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秋意渐近,让我们以诗为媒跨越时空,歌颂和平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04 12:26 字号
作为中国现存延续最久的经典诗会之一,每一届“金秋诗会”的召开,都是以诗歌和翻译的名义相聚重逢的珍贵时光,也是翻译家们通过精心的再创作,献给时代和诗歌的真诚和执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34届金秋诗会以“和平颂——时空的和弦”为题,让不同文明的旋律交织成同一曲宏大的交响。战争与纷争终将褪色,而诗中蕴藏的宁静与包容,如长明的灯盏,照亮人类共同的前路。翻译者以匠心雕琢词句,让和平的种子借诗意落地生根,在每一声吟诵中发芽、生长。
这期和各位读者分享本届金秋诗会上的部分诗歌译作,以诗铭记——铭记战争的残酷,更铭记平凡生命托举和平的力量。
和平之歌
【丹麦】奥托·吉尔斯台兹 作/ 何敬业 译
现在,我所有的思考集中在一点,
天空是否蔚蓝,雷声是否轰鸣,
我为人类思考和平,
希望他们的岁月光明、安宁。
难道上苍赋予我,为了察看
战争时日残酷袭击的双眼和理智,
已经惨遭子弹和炸弹杀戮?
我们不要战争!绝不让战争发生!
竭尽全力阻止战争!
毕竟战争是母亲和孩子的哭泣,
是路障尖刺上丈夫的尸体。
太阳照耀,带给我们春天。
不!我们不希望玩战争游戏,希望在信仰快乐里生活、呼吸!
我面朝太阳高歌,朋友们。
让我的歌声飞向天涯海角,
让歌声传给每一株小草,传给牧场上的牲畜,
传进每一个和睦安宁的家园!
我为祖国高唱这首歌,
让歌声传进全国男女的耳朵。
高唱,我高唱这首和平之歌!
【作品解析】
和平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历史上无数的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才让人类得出和平应是历史发展主旋律的共识。作者因祖国遭到法西斯侵略而深感和平的宝贵!为了不让母亲和孩子哭泣,他从心底呼吁“战争不应该发生,竭尽全力阻止战争”!
 
和平颂
【英】济慈作/ 徐竞雄译
哦,和平!你带来了祝福
为被战火包围的岛国疆土,
你的温和舒缓了我们近日的痛苦,
三岛王国就要笑颜逐开?
我欢呼你的到来;我欢呼
你贴心的陪伴搀扶;
愿我从此得偿所愿、美好无数
请将甜美的山林女神奉为至宝,
英国获幸福,欧洲必迈上自由之路。
哦,欧洲!不要让执掌的暴君错估
你还得在昔日困境中偷生雌伏;
挣断锁链,勇敢地宣告你不是囚奴;
国王必须守法,大佬们不可肆意无度;
劫后余生,幸运之神定会眷顾!
【作品解析】
1814年,拿破仑退位,欧洲多年战乱结束。长期战争使欧洲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结束,和平的到来让人们看到希望。在这首十四行诗《和平颂》中,济慈对和平的降临充满喜悦与赞美。诗中,他希望和平能抚慰人们所经受的战争创伤,让英伦三岛绽放笑容,也希望欧洲能获得自由,不再受专制统治的威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华文明价值观内核就是“和合、和谐、和平”,它唤醒人们心底的善意,从而感受到全人类命运彼此相连,呼吁永久的世界和平。从古至今,和平始终珍贵,是人们永恒的盼望。济慈在这首诗中用生动的意象来烘托和平的美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英】温斯坦·休·奥登 作/ 吴刚 译
他被耗用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地方:
他的将军和身上的跳蚤都将他遗弃,
在一件棉袄里他失去了眼里的光
从这世上消失。他不会被提及
在记录这场战争的史书里:
他的头脑中不会有像样的知识随他消亡;
他的笑话俱是老熟;他像这战时一般无聊至极;
他的样貌如他的名字一样被人遗忘。
他不知善为何物,也非刻意为善而献身,却给我们教益,
就像逗号为语言所带来的意义,
他在中国化为尘土,让我们的女儿
他日可以心安理得地爱上这人间,不再会
为狗所凌辱;让那河流、山川和
屋舍,依然还能被人性照亮。
【作品解析】
《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是英国诗人温斯坦·休·奥登的作品,他于1938年到达中国抗日前线,这首诗作于归国之后,灵感来自于他看到的一个死去的中国士兵。这首诗的本质是要讴歌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士兵,表面上却极尽压抑之能事,反复指出这名中国士兵的普通,说他没有文化,平凡甚至粗俗,他为抗战献出生命并非怀有多么崇高的理想,这样的小人物也不会被载入史册,倒是很有可能会被人遗忘。但正是无数这样小人物的牺牲才能换回战争的胜利,才会为人间保留住人性的光芒,他们如同语言中的逗号,看着不起眼,其实不可或缺。中国抗战的胜利,不正是千千万万如同这位无名的中国士兵一样的中国人用血肉铸就的吗?让我们向这些平凡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战地岗哨
【德】艾兴多夫 作/ 曹乃云 译
我在这里怀揣着枪支,
徒然无益地站岗放哨,
静静地看着远方的土地,
思绪常常飞向那个地方!
穿过美丽的旷野寂静,
远方响起了晚祷的钟声;
啊,当我们并肩走着的时候,
从前我也常常听到这种声音。
云儿如同塔楼闪现着光辉,
一片芬芳中我依稀看到维也纳,
多瑙河流水滔滔波光粼粼,
从宫殿城堡间穿过绿色的田野。
河流和塔尖多么遥远!
那里的人儿不会想念我,
秋天的风儿飒飒作响,
我仿佛置身一场梦中。
【作品解析】
《战地岗哨》描绘了旷野寂静的远方传来晚祷钟声的思绪时刻,诗人嗟叹徒然无益的站岗放哨。他从云朵的闪烁光辉中联想起了多瑙河流水滔滔波光粼粼,感觉自己的命运仿佛置身于一场梦中。
我的和你的
【英】威廉·莫里斯 作/ 陈德民 译
关于我们所见世界的词就这两个,
不是别的,就是“你的”和“我的”。
呵!要是我们把这二词除划
那么,和平和安宁就会常驻人间;
自由了,不再为抢占财富忙碌,
虽世间男女无人能离开万物
麦子和美酒,人人都可尽享
天下四海、莱茵河畔,处处都一样。
世上不再有谁以屠戮同类为乐
全因不再有人区分、知晓你我。
呵,上帝,早知为人生不可或缺,
让芸芸众生均得此世间财物
为一介百姓庶民共同之所享。
个个足食饭饱再无饥荒,
上衣衫蔽体,下脚蹬履屐
人生快活简单又甜甜蜜蜜。
而今贪婪之风肆虐横行
只见私欲膨胀无处休停,
只望吞下全世界,一切皆归己;
一切为一己,一己即一切。
【作品解析】
这是根据比利时的佛兰芒语中古民歌改写仿作的一首诗。莫里斯继承了宪章派诗歌的传统,用词通俗直白,观点鲜明坚定,但又讲究韵律节奏,易为读者所接受。
 
我来到这个世界……
【俄】Б·巴尔蒙特 作/ 杨伟民 译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蔚蓝的天空。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连绵的山峰。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眺望海洋
与谷地繁花的盛放。
我愿将万千世界尽收眼底,
我是天地的掌控者……
纵然穿行于囚牢以及墓园,
无论我光顾何方,
总能听见浪涛的歌声,望见树影的摇晃——
烈日镀金的枝桠灼灼其煌。
我终于明白,膜拜的并非虚妄,
也不是光线的残影游荡,
而是太阳本身的灼烫!它固然普照大众,
但我的和平之光更辉煌!
我的白昼更明亮,我的目光如火焰翅膀,
即便死亡终会降临身旁——
我仍将宣告:生命从未被征服,
拒绝臣服于无常,依然头颅高昂!
【作品解析】
诗人以第一人称直白表达对太阳的热爱,这儿的“太阳”不仅是自然天体,更象征光明与希望、爱与生命力。三次重复“我来到这个世界……”突出了“太阳”构建光明宇宙的终极目标。诗人尽管承认“死亡终将降临”,但通过太阳意象的消解,强调“我的和平之光更辉煌”,暗示了诗人与太阳的同一性,十分贴合象征主义诗学的特征。全诗无固定韵脚,以长短交替的句式营造节奏张力。
 第34届金秋诗会现场<BR/> 

第34届金秋诗会现场
 

第34届金秋诗会现场<BR/> 

第34届金秋诗会现场
 

 
译作由上海翻译家协会提供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