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市领导牵头协调办理重点提案|提案助力: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上海合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世界难题
联合时报记者 戚尔达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24 11:34 字号
张江科学城

张江科学城

走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大厦,一楼是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科学家说的是技术语言,企业说的是市场语言,概念验证的过程就是在两者之间不断沟通翻译,加快推进合作项目和市场落地。”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上海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平台,类似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这样的平台已在多个领域布局,开辟从科研论文到商业计划书的市场先导之路,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新路。
这是科创中心建设提速的新气象,也是提案助力国家战略更好实施的新图景。锚定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这一目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政协委员通过提案贡献智慧,办理单位把协商民主贯穿提案办理全过程,提案建议加速落实,转变为发展实效。
紧盯症结
科技成果转化,被业内人士称为世界难题。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这一议题再次成为关注重点。
“三个多月,我带团队深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实地考察,了解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症结,由此形成建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伍爱群说。建言此后转化为市工商联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市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提出建议:健全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企业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建设……
市科协在“关于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中给出的思路则是:建立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尤其重要的是,要将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纳入上海市人才引育的重要范畴,给予人才计划评选、职称评定等激励政策。”提案执笔者、亲身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市政协常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春忠介绍说。
“以企业引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展现出更为鲜明的市场导向优势、更精确地识别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瓶颈,继而进行针对性的靶向攻关,最终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突破。”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有“沉浸式体验”的市政协委员、上海煤科天地上海采掘装备副总经理庄德玉在领衔提交的“关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造协同创新生态的提案”中提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应能主导校企合作的内容、合作进度、技术方案可行性评价,甚至选择符合要求的校方科研团队;企业和高校应能参与到项目结束后技术迭代的利益共享中,并共同承担项目风险。
“切中要害,提出的相关意见建议务实管用。”提案主办单位市科委表示。
坦陈现状
议题重要、建议精准。这三件提案列入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办理的年度重点提案目录。
市领导要求提案办理部门认真做好提案办理答复工作,充分听取委员的意见建议,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相关工作举措的落实见效,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落实市领导要求,市科委与提出提案的政协委员多次沟通交流,除了就提案中的建议给予一一答复外,还在牵头办理的市领导指导下,在提案答复和与提案者的交流中,全面介绍持续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供给与机制改革、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等方面的成效。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委员所提建议,市科委对标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新要求、新趋势,坦陈上海在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科技成果政策落地依然存在“梗阻”,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生态有待优化,等等。
今年4月以来,市领导在科技服务业稳增长调度等专题会议上,邀请相关提案提出人列席会议,进一步听取意见建议。在提案办理过程中,市科委等办理单位数次邀请提案人及来自本市高校、院所和企业的涉及成果转化的相关人士参会了解实情、共谋对策。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资产、财务、人事、税收、纪检等多个部门,转化链条长、情况复杂,决策层面的观念转变,实施层面的高质量成果供给,以及保障层面的专业支撑缺一不可。“共同破解这个难题,知情、聚识十分重要。”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副处长梁冰说,提案办理过程,正是凝聚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科创中心共识的过程。
“通过沟通交流,我和联名提交提案的委员们了解到体制机制与生态‘土壤’方面存在哪些短板。从破解‘不敢转’‘不愿转’到促进‘转得顺’‘转得好’,是下一步调研建言的重点。”庄德玉说。
从实验室更快更好走向生产线,提办双方拧成一股绳。
成果涌现
“提案答复中承诺的,是有真动作的!”据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一批有让群众有获得感的成果陆续涌现。
今年,《上海市技术交易场所管理细则》《上海市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先后发布。8月下旬又推出《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实施方案》,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高效办成一件事”。
“建设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是每件重点提案都提到的建议,也是提案答复中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之一。7月上旬,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四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不仅对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的布局和建设进行系统性谋划,还重点强调重点项目清单、未来产业基金、项目经理人、集聚区“四位一体”,要构建“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科技成果初始验证体系、科技成果实验室验证体系、贯穿全过程的市场化验证体系。
与此同时,上海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多所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师大改革示范效应持续释放,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赋权改革加速落地。
围绕建立梯度化的人才支持政策的建议,今年也在陆续落地。围绕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东方英才计划在领军人才项目基础上,今年新增青年、拔尖项目,形成技术经理人人才梯度培育机制。市经济、自然科学、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均设立了与技术经理人相关的学科或方向,有效解决了技术经理人职称通道不畅等堵点问题。
可以预见,在“十五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加速与全要素协同机制,深化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创业孵化的链条贯通;吸引更多社会“耐心资本”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的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方向明确、决心坚定,共识凝聚。更加友好、更具活力的成果转化“土壤”正在形成,必将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短评:世界难题,合力攻坚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提速,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世界难题正是攻坚之时。
成果转化难,难在观念转变、难在突破梗阻。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评价的惯性、职务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存在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现实情况,相关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现象比较普遍。市领导牵头协调办理科技成果转化专题的重点提案,就是要直面“不敢转”现状、扭转“不愿转”的观念。采纳提案建议,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措施落实落细,正在消除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顾虑,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愿意转、积极转。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协作推进。缺乏高水平专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是不少高校面临的一大阻碍。采纳提案建议,人才政策引导、“转化门诊”模式推广等一系列政策与市场的双向推动,成果转化得以驶上“快车道”、创造新效益。
“提得准”、“办得实”,在科创中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提”“办”双方形成合力,为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而共同奔赴。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