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草原牧歌
施泳峰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13 10:58
字号
1972年新春前夕,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阿鲁柴登草场,这是一处靠近毛乌素沙漠的偏僻牧区。蒙古族牧民巴雅尔家里没钱过年,于是他来到离草场南边四里地的沙窝子,那里风大土层浅,平日里常有牧民放牧的牛羊丢失,他想在沙窝子里挖点龙骨去换钱。巴雅尔拿着铁锹刨土,刚刨不久,突然沙窝子中心塌陷,露出一个黑漆漆的大洞。巴雅尔直接掉进洞里,放眼望去四周满是动物尸骸,一座沉寂了两千多年的战国古墓重见天日。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接到牧区的报告后,马不停蹄地派出考古队员赶赴现场发掘。在清理残土后确认这是战国时期匈奴首领的墓葬,距今两千多年。在阿鲁柴登匈奴墓中,共计出土金器218件、银器5件、玉石串珠45件。其中,出土的“匈奴鹰顶金冠”,重1394克,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浮雕有猛虎、骏马、奔羊、神鹿、雄鹰、苍狼,形象栩栩如生,王者风范十足。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出土唯一的一件匈奴单于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故有“草原瑰宝”的美誉。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单于”,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天子”。在2000多年前的鄂尔多斯草原上,匈奴单于头戴鹰顶金冠,骑着骏马,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策马驰骋,指点江山,意气奋发。
“匈奴”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王会篇》,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相传,夏朝灭亡后,末代君主夏桀之子淳维率部北迁,与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融合,发展成为匈奴。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魏王李泰在《括地志》中说“淳维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
在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从我国北方草原兴起,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屡次侵犯中原,数度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在公元1世纪,窦宪率领东汉大军北击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匈奴被迫西迁。匈奴政权曾经在大漠南北存在和持续了三百多载岁月。此后,匈奴又在我国北方地区活跃了近二百年时间,直到南北朝末期,匈奴才从我国史籍上渐趋消失。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三面被黄河环绕,只有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有着芳草如茵的辽阔草原,“草木茂盛,多禽兽”。这里沃野千里,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河流纵横,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天然牧场,戎狄、林胡、义渠、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活放牧。
“河南地”是秦汉时期对河套地区黄河以南地域的统称,其地理范围因黄河古河道的变迁而与现在的河套平原存在差异,该地区包括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和宁夏北部,具有“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的地理特征,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画卷中,鄂尔多斯草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自古以来与中原大地血脉相连,休戚与共。《诗经·小雅·出车》中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说明西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已经抵达鄂尔多斯草原。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设置九原郡,鄂尔多斯草原隶属九原郡。公元前127年,卫青率领西汉大军击溃匈奴,汉武帝设置朔方郡,“北逾阴山,西至贺兰山”,《汉书•地理志》称之为“朔方之州”,汉代文献记载其“东西千二百里,南北八百里”。
在北宋以前,鄂尔多斯草原曾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堂,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随着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爆发,人们伐木建造营寨和攻城器械,砍树烧饭,甚至烧林攻伐,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植被丧失殆尽,飞沙为堆,高及城堞,曾经的千里沃野逐渐被漫漫黄沙吞噬,鄂尔多斯从青绿草原变成黄土高原。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保护。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植树造林,种草固沙,合理放牧,努力恢复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曾经的荒漠逐渐披上绿装,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鄂尔多斯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如今正书写着生态修复的传奇篇章。
近期,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联合主办的“九曲黄河,马背长歌: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行,汇聚了近150件珍贵文物,涵盖青铜器、骨角器、陶器、玉石器、纺织品等丰富类别,全方位描绘出一幅鄂尔多斯草原的社会生活画卷。此次展览精心策划为“草原史话”与“独特习俗”两大主题,展品中既有做工精细的景泰蓝马鞍、独具民族特色的女性头戴,也有草原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奶桶等器物,展示出鄂尔多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次展览突出了鄂尔多斯草原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地位,展现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华文明赓续发展和中华民族演进形成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此次展览为观众搭建起触摸草原文明与黄河文脉的桥梁,近距离感受融合黄河、长城、草原三大文化特征的鄂尔多斯民俗,领略来自北方草原的风土人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周群华馆长表示,这场文化盛宴不仅以草原文明与黄河文化的交响,印证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而且让草原的辽阔与黄河的厚重在都市中流淌,为城市文化生活注入鲜活的草原力量。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