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评论
- 收藏
攻玉策|河南郑州市政协持续助推文化强市建设纪实:承千载古都文脉,建现代人文之城
2025-11-20 10:02
字号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黄河奔流,气象万千。河南省郑州市作为“天地之中”的华夏文明发源地,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牢记嘱托挑大梁,奋楫争先走在前。郑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文化强市建设征程中,郑州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始终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持续围绕文化建设协商建言,倾情助力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以文化活水滋养城市肌理,让文明之花绽放在群众心间。
文脉奔涌润泽一座城
郑州是商代早期都城亳都所在地,以商都遗址作为城市原点,千百年来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文脉不断,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气息浓厚。
“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对政协组织寄予厚望,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多次将事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交给市政协专题研究,并到会听取意见建议。
2022年,市政协以“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为主题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市文广旅局等有关局委负责同志现场回应委员建议。
2023年,“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专题协商紧随而至,所形成的“1+4”系列调研报告,被省社科院出版的文化蓝皮书《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24)》收录。
2024年,“深入推进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发展”协商座谈会上,与会委员、企业代表从高标准建设运营商都历史文化区、加强城市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展示和利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前不久,“以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郑州特色现代人文之城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召开,则是市政协聚焦文化建设履职建言的又一延续。
市委有部署、政协有行动。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持续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精耕细作,许多真知灼见已融入相关政策文件和工作部署之中,正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市政协充分发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重要文化品牌的独特作用,守正创新办好拜祖大典,加强黄帝文化研究,传承弘扬黄帝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坚实底气。
汇智聚力共筑一座城
“郑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艺资源,但对标先进城市,在文艺赋能现代人文城市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增强对人才、资本与产业的吸引力,形成以城聚人、以人兴产、以产优城的良性循环”……
10月14日,市政协组织召开“打造现代文明的创新创业创造之地”专题协商座谈会,安伟与课题组专家、政协委员、智库成员频频互动,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创新利用等关键议题,深入交流、凝聚共识。
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委员“面对面”,是市政协“1+2+2+6+N”协商议政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有效拓宽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更在议题设置、对策研提、成果转化等环节实现了全流程提质增效,确保了建言资政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我们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作用,坚持同频共商、务实协商,为郑州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贡献智慧和力量。”市政协主席杜新军指明履职方向和重点。针对党政领导交办的重要课题,市政协组织专人专班推进落实,拆解课题、明确节点、多次论证,以期形成高质量的协商成果。
为更好地服务党政科学决策部署,当好“最强外脑”,市政协积极打造应用型智库,择优选聘56名智库成员,发动其围绕全市重点工作、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以智资政、以智惠民、以智襄和,体现了“双向发力”的政协特色。“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市政协智库成员李元黄说,将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融入具体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大合唱”格局。
承古启今焕新一座城
9月29日,“巍巍亳都见‘郑’风华”文旅消费季正式启动。作为此次文旅消费季的“重磅”看点之一,传统风貌现代文化商业街区——“亳都·新象”项目正式开街,当日客流量便突破10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既古老又年轻。如何让郑州从过去有说头,变得越来越有看头?委员们注重深挖文化资源、深耕提案沃土,将“典籍里的文化”转化为“提案中的智慧”,让每一件提案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既见文化根脉、更显为民情怀。
肖建勇、王艳红等委员围绕“推动郑州文旅迭代升级”“文旅文创出圈出彩”等提交相关提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根据提案建议积极谋划,助推磨街等文旅街区成为2024年全国亮眼网红,提升了文旅品牌影响力;袁进超、花长胜等委员围绕“黄帝时期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展示”“商城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等提出相关提案,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被市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吸纳参考。
建议掷地有声,民意照进现实,有赖于市政协创新实行提案“清单式”管理,市委、市政府专项督查、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项听取重点提案办理情况,推动提案办理质效显著提升。近期,《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民主监督工作机制》等3项工作机制的出台,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固化了履职经验,推动政协工作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风华“郑”茂,古韵新生。如今,在郑州市政协的持续助推下,文化力量拔节生长,如同春笋逢雨,每一次向上的生长都清晰可闻。于是,满城风华,自此而生。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牢记嘱托挑大梁,奋楫争先走在前。郑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文化强市建设征程中,郑州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始终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持续围绕文化建设协商建言,倾情助力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以文化活水滋养城市肌理,让文明之花绽放在群众心间。
文脉奔涌润泽一座城
郑州是商代早期都城亳都所在地,以商都遗址作为城市原点,千百年来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文脉不断,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气息浓厚。
“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对政协组织寄予厚望,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多次将事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交给市政协专题研究,并到会听取意见建议。
2022年,市政协以“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为主题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市文广旅局等有关局委负责同志现场回应委员建议。
2023年,“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专题协商紧随而至,所形成的“1+4”系列调研报告,被省社科院出版的文化蓝皮书《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24)》收录。
2024年,“深入推进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发展”协商座谈会上,与会委员、企业代表从高标准建设运营商都历史文化区、加强城市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展示和利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前不久,“以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郑州特色现代人文之城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召开,则是市政协聚焦文化建设履职建言的又一延续。
市委有部署、政协有行动。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持续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精耕细作,许多真知灼见已融入相关政策文件和工作部署之中,正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市政协充分发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重要文化品牌的独特作用,守正创新办好拜祖大典,加强黄帝文化研究,传承弘扬黄帝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坚实底气。
汇智聚力共筑一座城
“郑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艺资源,但对标先进城市,在文艺赋能现代人文城市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增强对人才、资本与产业的吸引力,形成以城聚人、以人兴产、以产优城的良性循环”……
10月14日,市政协组织召开“打造现代文明的创新创业创造之地”专题协商座谈会,安伟与课题组专家、政协委员、智库成员频频互动,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创新利用等关键议题,深入交流、凝聚共识。
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委员“面对面”,是市政协“1+2+2+6+N”协商议政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有效拓宽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更在议题设置、对策研提、成果转化等环节实现了全流程提质增效,确保了建言资政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我们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作用,坚持同频共商、务实协商,为郑州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贡献智慧和力量。”市政协主席杜新军指明履职方向和重点。针对党政领导交办的重要课题,市政协组织专人专班推进落实,拆解课题、明确节点、多次论证,以期形成高质量的协商成果。
为更好地服务党政科学决策部署,当好“最强外脑”,市政协积极打造应用型智库,择优选聘56名智库成员,发动其围绕全市重点工作、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以智资政、以智惠民、以智襄和,体现了“双向发力”的政协特色。“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市政协智库成员李元黄说,将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融入具体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大合唱”格局。
承古启今焕新一座城
9月29日,“巍巍亳都见‘郑’风华”文旅消费季正式启动。作为此次文旅消费季的“重磅”看点之一,传统风貌现代文化商业街区——“亳都·新象”项目正式开街,当日客流量便突破10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既古老又年轻。如何让郑州从过去有说头,变得越来越有看头?委员们注重深挖文化资源、深耕提案沃土,将“典籍里的文化”转化为“提案中的智慧”,让每一件提案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既见文化根脉、更显为民情怀。
肖建勇、王艳红等委员围绕“推动郑州文旅迭代升级”“文旅文创出圈出彩”等提交相关提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根据提案建议积极谋划,助推磨街等文旅街区成为2024年全国亮眼网红,提升了文旅品牌影响力;袁进超、花长胜等委员围绕“黄帝时期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展示”“商城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等提出相关提案,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被市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吸纳参考。
建议掷地有声,民意照进现实,有赖于市政协创新实行提案“清单式”管理,市委、市政府专项督查、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项听取重点提案办理情况,推动提案办理质效显著提升。近期,《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民主监督工作机制》等3项工作机制的出台,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固化了履职经验,推动政协工作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风华“郑”茂,古韵新生。如今,在郑州市政协的持续助推下,文化力量拔节生长,如同春笋逢雨,每一次向上的生长都清晰可闻。于是,满城风华,自此而生。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8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