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 评论
  • 收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委员谈③|韩国华:加快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双高地”建设
政协联线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13 10:02 字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战略地位。上海作为承担特殊使命的超大城市,必须在关键领域勇当尖兵——以“啃硬骨头”的魄力破解发展难题、创造可复制经验;在时代变局中勇立潮头 —— 以“闯无人区”的胆识开拓创新路径、树立全球标杆,为国家战略落地提供核心支撑。​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强调,上海肩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与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7月召开的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细化“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科创实施路径。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城市,上海需全面激活战略优势:以龙头带动优势串联区域协同发展,以改革开放优势打造制度型开放标杆,以科技人才优势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以治理现代化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在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第一时间下好“先手棋”,将自身优势与国家层面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人才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12项重点部署首位,这是党中央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精准研判。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锚定实体经济发展方向,通过推进工业现代化、稳定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始终紧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而临港新片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承载地,正是上海落实这一要求的核心载体。六年来,新片区始终以总书记“五个重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重要的对外开放试验田、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重要的高端产业集聚地、重要的现代化新城)为统领,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突破口,累计推出百余项全国首创或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让制度优势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扛起全市经济增长“发动机”重任,通过重大项目引进与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已建成全市规模领先、能级突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站在“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临港新片区需进一步锚定“试验田”与“增长极”双重定位,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彰显更大担当,重点从三方面发力,加快打造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双高地”。​
一、锚定“增长极”定位,筑牢先进制造业根基​
制造业是临港的立区之本、使命所在。新片区需依托空间资源广阔、产业基础扎实、政策支持集中的天然优势,将制造业发展摆在战略优先位置,以“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为路径,夯实产业根基、抢占未来赛道。​
(一)聚焦优势赛道,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汽车、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四大核心领域,制定“赛道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通过“链长制”招商模式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与关键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集聚。明确“十五五”期间四大产业全部突破千亿产值目标,其中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布局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智能汽车产业聚焦整车研发、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等关键环节,民用航空产业深化大飞机产业链配套,高端装备产业主攻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的产业生态。​
(二)优化园区布局,建设专业化产业载体。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园一集群”原则,提升东方芯港、大飞机园、动力之源、汽车电子园、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滴水湖AI创新港、滴水湖金融湾等重点园区的专业化水平。例如,东方芯港重点建设12英寸晶圆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大飞机园聚焦飞机零部件研发制造与维修服务,滴水湖AI创新港搭建AI算法研发、算力支撑、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平台。同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推动水、电、气、算力等要素向重点园区倾斜,打造“拎包入驻”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强化生态构建,提升产业链韧性。建立“产业需求+创新供给”对接机制,定期发布产业链薄弱环节清单,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加大战略招商与产业链招商力度,统筹全市乃至长三角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例如,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环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设备、材料国产化替代;针对智能汽车产业,搭建跨企业的测试验证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让“搬不走、拆不散、能持续”的产业生态成为临港核心竞争力。​
二、抢占科技制高点,激活新质生产力动能​
科技是引领未来的决定性力量。“十五五”时期将是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颠覆性技术突破与科技竞争白热化将成为常态。临港新片区需以“基础创新+应用转化”为双轮,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一)建强创新平台,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加快临港国家实验室建设投用,聚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重大科研方向;推动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验证基地、微小卫星研制、第四代核电机组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运行,打造“国之重器”集聚地。同时,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临港设立研究院或校区,围绕新片区产业需求设立特色学科,形成“国家实验室+重大设施+高校院所”的基础创新矩阵。​
(二)加速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用”链路。构建“基础创新--中试孵化--产业落地”的全流程体系,重点打造一批符合临港产业导向的应用型科创平台,如集成电路中试基地、智能汽车创新中心、民用航空技术转化平台等。建立“创新需求对接会”“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机制,推动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科研团队携带成果在临港创办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科创型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集群。​
(三)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临港高校学科布局,推动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本地高校增设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海洋工程等应用型专业;与市内外高校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建立“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机制,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三、打造“科创城”标杆,构建人才集聚生态​
城市活力源于创新创业,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临港新片区正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塑造”转型,需以“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为定位,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打造全球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一)优化科创载体,降低创业门槛。系统规划科创社区建设,在滴水湖周边、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布局一批科创驿站、孵化器、众创空间,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办公场地、工商注册、法务财税等“一站式”服务。例如,依托滴水湖AI创新港建设“AI创业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算力支持、场景对接、投融资服务;在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设立“数据要素创业工坊”,推动数据安全流通、场景创新等领域的创业项目落地。同时,举办“超级个体288”“创业来临港”“全球科创大赛”等活动,广纳全球创新项目与团队。​
(二)强化政策吸引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持续保持上海最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优势,优化落户政策,对集成电路、智能汽车等重点产业的紧缺人才实行“直接落户”“积分加分”等倾斜措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降低青年人才购房租房成本;提升教育医疗配套水平,引进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和三甲医院分支机构,解决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需求。此外,设立“临港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让人才在临港“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三)丰富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幸福感。加快建设滴水湖环湖景观带、临港滨海森林公园等公共空间,打造“15分钟生活圈”,完善商业、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文创园区,满足青年人才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举办“临港国际马拉松”“滴水湖音乐节”等文体活动,营造开放、活力、包容的城市氛围。通过“以产兴城、以城聚人”,让临港不仅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更成为生态宜居、人气集聚的现代化新城。​
作为国家战略的“试验田”、上海发展的“增长极”,临港新片区在“十五五”时期肩负着打造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双高地”的重大使命。唯有始终以“当尖兵、立潮头”的担当,锚定先进制造业根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构建人才集聚生态,才能将战略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上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临港样板”。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施丹璐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