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我认识的三位著名抗战记者
                
                
                    
                        2025-11-04 09:44
                    字号 
                    
                
                
                    
                
徐盈先生

张西洛先生

戴广德先生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期间曾接触到多位记者和报人,其中和抗日战争有关联的3位著名记者、老报人徐盈、张西洛、戴广德先生交往较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盈先生
徐盈先生是山东德州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科,喜好文学,曾发表过文学作品。1933年在北平参加“左联”,曾任《大公报》采访部主任,1938年在武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5年任重庆《大公报》记者。1945年至1949年任北平《大公报》办事处采访主任。1949年至1950年任天津《进步日报》管委会主任,与实业界工商界代表人士接触多有交往。
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参事、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全国工商联《新工商》编辑。1978年落实政策后,经第五届全国政协秘书长齐燕铭推荐到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参与筹办《人民政协报》并任编委。
20世纪80年代初,已年届七旬的徐盈先生每日上午从白塔寺十字路口以北住处步行来政协办公,在顺承郡王府旧址东跨院正房大殿,和我们多人一起,在中间靠墙的位置,一张很普通的书桌,当时主要审阅经济工商方面的史料。
徐老平易近人,大家都很尊重这位阅历丰富的谦和老前辈。他对文史工作多有指导。我与他一起到山西开会,旅途中谈过很多旧事,后来在文史专业会议上多次听其高见。1937年秋冬,徐盈以《大公报》战地记者身份赴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采访,曾骑着毛驴去晋东北五台县南茹村八路军总部驻地,采访了朱德总司令和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撰写了《朱德将军在前线》《在八路军五台总部》等战地通讯,并曾与其他记者合著《抗战中的西北》《北线血战记》。后来我看国家图书馆《新华日报》微缩胶卷,曾见到《北线血战记》(徐盈主编)一书的广告。
徐盈和夫人子冈(彭子冈)都是大公报的著名记者,发表文章颇多。和我一起多次外出调研并审阅军事方面文史资料的高德昌(曾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处副处长、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委员)说起《大公报》,对两位记者名字都很熟悉,其报纸文章常看,只是到了全国政协机关才见到本人。
张西洛先生
张西洛先生是重庆人,他曾跟我说,抗战期间曾在几家报社工作过。曾任重庆《齐报》《新民报》记者,《江津日报》《星期快报》(周刊)副社长,成都《工商导报》采访主任。1953年后,历任北京《连环画报》编辑、《光明日报》编辑部主任、1982年参与《人民政协报》筹办工作,1983年4月6日创刊后曾任副总编辑。曾为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1994年11月,他撰写的《一个老记者的经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封面画像作者是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12月,张西洛先生亲自到我办公室签名赠书。我和他交谈,觉得他强记博闻,社会阅历丰富,说起旧事滔滔不绝。他文笔娴熟,擅长撰写新闻消息、通讯稿和人物访问记等。
1939年秋,作为《新民报》记者,张西洛同“中央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参加全国抗敌将士慰劳总会北路活动,在陕、豫、鄂、晋慰劳后,到陕北榆林慰问邓宝珊部,返回重庆途中到延安,9月16日采访了毛泽东,访问记刊登于10月6日延安《新中华报》,标题是《毛泽东同志与“中央社”记者刘先生、扫荡报记者耿先生、新民报记者张先生的谈话》。重庆《新华日报》10月19日刊登,主标题是《毛泽东同志与“中央社”等记者谈话》,副标题为:《毛泽东同志9月16日下午6时,在延安与“中央社”记者刘先生、扫荡报记者耿先生、新民报记者张先生谈话》,海外华侨报纸都有转载或刊登。
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已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其中,毛泽东主席谈到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尖锐地批判了国民党内部主和派、投降派和闹分裂、搞摩擦的逆潮流而动、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作法和有关人物。毛泽东回答三位记者:
共同抗日的军队叫作友军,不叫作“异军”,那么,共同抗日的党派就是友党,不是“异党”。抗战中间有许多党派,党派的力量有大小,但是大家同在抗战,完全应该互相团结,而决不应该互相“限制”。什么是异党?日本走狗汪精卫的汉奸党是异党,因为它和抗日党派在政治上没有丝毫共同之点,这样的党,就应该限制。国民党、共产党,在政治上是有共同之点的,这就是抗日。所以现在是如何集中全力反日防日和反汪防汪的问题,而不是集中全力反共防共的问题。口号只能是这样提。现在汪精卫有三个口号:反蒋、反共、亲日。汪精卫是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共产党却不是国民党的敌人,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的敌人,不应该互相反对,互相“限制”,而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协助。
毛泽东主席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张西洛先生参与的这个访问记,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戴广德先生
戴广德先生是安徽合肥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他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位战地记者,1942年作为《中央日报》贵阳总社特派记者赴缅甸采访,对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过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他在缅甸期间完成了《我们怎样打进缅甸》一书,记录了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所部的作战经过及远征军的战略得失。
在改革开放后他得知全国政协号召撰写文史资料,写了不少文稿,与我多次书信来往,于1995年秋,到北京送我亲笔签名的《缅甸之战——随孙立人刘放吾将军远征纪实》一书,该书于1995年由黄山书社出版。记载了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率部1942年4月20日在缅甸仁安羌击溃日军,成功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和美国传教士及记者等几千人。
1992年4月初,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到美国芝加哥,会见了已定居洛杉矶的刘放吾。随后美国前总统布什、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洛杉矶县议会议长和英国国防大臣等先后分别函谢刘放吾将军,这些史料均收入书中。20多年前,全国政协文史委曾编审出版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共12册),其中《远征印缅抗战》第三章《中国驻印军的反攻》收入了戴广德先生的采访记《密支那攻防战》。
3位知名记者、老报人对报道中国军队抗日战争的战绩,撰写了多篇人物采访、战地通讯稿件,对记载抗战历史,促进团结抗战,宣传爱国主义传统、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重要贡献,值得赞扬和纪念。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