样写道:
我初识雷严,抗日战方激。
孤岛德不孤,益友良多益。
侪辈八九人,相聚周末夕。
谈论天下事,二妙有深识。
我方事救济,急难忧心积。
壮者遣执戈,老幼须安辑。
顾彼流浪儿,多嫌而少恤。
乃假祗树园,为作迷津楫。
教养赖群功,两贤与有力。
孺子哀无辜,社会实为戹。
增我饥溺痛,启彼天地塞。
寻源而导流,果见英才出。
或有从戎去,解放树功绩。
或能御风行,名列飞将册。
或为音乐师,学院膺重责。
或专工艺长,随心中绳墨。
当时哪料得,果实累累集。
忆我曾为文,作序拜嘉锡。
治病宜治根,立论多精辟。
四十余年事,眼前犹历历。
巨细多可称,此特举其一。
奋力争民主,胜会开新国。
百折拔三山,千回除四逆。
神州今腾飞,大展垂天翼。
文明日昌隆,科学日普及。
严公虽长往,不及见今日。
译书庆得时,奕世传学业。
赵朴初为他人作序数不胜数,大多是一般的文字叙述。唯独给严老这本书作序,却用一首偈诗来表达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从而可以看出,赵朴老诗文一直都是秉持着认真的态度来完成的。
熟悉赵朴初和雷洁琼的人都知道,两人多年来各居要职,国事繁忙,平时难得一聚,但两人时常挂念彼此,在一些重大政务活动场合相见,总要互致问候。如:
1978年2月24日至3月8日,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赵朴初与雷洁琼、谢冰心、黄彝民在一起亲切交谈。
1984年10月31日在民进中央会议厅,赵朴初、雷洁琼为浙江民进省委会组织处干部穆建平、张美玲夫妻证婚。
1985年10月,雷洁琼和赵朴初到叶圣陶家祝贺叶老91岁生日。
1987年6月11日,在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赵朴初当选为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主席,与雷洁琼、习仲勋在一起。
1988年11月,民进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民进开创时期老会员赵朴初、雷洁琼、宓逸群、陈慧、梅达君、柯灵一起合影。这次会议上雷洁琼作《发挥政党职能,推进全面改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工作报告。
1992年3月18日至28日,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之际,赵朴初与雷洁琼在两会茶歇期间互致问候,亲切交谈。同年12月,民进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赵朴初致开幕词,雷洁琼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做贡献》的工作报告。
1995年3月,赵朴初与雷洁琼等人祝贺冰心荣获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同年9月3日,赵朴初与雷洁琼在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上先后作报告。
此外,赵朴老在1994年8月、11月,为雷洁琼主编的《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和《雷洁琼文集》两书题签。
雷洁琼有剪报的习惯,有关赵朴老的社会活动,她都剪下来作为资料保存。去外地考察或出国访问,回来后见面时彼此总要交流观感。在外人看来,两人的确像姐弟一般,话国事,拉家常,互相尊重,彼此信任,亲密无间。
仁者寿。两位老人皆是仁者,俱是高寿。几十年来,每逢对方寿辰,总要亲往庆贺。那是怎样感人的一幕,一篮鲜花,几句祝福,情真味永,留下许多佳话。1995年是雷老90大寿,赵朴老又一次援笔赋诗:
羡君九十不云老,耳目聪明意兴高。
议政竭诚言侃侃,诲人不倦论滔滔。
下关昔日当强御,高会今朝领俊豪。
九万里风鹏正举,愿君长健共凌霄。
在这首题为《为洁琼同志大姊寿》的诗中,既称“同志”,又称“大姊”,正是两人60年情谊的真情写照。
“民进三老” 在医院里的趣味诗
雷老的心态一直很好,很少生病。但1988年2月却因感冒发烧,入住北京医院。首次住院,她认为“没有自由”“没有自主权”,对病房生活很不适应,只盼着能早日回家。后来一打听,原来冰心和赵朴初也住在北京医院治疗,医生怕病人交叉感染,不让他们互相串门聊天。但他们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2月10日上午,雷老先写诗一首赠冰心:“楼隔两层两重天,不能见面与交谈。遥祝龙年腾飞舞,大家康健庆丰年。”下书“洁琼拜早年”。冰心收到诗后十分高兴,立刻和了一首回赠:“你是肚子能包天,我是量小不容物(当时冰心是因腹泻住院),所以你能当市长,我是小小老百姓。”并附言“我们的‘诗’让朴初看,他会笑死”。但赵朴老看后不但没有“笑死”,反而在11日下午回赠了二老一首诗:“八十一岁小弟弟谨向两位大姐道恭喜,龙飞待听震天雷,寿堂喜看堆山米(八十八岁称米寿)。”还盖上了印章。众人看后开怀大笑,虽不能相见,但三个病房都平添了不少温暖和喜庆。
三位老人的交情长达半个多世纪,相互之间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1992年10月5日,雷老与赵朴老一同为冰心老庆贺92岁生日。当日,雷老早于赵朴老到冰心家中,正与冰心交谈前往甘肃考察见闻时,赵朴老随后也到了冰心家中,雷老连忙起身,亲切握手后,让赵朴老挨着冰心坐在沙发的中间,自己坐在边上。其时赵朴老也是刚刚参加完天坛大佛在香港举行的开光法会回京。他饶有兴致地讲述了那座大佛建成的传奇经历,听得大家都入了神。冰心老的客厅很小,沙发上并排坐着三位民进中央的老领导,一起亲切交谈,毫无拘束、神采奕奕、平易近人。看过当年12月《民进》杂志的人,封面上那张《民进三老相谈甚欢》的照片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民进人的脑海里。现在,民进中央还在机关会客室的墙上,放大了这张照片,作为对三位领导人的追思。
赵朴老去世后的雷老
从1997年年初开始,赵朴老的身体时好时坏,几乎长年住在北京医院里,外出活动的次数寥寥无几。雷老始终关切着赵朴老的身体,常常祝愿早日康复。冰心先生去世前,每次雷老到北京医院探望,冰心都会念叨一句:“去看看赵朴初。”而赵朴老每次见到雷老都会分外高兴:“大姐,你又来看我啦!”
1999年10月,雷老也曾因意外骨折到北京医院接受治疗,而此时已沉疴难起的赵朴老为了祝福雷老早日康复,只能让夫人陈邦织代自己送上花篮慰问。两位难以见面的老朋友,仍然传达着彼此真诚的关怀。
还好雷老很快就痊愈了。可惜几个月后,赵朴老叫她“大姐”的声音,她再也听不见了。
2000年5月21日,世人敬重的赵朴老离开了人间,与赵朴老相识相知60年的雷老闻听此噩耗,沉浸在悲痛之中。
据雷老身边的工作人员讲,在雷老家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一面精致的玻璃镜架,里面镶嵌着一张彩色照片。这是1998年11月5日赵朴老91岁生日时,雷老由时任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的陪同下,到北京医院赵朴老病房为其祝寿,两位老人在花篮边的合影。当雷老轻抚相片,神情悲伤地对工作人员讲:“这是他们两位老人最后的一次合影了”。
照片上的赵朴老慈眉善目,安详地微笑,一边的雷老也是笑容可掬。精彩瞬间,记录在案。
1999年初,雷老去无锡考察,特意到了凝聚赵朴老无尽心血,指导铸造的灵山大佛前留影。回到北京后,雷老拿着这张照片去看望了赵朴老。赵朴老开心不已,照片中高大庄严的佛像,给患病中的赵朴老带去了很大的慰藉,这也成为两人共同的话题。
赵朴老病逝后的几天里,雷老常着一身黑衣,静静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或凝视与赵朴老合影的照片,或翻看赵朴老题诗的册子,神情十分淡定。我们能想到雷老心中那种无法言语的忧伤。
昔日照片凝聚着60年的友情,祝寿诗句浓缩着60年的友情,年年互赠的鲜花散发着60年友情的芬芳。对于睿智、达观、刚强的雷老来说,笑容可掬的赵朴老并没有离去,他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之情、同志之情、战友之情是民进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如今两位民进先贤均驾鹤西去,照片上音容犹在,怎能不叫我们唏嘘不已!
(作者为民进会员、杭州市富阳区政协委员、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馆长)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