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评论
  • 收藏
拓宽思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协委员建言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27 18:38 字号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上海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是许多留学归国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首选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上海如何拓宽思路、改革创新,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方面当好排头兵、先行者?上海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精准献策。
全面拓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发现渠道
加强对成长期留学青年人才的关注,提前与“未来”人才建立工作契约关系。市政协致公党界别提出建言,深入国外著名高等院校,邀请优秀待毕业留学生来沪实习,培养其城市归属感。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为重点用人单位配置海外人才引进专管员,对留学青年人才申报较多的用人单位,可推行上门服务。
“完善留学青年人才数据库建设,重视留学青年人才的学缘影响力,以及母校和导师对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市政协致公党界别建议,上海的高校要重视本校留学出国学生成长,引导他们在海外留学期间关注国内发展,了解国情沪情。
“打破传统的人才政策宣传观念,创新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引入方式方法,通过以人引人、以项目引人、以资金引人等多渠道、多方位全盘发力。”刘成良、张建华、杨守业等委员建议,“对全球高精尖缺人才给予特别关注,根据人才需求,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大数据库,关注一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需求,持续跟踪他们的发展。”
健全引进留学青年人才的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宣传和答疑服务。市政协致公党界别建议,鼓励和支持企业吸引留学青年人才,形成以企业为主的人才政策导向,建立由企业参与的海外引才规划,明确留学青年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调动企业引才积极性。优化引才审批流程,探索增强一网通办的智能化平台服务水平和覆盖率,实现海外人才引进办理智能化。加快构建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
“应立足于当下的大数据环境,为上海发展所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构建人才画像。”刘成良、张建华、杨守业等委员建议,“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岗位的目标差异,进一步构建全面高效的集价值观、专业、能力、潜力于一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模型,并根据人才动态评估的原则,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评价体系,满足上海与国家科研的前瞻性需求,更好地体现引才工作的针对性。”
“用人单位在引才之前,不仅要做好引进人才相关的科研启动经费以及子女教育等相关配套预案,还应规划对引进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计划。”马吉伟、杨守业、许维、尹大强等委员建议,“建立聚集基础研究人才的灵活用人制度。针对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周期长、发现遴选风险大等特点,采用多元聘任制度,以全职聘用、项目聘用、访问学者等方式汇聚各类青年科技人才。”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考量科研人员的价值、能力及实际贡献,建立能够更好地体现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周磊委员建议,通过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对科研人员的工作进展进行跟踪和评估,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要求。鼓励科研人员专注于长期研究,敢于挑战未知、探索新领域,并为合理的失败提供空间。通过提供系统的职业指导、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构建人脉网络等成长支持体系,助力科研人员实现长期成长和科研突破。
构建更具吸引力的工作与生活条件
消除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专心创新创业。任洁、王森、姜雪峰等委员建议,建议为人才提供长期租房服务,实现真正的“拎包入住”,租房质量应参考国际优秀大学的住宿条件进行标准制定,房租相较市场价应具有优势;针对子女就学问题,应充分调研国际优秀大学所在地区的居民子女就学政策,制定支持标准。
“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就近提供人才公寓,或配置合理的住房补贴,确保他们在上海有稳定的居住条件。”张远波委员建议,要开通绿色就医通道,设立专项医疗基金,覆盖大额医疗费用,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针对高龄学者的专项医疗保险产品。对于有子女就学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其子女在大学前阶段的借读或就读保障。对于有工作能力且有意愿工作的配偶,开放临时工作许可。关注已归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加强留学生企业孵化器建设,探寻适合自身运营发展的商业模式,在筛选入驻企业、资源对接、投资管理、企业在孵、出孵毕业等方面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增值服务。”市政协致公党界别建议,加强对留学回国青年人才的创业指导,支持留学生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优先在上海应用,引导和组织创业人才参加注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的相关培训。
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刘成良、张建华、杨守业等委员建议,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妥善对待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事业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围绕科研、医疗、教育、生活、休闲娱乐等场景,打通信息与技术壁垒,扩大对高层人才海外护照、永久居留证的应用范围,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城市形象。
提高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孵化能力,市政协致公党界别建议,各留创园区结合各自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等,进行差异化发展。在招商时不必追求全产业链的覆盖和服务,在特定领域上做精做专,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与行业聚焦,融入区域发展链条。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