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 评论
- 收藏
助力上海加快建成科技创新高地,政协委员提出真知灼见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12 16:30
字号

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对于上海加快建成科技创新高地,政协委员们也提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
李民桥(市政协委员、东亚银行有限公司联席行政总裁)
强化金融市场支持。股市方面,建议逐步恢复常态化IPO,畅通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通道。债市方面,建议结合初创期科创企业的风险特点,丰富科创类债券产品,为初创期科创企业发债融资提供支持。知识产权市场方面,建议打造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知识产权交易所,为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支持。
优化银行金融服务。探索直投模式,建议上海选取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银行试点股权直投模式。优化资本监管,建议对于通过直投模式和投贷联动获得的科创企业股权,适度降低资本要求,提升银行的积极性。加强外部合作,引导银行加强与股权投资基金合作,更好发挥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专业优势。
加强股权投资基金建设。上海可以加强与海外监管机构沟通与合作,提升境外上市流程的效率,支持科创企业在香港等境外地方上市,拓宽退出渠道以增加投资者信心。最后,应大力宣传在上海做科创投资的机会和成功故事,吸引更多资金来沪投资。
增强“大零号湾”科创策源能力,打造科学、科技、科创“三科之城”
张作贵(市政协委员、上海成套院专业技术总监)
建立科创链的双向沟通渠道。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定期信息交流会议,充分了解相互需求,促进双方合作意向,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建立“大零号湾科创课题/技术需求平台”,定期发布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及高校正在或能够进行研究的核心前沿课题,让双方自由双向选择。
建立多渠道、多层级的科技金融体制。建立精细化多层级基金体系,以匹配不同类型、发展阶段、资源状况的企业需求;优化基金运作和监管尤其是绩效考核、退出等机制。探索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公司的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健全重大科创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
建立“研发—转化—生产”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大零号湾可充分利用闵行区的资源,提供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建立科创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探索建立项目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企业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创新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贺樑(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引进与培训并举,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积极性。建议设立“交叉学科教师专项招聘计划”,优先引进具备AI与其他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对有意愿参与AI交叉教学与研究但缺乏相关背景的教师,由学校组织定向培训,帮助快速掌握交叉研究知识与技能。通过设立“跨学科教学贡献奖”,进一步激发教师投身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
明确学科目标,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各校可依据设定的学科目标,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培养方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将人工智能知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可实施多学科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具有人工智能和专业背景的导师,指导项目学习与研究,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
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建议设立“跨学科教育专项基金”,支持高校跨学科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等项目;鼓励学校与AI龙头企业共建交叉课程,企业派遣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提供真实项目案例和实践机会。
抓住具身智能产业机遇推动上海产业升级
徐习明(市政协委员,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
沈锋(市政协委员、北外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推动和鼓励上海头部离散制造业开始布局应用场景,拉通本地企业一起创新,同步加强长三角整体规划,兄弟城市的关键环节领先企业,同时加快在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试点落地,积累更多的场景语料,提升应用效果。
遴选一批已经在具身智能产业链处在领先地位的本地企业和具身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尤其对民营企业进行识别和扶持,上海要发掘和扶植这些未来的巨人,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应用标杆,提升上海具身智能产业整体影响力。
用好全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这个抓手,逐步把纸面标准变成行业实际标准,掌握标准对产业竞争格局会形成根本性的变化。
加快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
孙静(市政协委员、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纳米功能材料与光电应用课题组组长)
为进一步增强“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创新策源功能,发挥其中心城区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双轮驱动、相互赋能的示范效应,建议加强市、区联动,明确相应的发展定位,指导支持“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创建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指导支持“上海硅巷”培育和引入科技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强对科创企业和科创活动的专业服务,引导支持科创街区内的中科院硅酸盐所、微系统所等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联动,利用市场化方式来探索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提升转化效率,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设立海外孵化器助力上海科创企业出海
周清会(市政协委员、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琛浩(市政协委员、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科学规划布局,明确重点区域。调研全球科技活跃及潜在市场,依当地产业、政策、市场和人才等因素及上海科创产业特点,确定重点区域,并制定针对性运营策略。
构建多元合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设专项基金,鼓励各方参与建设与支持企业。同时推动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海外孵化器合作,共享技术资源。参与引导龙头企业联合中小微企业入驻,促进与当地企业合作融入产业链。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孵化效能。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涵盖办公、法务、人力、营销等服务。并且组建导师团队提供创业指导,组织国际活动助力企业拓展市场。联合当地金融机构搭建投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风险。
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打造国际化运营团队。通过本地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提升海外孵化器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
以数据要素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
赵允(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副主任)
建立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估体系,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应结合上海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的实践经验,推进信用评估体系的标准化,完善数据资产评估机制,填补传统信贷模型在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中的空白。
开发数据资产融资和估值机制,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可结合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依托上海丰富的数据产业资源,构建标准化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结合数据质量、规模、独特性及盈利潜力等多维参数进行科学评估,为数据资产提供严谨、公正的估价依据。
创建数据交换与货币化的金融综合性平台,推动数据要素与金融资本的高效融合。该平台通过设立数据中介、资产评估、交易撮合等功能板块,建立数据资产的合法交易和增值路径。同时,结合上海自贸区及国际数据港的政策优势,确保数据交易在安全、合规的框架下运行,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价值。
在临港新片区设立科创银行深化投贷联动试点
王长元(市政协常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货币信贷调研部副主任)
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在“与集团境内投资子公司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中,降低银行子公司所投股权的风险权重,并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对风险权重设立动态调整机制。
相关政策可以通过专门设立的银行进行试点。建议通过设立专门的科创银行,以特许牌照的形式允许科创银行通过其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并按照上述风险权重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监管。
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者优势,通过专门的银行开展投贷业务联动试点,既可以进行相应的风险压力测试,又可以将风险进行有效地隔离,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对于上海加快建成科技创新高地,政协委员们也提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
李民桥(市政协委员、东亚银行有限公司联席行政总裁)
强化金融市场支持。股市方面,建议逐步恢复常态化IPO,畅通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通道。债市方面,建议结合初创期科创企业的风险特点,丰富科创类债券产品,为初创期科创企业发债融资提供支持。知识产权市场方面,建议打造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知识产权交易所,为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支持。
优化银行金融服务。探索直投模式,建议上海选取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银行试点股权直投模式。优化资本监管,建议对于通过直投模式和投贷联动获得的科创企业股权,适度降低资本要求,提升银行的积极性。加强外部合作,引导银行加强与股权投资基金合作,更好发挥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专业优势。
加强股权投资基金建设。上海可以加强与海外监管机构沟通与合作,提升境外上市流程的效率,支持科创企业在香港等境外地方上市,拓宽退出渠道以增加投资者信心。最后,应大力宣传在上海做科创投资的机会和成功故事,吸引更多资金来沪投资。
增强“大零号湾”科创策源能力,打造科学、科技、科创“三科之城”
张作贵(市政协委员、上海成套院专业技术总监)
建立科创链的双向沟通渠道。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定期信息交流会议,充分了解相互需求,促进双方合作意向,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建立“大零号湾科创课题/技术需求平台”,定期发布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及高校正在或能够进行研究的核心前沿课题,让双方自由双向选择。
建立多渠道、多层级的科技金融体制。建立精细化多层级基金体系,以匹配不同类型、发展阶段、资源状况的企业需求;优化基金运作和监管尤其是绩效考核、退出等机制。探索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公司的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健全重大科创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
建立“研发—转化—生产”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大零号湾可充分利用闵行区的资源,提供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建立科创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探索建立项目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企业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创新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贺樑(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引进与培训并举,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积极性。建议设立“交叉学科教师专项招聘计划”,优先引进具备AI与其他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对有意愿参与AI交叉教学与研究但缺乏相关背景的教师,由学校组织定向培训,帮助快速掌握交叉研究知识与技能。通过设立“跨学科教学贡献奖”,进一步激发教师投身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
明确学科目标,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各校可依据设定的学科目标,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培养方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将人工智能知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可实施多学科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具有人工智能和专业背景的导师,指导项目学习与研究,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
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建议设立“跨学科教育专项基金”,支持高校跨学科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等项目;鼓励学校与AI龙头企业共建交叉课程,企业派遣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提供真实项目案例和实践机会。
抓住具身智能产业机遇推动上海产业升级
徐习明(市政协委员,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
沈锋(市政协委员、北外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推动和鼓励上海头部离散制造业开始布局应用场景,拉通本地企业一起创新,同步加强长三角整体规划,兄弟城市的关键环节领先企业,同时加快在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试点落地,积累更多的场景语料,提升应用效果。
遴选一批已经在具身智能产业链处在领先地位的本地企业和具身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尤其对民营企业进行识别和扶持,上海要发掘和扶植这些未来的巨人,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应用标杆,提升上海具身智能产业整体影响力。
用好全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这个抓手,逐步把纸面标准变成行业实际标准,掌握标准对产业竞争格局会形成根本性的变化。
加快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
孙静(市政协委员、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纳米功能材料与光电应用课题组组长)
为进一步增强“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创新策源功能,发挥其中心城区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双轮驱动、相互赋能的示范效应,建议加强市、区联动,明确相应的发展定位,指导支持“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创建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指导支持“上海硅巷”培育和引入科技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强对科创企业和科创活动的专业服务,引导支持科创街区内的中科院硅酸盐所、微系统所等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联动,利用市场化方式来探索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提升转化效率,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设立海外孵化器助力上海科创企业出海
周清会(市政协委员、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琛浩(市政协委员、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科学规划布局,明确重点区域。调研全球科技活跃及潜在市场,依当地产业、政策、市场和人才等因素及上海科创产业特点,确定重点区域,并制定针对性运营策略。
构建多元合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设专项基金,鼓励各方参与建设与支持企业。同时推动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海外孵化器合作,共享技术资源。参与引导龙头企业联合中小微企业入驻,促进与当地企业合作融入产业链。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孵化效能。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涵盖办公、法务、人力、营销等服务。并且组建导师团队提供创业指导,组织国际活动助力企业拓展市场。联合当地金融机构搭建投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风险。
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打造国际化运营团队。通过本地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提升海外孵化器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
以数据要素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
赵允(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副主任)
建立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估体系,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应结合上海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的实践经验,推进信用评估体系的标准化,完善数据资产评估机制,填补传统信贷模型在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中的空白。
开发数据资产融资和估值机制,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可结合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依托上海丰富的数据产业资源,构建标准化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结合数据质量、规模、独特性及盈利潜力等多维参数进行科学评估,为数据资产提供严谨、公正的估价依据。
创建数据交换与货币化的金融综合性平台,推动数据要素与金融资本的高效融合。该平台通过设立数据中介、资产评估、交易撮合等功能板块,建立数据资产的合法交易和增值路径。同时,结合上海自贸区及国际数据港的政策优势,确保数据交易在安全、合规的框架下运行,提升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价值。
在临港新片区设立科创银行深化投贷联动试点
王长元(市政协常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货币信贷调研部副主任)
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在“与集团境内投资子公司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中,降低银行子公司所投股权的风险权重,并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对风险权重设立动态调整机制。
相关政策可以通过专门设立的银行进行试点。建议通过设立专门的科创银行,以特许牌照的形式允许科创银行通过其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并按照上述风险权重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监管。
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者优势,通过专门的银行开展投贷业务联动试点,既可以进行相应的风险压力测试,又可以将风险进行有效地隔离,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张晓莉

- 2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