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抗战中的巾帼故事
张越聪/人民政协报  
2025-11-21 09:24 字号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女队员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女队员

赵一曼与年幼的儿子合影

赵一曼与年幼的儿子合影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艰苦抗战,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而浴血奋战。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无数妇女毅然走出家门,以看似柔弱之躯扛起保家卫国的千钧重担,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巾帼赞歌。
抗战伊始:
妇女觉醒,投身救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
从1933年9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东北人民革命军将士们不畏强敌,对日英勇作战。1936年2月起,东北人民革命军又相继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到11个军,3万余人。
在这些抗日队伍中,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女性英雄,赵一曼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35年,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委员。她率领部队活跃在抗日游击区,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多次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然而,不幸的是,后来赵一曼在战斗中受伤被俘。
日军为了获取情报,对她施以酷刑,但赵一曼始终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的侵略罪行。1936年8月,赵一曼英勇就义,年仅31岁。她在就义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中说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赵一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儿子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也为全体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民族抗战:
巾帼力量,绽放光芒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
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女委员会委员邓颖超发表了《对于现阶段妇女运动的意见》,提议今后“妇女运动,要在总的抗日统一战线下,经过统一战线,去动员组织各界妇女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邓颖超的这一观点,为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各地妇女抗日力量的整合与发展。
知识女性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她们率先奔走呐喊,走出校园、走上街头。她们以笔为剑,在报刊上揭露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用一篇篇饱含血泪的文章,呼吁同胞奋起抗争。同时,她们还组织演讲团,深入广场、村镇,用激昂的话语唤醒麻木的民众,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深入人心。北平的女学生们举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标语游行示威,她们用青春和热血表达着对侵略者的抗议和对国家的热爱。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宋庆龄当即主张“积极抵抗到底”,并亲临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她看到战士们在寒冷的天气中缺衣少穿,便发起捐制棉衣运动。在她的号召下,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和物资,创办了国民伤兵医院,为受伤的战士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救治,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抗战。此外,宋庆龄还与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爱国人士争取民主权利,为抗战时期的民主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这为女性抗战力量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各地相继成立了众多妇女抗日团体,如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延安“西北战地服务团”等。这些团体跨越阶级、党派、民族界限,将女学生、女工、农妇、知识女性等不同群体凝聚在一起。
抗战后方与前线:
默默坚守,浴血奋战

抗战期间,战地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而女性医护人员则成为了伤员生命的守护者。她们跟随部队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不顾个人安危,在临时搭建的手术棚里,争分夺秒地为伤员清创、缝合、输液。手术棚外,炮弹轰鸣,硝烟弥漫;手术棚内,她们专注于手中的工作,顾不上鲜血溅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可能地挽救伤员的生命。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农妇们组成了“妇女互助组”。她们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一人照顾多户军属家庭。她们帮助军属耕种土地,让农田能够按时播种和收获;她们照顾军属家中的老人孩子,为他们洗衣做饭、看病送药,让前线战士无后顾之忧。在城市,女工人加班加点维修武器、组装弹药。她们在工厂里,日夜忙碌,双手磨出了茧子,身体疲惫不堪,但却从未有过怨言。她们用汗水为抗战“输血”,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了坚实的武器装备保障。
部分女性直接拿起武器,走上了战斗一线。东北抗日联军中有许多女战士,她们面对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与战友爬冰卧雪、伏击日军。她们在深山老林里与敌人周旋,虽然条件艰苦,但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她们枪法精准、战术灵活,常常出其不意地给予日军打击,让日军头疼不已。1938年秋,冷云等8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在牡丹江乌斯浑河渡口与日军殊死决战。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她们吸引日伪军火力,投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在华南地区,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的女民兵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她们配合主力部队埋地雷、挖地道,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她们乔装成村妇,深入敌占区,传递情报。她们以柔弱之躯筑起了“战斗堡垒”,让日军的“扫荡”计划屡屡落空。
特殊战场:
保育与情报,使命担当

战争让无数孩子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成为了孤儿。儿童保育工作此时成为了维系民族希望的关键。宋庆龄发起成立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重庆等地建立了保育院。这些保育院就像温暖的港湾,为战争孤儿们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
女性保育员们肩负起了照顾这些孩子的重任。她们克服了物资短缺的困难,用有限的粥汤哺育婴儿,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她们用歌声、故事抚慰孩子心灵,让孩子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安宁。在敌后根据地,“战时育儿所”里的女工作人员们同样辛苦。她们一边要躲避日军的“扫荡”,带着孩子们在山林中四处转移,时刻面临着危险;一边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提供教育,让战火中的幼苗得以存活,为民族保留了未来的“火种”。
在情报战的隐秘角落,女性情报员以独有的细腻与机敏,成为了“无名英雄”。她们乔装成村妇、小贩、学生,穿梭于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传递着军事部署、兵力调动等关键情报。她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小心翼翼地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暴露身份,面临生命危险。
国际支援:
华侨与国际友人,携手抗战

海外华侨女性,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却心系祖国。美国、东南亚等地的侨界妇女,成立了“华侨抗日救国会”“妇女后援会”等组织。她们不辞辛劳,走街串巷,向侨胞们宣传国内的抗战形势,呼吁大家捐款捐物。许多侨胞被她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纷纷慷慨解囊,为祖国的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们还举办义卖、义演等活动,向当地民众讲述中国抗战故事,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她们精心准备义卖物品,有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也有从国内带来的特色商品。在义演中,她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不屈意志。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到了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帮助。有的华侨女性甚至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国投身医疗救护、儿童保育等工作。
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中,许多女性友人为中国抗战贡献了力量。在加拿大医生白求恩身边,就有女助手协助他进行手术。她们与白求恩一同在艰苦的医疗条件下,为中国伤员实施手术,挽救了无数生命。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参与。1942年,在美国洛杉矶爱国华侨的资助下,保卫中国同盟在延安创办了洛杉矶托儿所。
这些女性积极利用海外资源,募集资金、药品,组织国际医疗队来华支援。她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与中国女性并肩战斗。在医疗站里,她们为伤员进行护理和治疗;在保育院中,她们帮助照顾孩子。她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让“国际主义精神”在抗战中闪耀光芒,成为中外友好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美好见证。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