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为人民法治,法治为人民
人民政协报  
2025-11-20 10:19 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 吕红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人民法治,法治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深刻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总书记真挚的为民情怀,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
法治为了人民,要坚持法治保护人民
2023年8月8日,电影《孤注一掷》公映。该片聚焦当时屡禁不止的网络诈骗、网赌诱惑、招聘拐骗等跨国犯罪活动,讲述了程序员潘生和模特安娜意外落入陷阱,历尽千辛逃离的故事……回到现实生活中,11月4日,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白家犯罪集团案。经审理查明,白所成等家族核心成员为首要分子,伙同“金主”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开设赌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敲诈勒索、组织、强迫卖淫、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等犯罪活动。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虽远必诛”!依法严惩网络电诈,正是强力实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一个精彩缩影!
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法治建设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各环节全链条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精准发力,为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还有一部法治电影令人称道,《第二十条》!2024年11月,该片荣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这部电影参考“8·27昆山持刀砍人案”“福州赵宇案”“7·11河北涞源反杀案”等真实案例,贯穿“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描绘激活沉睡法条、制止不法侵害、弘扬见义勇为、保护人民权益的经典故事。
此“第二十条”,指的是我国刑法第二十条,也就是“正当防卫”条款:“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法治为了人民,要坚持法治造福人民
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发表《实施好民法典》的重要讲话。就在此前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专家评价一语中的:“民法典是保障权益、造福人民的大法!”民法典的颁布与施行,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创造人民福祉的充分彰显。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意义非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今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草案分为5编。9月,总则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3编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10月,污染防治编草案、法律责任和附则编草案进入二审。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持续完善,监督执法日益严格,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确立……有力护航美丽中国建设,依法造福人民。
法治为了人民,要坚持法治依靠人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样,全面依法治国,也离不开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同样,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地得以体现。
“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具体、现实体现。笔者曾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出台人民建议征集法律规范。有些省市已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了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应在全国层面制定统一规范,确立人民建议征集的法律地位与基本原则,规定征集工作主体及其职责,强化对人民建议的研究、落实与转化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法对此也作了专条规定。应细化立法,实现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让老百姓真正成为民主立法的“主角”。另外,应对立法法有关“法律案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向社会通报”的内容,作出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的规定,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正在不断健全。当然,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要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在此思想引领下,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习近平法治思想首次写入法律——法治宣传教育法在总则中明确“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并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首要内容,进一步巩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让我们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深刻领会,切实践行!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