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张毅: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法治盾牌”
人民政协报  
2025-10-23 09:18 字号
《人民政协报》2025年10月23日

《人民政协报》2025年10月23日

关键词:涉外法治
“十四五”时期,我国涉外法治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全球治理需求,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务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十四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涉外立法顶层设计,先后制定了反外国制裁法、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意义的涉外法律法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海警法、数据安全法、陆地国界法和关税法等多部法律,这些立法举措不仅有力反制外部的遏制打压,明确我国对外交往的根本立场,更完善了国家安全、经济主权等关键领域的法治保障,极大丰富了我国涉外法治体系,为新时代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
涉外执法领域,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新出台的法律规定,强化出口管制、贸易安全、跨境犯罪打击等重点领域执法,提升了执法透明度和权威性。
涉外司法合作日益多元。2024年,我国办理国际司法协助案件5644件,同比增长15.4%,其中刑事司法协助案件293件,在反腐追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跨境犯罪方面成效明显。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与61个国家缔结引渡条约共61项,与47个国家缔结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协定共47项,与17个国家缔结移管被判刑人条约共17项,彰显了我国司法工作的开放性与协作力。
涉外法律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争议解决能力显著提升。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我国,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成立,汇聚全球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涉外律师达1.2万余人,律所海外分支机构覆盖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7家分支机构。同时,我国涉外仲裁、调解等多元争议解决机制持续完善,仲裁案件数量和标的额大幅增长。5年来办理涉外仲裁案件1.6万件,标的额达7300亿元,其中2024年受理4400多件、标的额近2000亿元,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00%和136%,我国逐步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高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建成国家级协同培养基地51个,开设涉外法治实验班68个,实施国际合作项目73项。部分高端涉外法律人才赴港澳学习实践,实现理论与实务、外语与专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涉外法治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展望未来,涉外法治建设仍任重道远。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系统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举措,继续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深化国际司法协作,提升法律服务能力,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参与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