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评论
  • 收藏
攻玉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广东省政协为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招
林仪、揭春雁、张萍/人民政协报  
2025-10-22 09:03 字号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当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正在化成粤港澳三地的切实行动。广东携手港澳推动“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实现从连续5年全球第二位到第一位的跨越、“澳门—珠海”创新集群连续两年进入全球前百,大湾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局面正在加快形成。近日,广东省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围绕“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议题展开讨论,为打造富有湾区特色的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献计出力。
加快“两链”融合,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仅占国土面积0.6%的区域,却贡献了超过10%的GDP。这里不仅见证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到“智造强国”的转变,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着未来的创新之路。从“造得快”到“强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哪些挑战?还有哪些堵点亟待打通?
今年年初,广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点题,要求省政协围绕“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这一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省政协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调研组分赴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深入调研,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从现状分析趋势、从成绩提炼经验、从问题研究对策,形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常委会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推动三地“两链”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也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关键之招,需要树立世界眼光,保持强烈危机意识,在持续发力、不断优化上下更大功夫。
“两链”融合,难在“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上,难在实现供需平衡上。
“最先一公里”指的是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没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研组发现,尽管大湾区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但仍存在大装置、大平台布局建设力度不足,战略科技力量的科研主力军作用未充分释放,应用导向的重大创新平台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调研报告提出,要加大力度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科技航母”,以大平台为引领,推动重大原创成果产出跑出“加速度”。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关键的因素。会上,省政协常委们建议,要充分发挥大湾区制度、科技、产业等多方面的优势,千方百计引大才、育大才、用大才,联合建设一支全球顶尖人才队伍,为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智力支撑。“真正的人才沃土,不在于精准设计的培养方案,而在于允许自由生长的‘生态雨林’。”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王桂林建议构建“护航”与“容错”并行的创新发展空间,建立针对青年人才的“普惠制”支持体系,推动更多创新资源流向青年科技人才。
“最后一公里”要解决的是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这也是“两链”衔接的核心环节。调研报告建议加强转化服务平台和人才建设,加快推动政策和制度切实落地,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保障体系,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同。
一边是高校里有大量的“僵尸专利”,一边是企业急需破解难题提升竞争力,如何让创新成果精准找到产业化路径、让产业痛点精准找到技术解决方案?省政协常委曹志伟建议通过整合粤港澳三地高校专利库,企业技术需求库,用AI算法实现精准匹配。省政协常委周万雄则建议,建立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资格认定,支持设立相关机构。
半永久性研究团队、依托重大平台探索“项目经理”模式、“有组织科研”平台……一个又一个富有建设性的“金点子”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来,成为推动广东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强大助力。
推进“三地”融合,充分发挥粤港澳协同互补优势
今年6月,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粤港澳三地代表参会,共谋科创发展新蓝图,推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进程驶入“快车道”。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通过利用香港、澳门的国际化科研优势和广东世界级的制造业基础,正在形成一条‘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省政协常委林楚昭认为,大湾区独特的“一国两制”背景、完备的产业生态和市场化程度,使其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两链”融合的最佳试验场和成功典范。
调研组成员、省政协常委雷彪建议,要建立粤港澳三地政府常态化协同机制,共同制定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明确“9+2”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协同,构建产业生态。
立足粤港澳三地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哪些产业可以深化合作、先行示范?省政协常委纷纷对此展开了畅想: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香港基础研发+内地软硬件配套+共同场景应用”模式,形成产业协同发展闭环;在中医药领域,借助港澳国际化优势,建立统一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海洋经济领域,三地联手加大海洋科技攻关,加快海上风电、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联合开展海洋资源勘探与研发,等等。
融通发展,是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目前,粤港澳三地“人往来、钱过境、税平衡、物流通”等多项措施已落地实施。不少省政协常委认为,科研人员出入境、职业资格互认、科研要素跨境流通等堵点仍需要加大力度打通,用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重大合作平台,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科研体系和肥沃土壤。
对于企业反映的“融资难”痛点,省政协常委吴学明认为:“可以借力香港的资本市场,例如,香港‘科企专线’政策(18A/18C)明确允许未盈利企业甚至无营收的企业上市,为科技创新企业打开了关键的融资大门。”省政协常委麦耀华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建议要加大对赴港上市流程政策的宣传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指引和帮助。省政协常委马志达也带来了好消息:澳门特区政府计划投资打造科技研发产业园,建议广东有关部门积极对接澳门方面,利用好澳门的资金和平台。
“促进‘两链’相融,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粤港澳三地是‘兄弟爬山’,既要各自努力,也要相互借力、形成合力。”省政协主席林克庆希望各级政协、广大委员要继续结合实际、精选课题深入调研、解剖麻雀,提出更多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政协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