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攻玉策|人文经济学在这里可知可感,江苏省苏州市政协高质效履职助推高质量发展
史莹璁、江迪/人民政协报  
2025-10-23 09:28 字号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以苏州为例提出了“人文经济学”这一研究课题,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科学路径。
苏州市委连续五次在市委全会上作出专门部署,将“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明确写入市委全会《决议》,并第一时间启动实施了人文经济学研究工程。市政协紧扣这一时代命题,把握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特质,精心遴选议政课题,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调研协商、建言献策,以政协高质效履职助推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拔节:人文底蕴滋养发展沃土
“正是因为苏州有着崇文重教、精工重商、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才会催生出新时代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滋养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今年4月,在“规范和加强涉企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调研会上,苏州市政协主席朱民提出从“人文经济学”视角剖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苏州市政协持续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专题协商,“下足绣花功夫”的韧性、耐心、定力,也见证了苏州营商环境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持续优化之路。
“从推出‘涉企服务一件事’、设置服务企业服务专窗等举措,到提出强化政策稳定性、提升增值服务供给等目标,苏州亲商重商的人文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提到近年来的变化,市政协委员、江苏美丽华集团董事长李云飞感受很深。
在“规范和加强涉企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调研中,企业负责人围绕营造亲商重商人文环境、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企业出海服务等谈体会、提诉求、话发展,提出意见诉求300余条。调研组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交市委、市政府,聚焦让企业更有“获得感”,建议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涉企服务质效,推动广大企业在苏州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成长。
秉承苏工、苏作蕴含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理念,苏州把人文精神气质和现代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以久久为功的耐力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2025年7月,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在苏州召开,“一束光”正在苏州汇聚成势。光子产业作为苏州近年来发展最活跃的赛道之一,其不断开拓创新的背后蕴藏着政协人的不懈努力。
2024年以来,苏州按照“一链一长”建立产业链发展促进工作组,朱民担任光子产业链促进工作组组长。在市政协的建议和推动下,苏州先后成立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园、中国(苏州)光子产业科创联盟,发布加快推动光子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市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通过开展深入调研、专家精准解题、搭建交流平台、引导企业组建科创联盟等方式,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助力构建产业生态。
围绕市委、市政府构建“1030”产业体系部署,市政协还承担起先进金属材料、电梯等产业发展促进工作。“1030”产业沙龙先进金属材料专场在苏州召开,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实现“无缝对接”;电梯产业链发展促进工作组召开会议,提出抢抓“两新”政策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鲜活实践中,都有着市政协的身影。
如今,“十五五”规划正擘画新篇。7月25日起,市政协面向政协委员征集“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议,累计收集建议建言157条。从打造“苏式”产品文化到弘扬苏商精神,从营造诚信稳定的市场环境到突出苏州“产业+文化+科技”特色……委员们以“人文经济学”为透镜,推动苏州文化底蕴与现代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动能:“文化+”助推产业升级
行走在苏州,古典园林里一曲《游园惊梦》传递古韵,体育场内一场场万人演唱会余音绕梁,文化充分发挥出“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作用,用“软实力”不断作出“硬贡献”。
  近年来,市政协持续关注“文化+”,广大委员围绕相关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1月初,市政协十五届四次全会召开,市政协委员、苏州翰云科灵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文翰在大会发言中建议“要以苏州本土文化为引领,带动文商旅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以文化为支点,撬动释放更多经济效益成为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在5月份召开的苏州市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会上,作为演艺活动的“发烧友”,市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翠梅建议,结合苏州科技制造优势,布局演出市场上下游产业,吸引更多高质量演出项目落地。
与此同时,“文化+”也成为委员提案关注的一大重点。市政协委员、尹山湖美术馆馆长朱金风在提案中建议,要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积极利用数字展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推出更多文旅融合、科技赋能的新产品新场景。据了解,今年以来,委员们围绕“文化+”提交提案20件,持续建言激发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活力。
在市政协的建议和推动下,无人机秀、低空文旅观光、VR沉浸式演出等文旅演艺新场景在苏州逐一解锁,逐步实现演艺经济赋能向文旅产业升级的转变。
放眼苏州,文化正不断突破产业边界,与各类经济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多元互动、协同共生的发展格局。
今年夏天,“苏超”出圈。苏州迅速借助赛事吸引力,传播人文景观之韵,打造消费新场景,持续释放文体旅融合活力,让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动能”。
7月25日,阳澄湖半岛足球公园的绿茵场上,第五届小学生足球大会总决赛正火热进行。而作为赛事承办地的阳澄湖半岛足球公园,也早已成为集体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半岛度假区新地标。
7月初,市政协围绕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回头看”调研,先后调研了阳澄湖半岛足球公园等有代表性的户外运动产业基地。
“与三年前的专题调研相比,我们这次‘回头看’调研的重点放在了‘体育旅游’这张新名片上。”市政协教卫体委副主任施蓉芳表示。调研组建议将发展户外运动作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重要抓手,全面优化户外消费用品布局、消费供给、市场环境,以打造高水平户外运动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借助户外赛事热度激活体旅融合动能。
“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商业”纷纷起势,成为促进消费的强大引擎。拥有人文经济学新范式的苏州古城,正助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
温度:人文关怀筑牢民生之基
“人文经济学苏州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获得感。”朱民表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苏州践行人文经济学的根本指向,更是苏州市政协履职的重要方向。
“青年夜校”开设130门课,2000余名青年用夜晚时光点亮青春;发布苏州咖啡地图、露营地图、骑游地图等,一批“青春味”浓的文旅地图路线走进青年人的生活……作为一座“年轻态”城市,苏州正纵深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以“人情味”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友好度。
近日,市政协十五届三十四次主席会议围绕助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进行专题协商,政协委员、高校学者、青年企业家、法律专家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除了关注青年人的衣食住行,人文关怀成为会上的“热词”。
“要关注青年人与苏州传统文化的共鸣,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归属感’。”市政协委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和对外合作处处长张鑫建议要整合美术馆、非遗工坊资源,打造青年文化体验中心,通过弘扬苏州城市文化,构建起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好”的生态闭环。
“为青年人打造垂直社交圈”“完善新业态就业者权益保障”“构建生成式AI建设高校青年就业服务平台”……会上,一个个“金点子”让“青年在苏州更有为”的目标逐步落地,更折射出城市发展中的人文温度。
苏州的人文关怀不仅展现在对青春梦想的呵护,更见于对“老有所养”的关注。
9月,市政协紧扣老年人幸福生活指数,专题调研协商“助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议不仅要关注老年人助餐、陪诊等养老服务,更要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通过“科技+养老”模式,推动建设更有“温度”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城市和社会。
今年以来,围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推进垃圾源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等课题,市政协始终在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深入开展协商调研,推动人文经济学的苏州实践转化为人民群众可知可感的民生福祉。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交相辉映,人文基因与城市肌理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正在苏州徐徐展开。苏州市政协将持续完善优化协商平台,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增强凝聚共识实效,助推深化人文经济学苏州实践,为推进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