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讲述|奚美娟:十年一觉紫禁梦
上海文联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04 14:09
字号
就在前不久,中国国家话剧院的“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在上海完成了16场近乎全满的演出。其中,创排于2015年的“招牌老戏”话剧《北京法源寺》作为演出季的压轴大戏亮相,以“原班人马”的“豪华阵容”登台献演,受到上海观众尤其热烈的欢迎。剧中慈禧太后的扮演者,正是上海市文联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
从2015年首演,到2025年的复排,奚美娟与《北京法源寺》的慈禧太后一角结缘十年。舞台上,她不着痕迹地游走于不同的情感层次之间,展现了慈禧作为一个身处权力顶峰却内心孤独的老妇人的形象,其表演美学与剧作的整体叙事哲学高度契合。
“十年一觉紫禁梦”,对于自己与话剧《北京法源寺》的缘分,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与感悟,奚美娟如是娓娓道来——
十年一觉紫禁梦
我参演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一点感想
奚美娟
2025年9月25日起,国家话剧院在上海连演五场《北京法源寺》,这是这部话剧十年来第二次荣登上海舞台(前一次是2016年)。在前滩31演艺中心现场,剧组只有紧凑的两天时间装台、走台、对光、连排……排练跟着舞台技术部门的要求走,我时而听到前面传来召唤“太后大臣们上场对光……”,时而又听到话筒里传来让演员们回去候场的通知。刚开始复排时,忙忙碌碌中,我的思绪似乎也起起伏伏——上海的舞台是我艺术生命的起始点,上海这一方天地时时牵着我的心绪。身为一名上海演员,前滩31演艺中心剧场,我也是首次踏足。随剧组到达前滩31演艺中心当天,好友送了我几句诗,很让我心暖:
前滩的土地留有童年记忆
黄浦江声浪欢迎她的女儿
有你在就有今天的大欢乐
璀璨艺术回到了自己的家
我与田沁鑫导演认识很早,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平时并无太多交往。但印象中,每次她有戏在上海演出,都会让人转告或亲自向我发出邀请。就这样,近二十年间,我断断续续看了她导演的好多剧目,我也在对京城院团的观摩学习中,对她的戏剧理念与导演风格有了一些了解。2015年3月底,我意外接到田导的电话,诚邀我赴京参与演出她编导的一部新戏《北京法源寺》,并邀我在剧中扮演慈禧太后一角。我俩的电话通了一个多小时,她详尽介绍了与小说原作者李敖先生的合作缘起,介绍了已经改编完成的第一场剧本文稿,还有尚在构思中的剧本提纲等等。她说:“我要先把扮演太后的演员决定下来,再去配备各路神仙。”当时我才从《花样姐姐》剧组下来,海外拍摄疲惫不堪,回到上海就病倒了,几天前刚刚从医院回到家里,还真有点不敢冒昧答应此事,但我的心已经被打动了。我是一个从戏剧舞台走向影视领域的演员,舞台始终是我艺术创作的加油站,也是我探索表演艺术的实验田,更是艺术实践活动中最具吸引力的圣地。冥冥中似有前辈们也在鼓励我前往。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院长黄佐临,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与国话前身之一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作,导演了话剧《伽利略传》。我也想起北京老一辈导演欧阳山尊,他曾南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前身之一),帮我导演过话剧《梦迢迢》。京沪两地话剧院团的合作是有传统的。作为演员,南北合而不同的表演风格会不会碰撞出艺术创新的火花?田沁鑫导演将在舞台上如何呈现李敖先生的这部厚重作品?又将如何改编取舍?还有戊戌变法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中的历史人物,田导将如何解读?这确实勾起了我的创作兴趣。于是,作为国家话剧院的特邀演员,我与《北京法源寺》合作的缘分,命运使然,就这么决定了。
这部剧作太不一般了。回想起十年前初排时,在国话排练厅的日日夜夜,与导演沟通的顺与不顺,我们将要呈现给观众一出什么样的戏,人物在剧情里跳进跳出,叙事时空完全被打乱、被颠倒,而非传统的循序渐进;台词表达方式及角色状态的拿捏,也多少有点像戏中人物的某些瞬间,或辗转反侧苦思不得其解,或刚见一片光明又堕入一片黑暗。第一天排练结束,我写了两千字左右的排练心得,希望这一习惯能持续到排练结束。可事与愿违。随着排练进度一天天推进,某些段落的呈现方式,也建了拆,拆了再建。说这部剧很不一般,是因为如果有人问我,《北京法源寺》是一出什么内容的剧?我可能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这是一出关于戊戌变法的剧。但当你作为角色一头扎进去了,就好像陷进了一场眼花缭乱的迷局之中。整部戏的台词之密集,堪称中国话剧之最。人物及事件要想梳理交代清楚,首先似乎靠演员的大量说辞而非表演。但实际上,说与演在表演体系里属一体两面,“说”的呈现也是一种演。在这个戏的表演中,演员的“说”明显占了上风。有些演员觉得自己对某句话的心理建设还没做好时,他说不出来,或者要想多做些判断,但戏剧节奏又不对了……在那年北京的寒冬里,剧组人人心头都有一团火焰,火星四溅如乱麻。每天排练结束已精疲力尽,但我们几个主创还是想再聚在一起聊一聊,意犹未尽。除了艺术样式的探索外,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也时有发生。于是,我也就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思做排练笔记这件事了。尽管事后觉得有些遗憾。但,亦或印在心头的刻痕更加动人。
排练之初,演员们理解人物没有问题,最大困惑是呈现方式。那段时间,每个演员的思考都停不下来,想法太多,包括台词与音质的表达、形体状态、走路模样、坐的姿势、瞧人眼神等等,似乎与一般的话剧大不相同。不光是自己的戏份,包括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我每天在排练厅感受着、交流着、体悟着。有时好像别人的词也成了我的词,别人说出一句台词,我可能比他更敏感,也许我的台词也时不时成了别人的敏感点位。真是一段有意思的排练经历……每天都在尝试与以往不同的招数。比如,慈禧太后与一众老臣的出场戏,导演的设定是,一幅历史人物群像画卷被慢慢推到台前。出场时,我的角色是被“推”到了台前,而不是自己走到了台上。在人物还没有开口之前,我觉得自己坐在台上的榻椅中,摆的是一张人物画像的姿态,是静态的而非动感的状态。这样的人物出场呈现方式,我也是首次遇到。虽然只是静静地坐着,但究竟是怎样的坐姿状态才能体现出老佛爷不怒而威的整体气象?还真让我费了一番心思。有天在排练厅,田导让人拿来了几张照片,是历史上这一众原型人物照,有慈禧、光绪、谭嗣同、康有为等。我们几位扮演者人手一份。导演说,想让演员们找找感觉。我凑近距离仔仔细细观察慈禧太后,照片中,她的脸部表情有着一丝轻微笑意,但眼神无比犀利。那一刻,照片中吸引我的,不是慈禧身上的珠光宝气,也不是她满身的绫罗绸缎,而是她犀利眼神中透出来的丰富信息。我定睛注视着照片中的太后,脱口而出:“啊,这眼神,一般人接不住吧!”而我作为慈禧扮演者倒是接住了导演的用意,似乎灵光一闪,似乎有了定力,在以后的演出中,坐在缓行的榻椅上,我也妥妥地成了照片上的那个慈禧。角色在舞台上刚亮相,静止状态的慈禧太后有一瞬间的眼神,不动声色地瞟了舞台上的小和尚一眼。小和尚立即颤声叫了起来:“师傅我害怕。”大和尚问小和尚:“你害怕什么?”小和尚吓跌了一跤,连滚带爬回答:“害怕慈禧。”与此同时,舞台出现了一声惊雷。类似历史画卷中的慈禧太后竟然与法源寺的小和尚对上了眼神,这个眼神的微动,也许观众是看不清楚的,但慈禧与小和尚这两个人物之间确实有了微妙的隔世对视。出场戏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突然间,历史画卷里的这些历史人物群像,一个个都活了起来,开始有腔有调地说起话来。这是太后与一众老臣出场戏呈现方式的又一招。而画卷里的人物活动起来之前的那一瞬,也许就是由太后与小和尚的神秘对视引发的。后来有观众告诉我,这竟然使一些在台下看戏的人微微起了鸡皮疙瘩。
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的表演体系里,“节奏”这个词是被广泛应用的。比如“心理节奏”“外部节奏”“节奏感”等等。在我参演《北京法源寺》的过程中,我感悟到慈禧太后这个人物身上,也许还有一种“精神节奏”。这是在另一场戏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所获得的。那是一场清政府保守派与维新派之间激烈较量的戏。此时的舞台上,左右两边坐着代表两种不同思想观点的人物,慈禧太后端坐于中间。她的右边是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刘光第等维新派人物,也就是戊戌变法中六君子等中坚力量,最大的亮点是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也坐在这一边。左边坐着的是清光绪年间的一众老臣,代表人物有李鸿章、荣禄、恭亲王、李莲英等。这场长达二十分钟的戏,也可理解为一场左右两派上奏最高权力者,表达不同政治思想的交锋与激战。面对此情此境,端坐中间的慈禧太后始终保持无语状态。编导田沁鑫没有给她写一句话,更没有让她发一个音。在这漫长的二十分钟里,慈禧太后究竟在想什么?这些满朝官僚为各自观点吵吵嚷嚷,他们说的话她听进去了吗?什么人的话是真正给太后留下印象的?什么人的上奏内容是让太后忍不住要瞧他一眼的?老臣们的进言正中太后的心思时,她是否也想偏过头去看看坐在激进派一边的皇上,他到底是什么态度?作为皇阿妈的她,是否还想看看皇帝脸上是什么表情?而在两边争吵得最激烈时,太后在某一瞬间,也许对于左右两边的人谁也懒得搭理,她眼神空洞地直视着前方那黑压压的一片,看到最远处好像有一束白色的光在闪烁,她的目光既坚定又出现了暂短的迷离,也许还一闪念间想到了去世的咸丰与同治……左右两边的耳朵里还在不停地灌进吵闹声,此刻,万万千千的思绪涌上慈禧太后的心头,她想到眼前的江山社稷,仿佛看到列祖列宗们的英灵,都在天上地下看着自己。慈禧太后突然被什么声响一惊,思绪飘忽回来,她的眼神望向右前方,原来是那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一边喊叫着一边可笑地在原地跳动了一下。保守派和维新派的对立观点,无论是幼稚而激进,还是稳重而保守,她已经听得差不多了。她不能任由他们无轨电车没完没了开下去了。慈禧老佛爷无语端坐朝上二十分钟后,终于站立起来发话: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皇帝给我们留下的祖训。举望世界君主立宪制国家,皇权,都属文化形象和国家代言,并无实权。大清上百年而治,列祖列宗勤勉学习汉文化,谨慎处理汉族民心,兢兢业业从无倦怠。皇上,你爱国,你没有实权怎么爱国?你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是没有考虑到这个核心的危险。君主立宪,就是要交出皇权和平演变。皇帝,你会成为大清朝最愚蠢的叛徒。作为大清第十一代皇帝,去……给列祖列宗跪下。”
此时的舞台上,编剧导演终于让朝廷最高权力者金口开启,一锤定音。作为慈禧这个特殊人物的扮演者,我在这场戏的演员自我内心里,或者说角色坐而不论的沉默中,给慈禧太后这个角色找到了一种内心强大且无声胜有声的戏剧节奏,我暂且把这样的节奏,视为人物的“精神节奏”。因为,虽然在舞台上长时间无声不语,但这个人物的内核精神,始终是不同寻常地屹立着的。这样的角色身上,一定会有某种称得上“精神节奏”的东西。它在戏剧中,只属于某一类特定人物。
2015年11月我刚进剧组时,听导演田沁鑫聊起,她在《北京法源寺》的剧本改编过程中,曾经和助手一起几乎翻遍了清史文献,在曾国藩儿子曾纪泽的日记里,发现了一段有趣的记载。晚清时期,曾纪泽曾经出使过英法德,在他出使前,慈禧太后召见过他一次,关于这次被召见的对话内容,他在日记里有详尽记载。这段日记后人了解甚少,流传也不广。田导认为这段日记的内容,对当今观众了解一个相对真实的慈禧有益处,也会为慈禧太后的人物多重性塑造添加真实信息。于是,导演把曾纪泽日记所载的被太后召见的内容,原封不动搬到了剧本里。然而,戏剧并不是历史本身,为了更好地突出慈禧这一人物的形象,导演在剧本的体现上,决定删去了曾纪泽的对话内容,只留下了太后对曾的所有发问。在我们初期围读剧本阶段,我曾有所担心,怕在一段完整的双人对答中,删一半留一半,会不会造成观众听不明白。但在这一点上,田导倒是很有信心。她说了一句:“领导都是发问者。”事实证明这段类似独角戏,长达六分钟的舞台独白,后来被很多观众称为像极了戏剧人物的咏叹调。它既是剧中女主的咏叹调,又是真实的史料内容,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段慈禧太后当年的原话,应该被认为是当代人揭开了回望历史的一个小视角,重新认识了叶赫那拉氏些许真实的侧面。我还清楚地记得,导演在排练的过程中几次提醒我:“奚姐,这可是太后的原话,您可一个字都不能错。”然而,这样半文半白的长段台词,一旦落实到表演者身上去体现时,难度系数确实很大。对这个角色而言,因太后的身份特殊,她在舞台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的,没有太多的舞台调度,人物的表演几乎是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此一来,演员如何掌握角色的语音声调和语言节奏,就显得特别重要。这节长段台词的语意表达对于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意义非凡且重大。演员在这段台词表达时,音量、快慢、节奏、话与话的起承转合、语气的权威性、女性当权者特有的细腻等等,综合起来的元素缺一不可,才能到达人物表达准确的高度。
十年来,《北京法源寺》剧组登上过北京、上海、香港、宁波、台北等地舞台,我随剧组演了近90场次,但在每一场表演时,角色对我仍然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尤其是被称为咏叹调的这一段源自真实史料的独白,每当我独自面对舞台娓娓发问,台下的观众似乎瞬间隐退,我的视像里只有一个既具体又虚幻的交流对象——曾纪泽。尽管此时这个人物没有出现在舞台上,但太后的眼里有他。
“上海有耽搁否?你携带人员系到上海再奏否?天津到上海要走多少日子啊?你先到英国先到法国?国书已备齐,交与你否?去住房如何定局……?”
当慈禧太后缓缓开口发问,我用沉稳厚实的中音区铺陈开来,延续下去。但是,当她说到“你随行员齐,均需留意管束,不可在外国多事,令洋人轻视”这句话时,我随着情绪提高了音量,声调也随着剧情内容所需,斩钉截铁地高了起来。语气的轻重缓和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来。在这段超长独白的尾句,太后问的是:“你从香港登船,这船安全否?”当她听到由小和尚替代的曾纪泽唯一一句回答,“臣坐法国轮船,轮船总有载人卸货等事,也只能坐这艘船了”之后,我在台上用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停顿。这个停顿是在排练场和导演分析角色心理时,想要加进去的一个闪念。我们作为后人,试图把太后此时的心理刻画得稍复杂一些。于是,我们理解,太后是否会在听完曾纪泽的回话后,想过,如果出行安全,她也有想去看看世界的念头?因此,每次演到这里,我心理上总有一种似是而非、是非而似的状态。等过了这个劲儿,才悠悠地说出“你跪安吧”,结束了这次历史性的召见。而从整部剧来看,这一段词,是真实史料与戏剧创作无缝对接的亮点,也最能反映出晚清的某个阶段,慈禧这个历史人物的某些真实写照。
绝望的母亲,失败的主政者。这是我在《北京法源寺》的表演三度创作中给慈禧太后定的主基调。纵观这部剧的整体发展脉络,真正的主基调在慈禧太后这个人物身上显现,已经到了下半场。在这部剧里,慈禧太后共有二次登场,现在要说的是第二次,这也是慈禧太后自放权给光绪皇帝后的一次突然复归。此时,宫内早已刀光剑影,连萧瑟空气中也弥漫着肃杀之气。在慈禧自认为身陷背叛之羞、江山亦将不保的紧要关头,她突然杀回紫禁城。对于光绪帝和“戊戌六君子”来说,太后这回降临,是一次泰山压顶似的进场。舞台上,随着袁世凯一声疑似告密与坦白的跪地啸叫:“围园劫后,杀荣禄,夺兵权,都是谭嗣同的主意……”舞台深处沉沉的垂帘再度升起,太后正襟危坐在榻椅之上,又一次被推向了舞台中央。此时此刻,她身上铺满了从天而降的血样的红色,这样的光色,在舞台上既彰显高贵又充满着凶险。这一刻的紧张氛围,导演调动了所有舞台技能,连音响效果也参与到其中。太后气势汹汹质询光绪帝的第一句话:“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你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或许你也是同谋?”随着我一句句说出这些台词,感觉自己的声音无限空凌厚实,声音里还有一丝扩声回响,这样的声音出现在舞台上,很能给人造成一种浓浓的压迫感。我知道这是音响技术部门帮了演员的忙。舞台艺术是综合艺术,灯、服、道、效各司其职各献其艺,就为那最关键时刻的精彩呈现。太后回宫,对光绪帝的逼问还在继续:“……我养育你二十余年,你听信狂浪小人,谋图劫持我”。“你为了不当亡国之君自己亡国,没有我还能有你吗?”说到此时,太后老佛爷的语气深处,竟然出现了一丝伤感。但立刻,冷静而不容质疑的话随之而来:“围园劫后,我不能原谅你。合邦,放洋人进来侵占大清,还有……你对大清犯下的这二宗重罪,不可饶恕,下令,宣布戊戌变法为戊戌政变。”于是,慈禧第二次登场的话音落下,宣布训政。作为演员,我有时回想琢磨这十年一戏的经历,分析研究历史上慈禧太后这个人物,面对儿子的背叛,且这背叛又将直接置江山社稷于灾难中,她是否一方面也有着普通妇人不能忍受其儿对自己的背叛之痛,一方面又决不允许几个没有执政经验的文人任意祸国。她必须要杀一儆百,不留后患。她对“戊戌六君子”的残酷镇压是史实,而她面对儿子的背叛伤心欲绝恐怕也是真实的。这个人物政治家的属性决定了她的复杂性。这个女性政治家所处的是一个男权时代,这又让她在复杂性中增添了神奇感。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能力超群的女性吗?在那样颟顸的男权社会竟能执政四十七年?历史中真实的慈禧太后,和一代代艺术从业者写在戏文里的慈禧老佛爷,她们真正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真相总是迷障丛生。这些有趣问号时不时地出现在我这十年一剧的戏梦人生里,原因可能就是缘由,我在这出戏文里,有幸撞见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复杂女性,让我能作为一名当代表演艺术从业者,有了一个机缘去以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她。
《北京法源寺》的文本创作中,慈禧太后这个人物虽然在全剧只出现了两次,但非常饱满。尤其是在剧终前,编导让我的角色在舞台上,还呈现了一段情感饱满的高潮戏。这段独白,是她在听到光绪皇帝充满情感的呓语,“亲爸爸,我是爱您的。您如果对我不满意,我是最难过的……但是,面对如此国运,我无能为力……”之后发出的心声,也可以说,这是太后的自我表白。它既是戏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也是人物跳出了戏外,在向后世倾诉自己治国理政的艰难与不易。而且这段内容中也有美好的想象,比如她开口就说:“如果,我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皇上还在紫禁城主政,六君子就不会人头落地,变法依旧进行。”也许,这可能是她想要的理想状态。但她失望了:“打小我就把你接进宫,哄你睡觉,陪你读书。教你写字教你画画。你伤透了我的心……”这是在和儿子交心,太后甚至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在这段丰富多彩、多重视角的独白里,太后回忆起自己当年如何进宫,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等等。最后她说道:“大清朝,得走得稳稳当当,得有个悠闲自得的大国气象……”作为慈禧太后的扮演者,每一场演出到了此时,我都会蓄足心力,全情投入,既是在对舞台上的皇儿,也像是在对舞台下的观众,讲述“我”的心愿。对慈禧来说,这是一桩悲剧性的未尽心愿。朝代在她手上终结了。改朝换代了。她该退场了。
随着谢幕的音乐响起,略带忧伤的清平调,盘旋在黄浦江畔前滩31演艺中心剧场上空。两千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对于这场将近三个小时的,发生在清朝戊戌年间的政论大戏,观众回馈:不觉得长。好看。意犹未尽。我作为参演者,耳闻这样的回应感到好欣慰!中国戏,中国戏的演剧方式,十年来我们没有停止过探索。戏曲表达的程式化借鉴,话剧表演强调的流动性交流,都在这部剧中得到完美体现。回归上海的舞台,我欣欣然;面对热情的年轻观众群,我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真好啊!

从2015年首演,到2025年的复排,奚美娟与《北京法源寺》的慈禧太后一角结缘十年。舞台上,她不着痕迹地游走于不同的情感层次之间,展现了慈禧作为一个身处权力顶峰却内心孤独的老妇人的形象,其表演美学与剧作的整体叙事哲学高度契合。
“十年一觉紫禁梦”,对于自己与话剧《北京法源寺》的缘分,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与感悟,奚美娟如是娓娓道来——
十年一觉紫禁梦
我参演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一点感想
奚美娟

2025年9月25日起,国家话剧院在上海连演五场《北京法源寺》,这是这部话剧十年来第二次荣登上海舞台(前一次是2016年)。在前滩31演艺中心现场,剧组只有紧凑的两天时间装台、走台、对光、连排……排练跟着舞台技术部门的要求走,我时而听到前面传来召唤“太后大臣们上场对光……”,时而又听到话筒里传来让演员们回去候场的通知。刚开始复排时,忙忙碌碌中,我的思绪似乎也起起伏伏——上海的舞台是我艺术生命的起始点,上海这一方天地时时牵着我的心绪。身为一名上海演员,前滩31演艺中心剧场,我也是首次踏足。随剧组到达前滩31演艺中心当天,好友送了我几句诗,很让我心暖:
前滩的土地留有童年记忆
黄浦江声浪欢迎她的女儿
有你在就有今天的大欢乐
璀璨艺术回到了自己的家
我与田沁鑫导演认识很早,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平时并无太多交往。但印象中,每次她有戏在上海演出,都会让人转告或亲自向我发出邀请。就这样,近二十年间,我断断续续看了她导演的好多剧目,我也在对京城院团的观摩学习中,对她的戏剧理念与导演风格有了一些了解。2015年3月底,我意外接到田导的电话,诚邀我赴京参与演出她编导的一部新戏《北京法源寺》,并邀我在剧中扮演慈禧太后一角。我俩的电话通了一个多小时,她详尽介绍了与小说原作者李敖先生的合作缘起,介绍了已经改编完成的第一场剧本文稿,还有尚在构思中的剧本提纲等等。她说:“我要先把扮演太后的演员决定下来,再去配备各路神仙。”当时我才从《花样姐姐》剧组下来,海外拍摄疲惫不堪,回到上海就病倒了,几天前刚刚从医院回到家里,还真有点不敢冒昧答应此事,但我的心已经被打动了。我是一个从戏剧舞台走向影视领域的演员,舞台始终是我艺术创作的加油站,也是我探索表演艺术的实验田,更是艺术实践活动中最具吸引力的圣地。冥冥中似有前辈们也在鼓励我前往。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院长黄佐临,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与国话前身之一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作,导演了话剧《伽利略传》。我也想起北京老一辈导演欧阳山尊,他曾南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前身之一),帮我导演过话剧《梦迢迢》。京沪两地话剧院团的合作是有传统的。作为演员,南北合而不同的表演风格会不会碰撞出艺术创新的火花?田沁鑫导演将在舞台上如何呈现李敖先生的这部厚重作品?又将如何改编取舍?还有戊戌变法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中的历史人物,田导将如何解读?这确实勾起了我的创作兴趣。于是,作为国家话剧院的特邀演员,我与《北京法源寺》合作的缘分,命运使然,就这么决定了。

这部剧作太不一般了。回想起十年前初排时,在国话排练厅的日日夜夜,与导演沟通的顺与不顺,我们将要呈现给观众一出什么样的戏,人物在剧情里跳进跳出,叙事时空完全被打乱、被颠倒,而非传统的循序渐进;台词表达方式及角色状态的拿捏,也多少有点像戏中人物的某些瞬间,或辗转反侧苦思不得其解,或刚见一片光明又堕入一片黑暗。第一天排练结束,我写了两千字左右的排练心得,希望这一习惯能持续到排练结束。可事与愿违。随着排练进度一天天推进,某些段落的呈现方式,也建了拆,拆了再建。说这部剧很不一般,是因为如果有人问我,《北京法源寺》是一出什么内容的剧?我可能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这是一出关于戊戌变法的剧。但当你作为角色一头扎进去了,就好像陷进了一场眼花缭乱的迷局之中。整部戏的台词之密集,堪称中国话剧之最。人物及事件要想梳理交代清楚,首先似乎靠演员的大量说辞而非表演。但实际上,说与演在表演体系里属一体两面,“说”的呈现也是一种演。在这个戏的表演中,演员的“说”明显占了上风。有些演员觉得自己对某句话的心理建设还没做好时,他说不出来,或者要想多做些判断,但戏剧节奏又不对了……在那年北京的寒冬里,剧组人人心头都有一团火焰,火星四溅如乱麻。每天排练结束已精疲力尽,但我们几个主创还是想再聚在一起聊一聊,意犹未尽。除了艺术样式的探索外,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也时有发生。于是,我也就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思做排练笔记这件事了。尽管事后觉得有些遗憾。但,亦或印在心头的刻痕更加动人。

排练之初,演员们理解人物没有问题,最大困惑是呈现方式。那段时间,每个演员的思考都停不下来,想法太多,包括台词与音质的表达、形体状态、走路模样、坐的姿势、瞧人眼神等等,似乎与一般的话剧大不相同。不光是自己的戏份,包括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我每天在排练厅感受着、交流着、体悟着。有时好像别人的词也成了我的词,别人说出一句台词,我可能比他更敏感,也许我的台词也时不时成了别人的敏感点位。真是一段有意思的排练经历……每天都在尝试与以往不同的招数。比如,慈禧太后与一众老臣的出场戏,导演的设定是,一幅历史人物群像画卷被慢慢推到台前。出场时,我的角色是被“推”到了台前,而不是自己走到了台上。在人物还没有开口之前,我觉得自己坐在台上的榻椅中,摆的是一张人物画像的姿态,是静态的而非动感的状态。这样的人物出场呈现方式,我也是首次遇到。虽然只是静静地坐着,但究竟是怎样的坐姿状态才能体现出老佛爷不怒而威的整体气象?还真让我费了一番心思。有天在排练厅,田导让人拿来了几张照片,是历史上这一众原型人物照,有慈禧、光绪、谭嗣同、康有为等。我们几位扮演者人手一份。导演说,想让演员们找找感觉。我凑近距离仔仔细细观察慈禧太后,照片中,她的脸部表情有着一丝轻微笑意,但眼神无比犀利。那一刻,照片中吸引我的,不是慈禧身上的珠光宝气,也不是她满身的绫罗绸缎,而是她犀利眼神中透出来的丰富信息。我定睛注视着照片中的太后,脱口而出:“啊,这眼神,一般人接不住吧!”而我作为慈禧扮演者倒是接住了导演的用意,似乎灵光一闪,似乎有了定力,在以后的演出中,坐在缓行的榻椅上,我也妥妥地成了照片上的那个慈禧。角色在舞台上刚亮相,静止状态的慈禧太后有一瞬间的眼神,不动声色地瞟了舞台上的小和尚一眼。小和尚立即颤声叫了起来:“师傅我害怕。”大和尚问小和尚:“你害怕什么?”小和尚吓跌了一跤,连滚带爬回答:“害怕慈禧。”与此同时,舞台出现了一声惊雷。类似历史画卷中的慈禧太后竟然与法源寺的小和尚对上了眼神,这个眼神的微动,也许观众是看不清楚的,但慈禧与小和尚这两个人物之间确实有了微妙的隔世对视。出场戏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突然间,历史画卷里的这些历史人物群像,一个个都活了起来,开始有腔有调地说起话来。这是太后与一众老臣出场戏呈现方式的又一招。而画卷里的人物活动起来之前的那一瞬,也许就是由太后与小和尚的神秘对视引发的。后来有观众告诉我,这竟然使一些在台下看戏的人微微起了鸡皮疙瘩。

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的表演体系里,“节奏”这个词是被广泛应用的。比如“心理节奏”“外部节奏”“节奏感”等等。在我参演《北京法源寺》的过程中,我感悟到慈禧太后这个人物身上,也许还有一种“精神节奏”。这是在另一场戏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所获得的。那是一场清政府保守派与维新派之间激烈较量的戏。此时的舞台上,左右两边坐着代表两种不同思想观点的人物,慈禧太后端坐于中间。她的右边是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刘光第等维新派人物,也就是戊戌变法中六君子等中坚力量,最大的亮点是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也坐在这一边。左边坐着的是清光绪年间的一众老臣,代表人物有李鸿章、荣禄、恭亲王、李莲英等。这场长达二十分钟的戏,也可理解为一场左右两派上奏最高权力者,表达不同政治思想的交锋与激战。面对此情此境,端坐中间的慈禧太后始终保持无语状态。编导田沁鑫没有给她写一句话,更没有让她发一个音。在这漫长的二十分钟里,慈禧太后究竟在想什么?这些满朝官僚为各自观点吵吵嚷嚷,他们说的话她听进去了吗?什么人的话是真正给太后留下印象的?什么人的上奏内容是让太后忍不住要瞧他一眼的?老臣们的进言正中太后的心思时,她是否也想偏过头去看看坐在激进派一边的皇上,他到底是什么态度?作为皇阿妈的她,是否还想看看皇帝脸上是什么表情?而在两边争吵得最激烈时,太后在某一瞬间,也许对于左右两边的人谁也懒得搭理,她眼神空洞地直视着前方那黑压压的一片,看到最远处好像有一束白色的光在闪烁,她的目光既坚定又出现了暂短的迷离,也许还一闪念间想到了去世的咸丰与同治……左右两边的耳朵里还在不停地灌进吵闹声,此刻,万万千千的思绪涌上慈禧太后的心头,她想到眼前的江山社稷,仿佛看到列祖列宗们的英灵,都在天上地下看着自己。慈禧太后突然被什么声响一惊,思绪飘忽回来,她的眼神望向右前方,原来是那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一边喊叫着一边可笑地在原地跳动了一下。保守派和维新派的对立观点,无论是幼稚而激进,还是稳重而保守,她已经听得差不多了。她不能任由他们无轨电车没完没了开下去了。慈禧老佛爷无语端坐朝上二十分钟后,终于站立起来发话: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皇帝给我们留下的祖训。举望世界君主立宪制国家,皇权,都属文化形象和国家代言,并无实权。大清上百年而治,列祖列宗勤勉学习汉文化,谨慎处理汉族民心,兢兢业业从无倦怠。皇上,你爱国,你没有实权怎么爱国?你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是没有考虑到这个核心的危险。君主立宪,就是要交出皇权和平演变。皇帝,你会成为大清朝最愚蠢的叛徒。作为大清第十一代皇帝,去……给列祖列宗跪下。”
此时的舞台上,编剧导演终于让朝廷最高权力者金口开启,一锤定音。作为慈禧这个特殊人物的扮演者,我在这场戏的演员自我内心里,或者说角色坐而不论的沉默中,给慈禧太后这个角色找到了一种内心强大且无声胜有声的戏剧节奏,我暂且把这样的节奏,视为人物的“精神节奏”。因为,虽然在舞台上长时间无声不语,但这个人物的内核精神,始终是不同寻常地屹立着的。这样的角色身上,一定会有某种称得上“精神节奏”的东西。它在戏剧中,只属于某一类特定人物。

2015年11月我刚进剧组时,听导演田沁鑫聊起,她在《北京法源寺》的剧本改编过程中,曾经和助手一起几乎翻遍了清史文献,在曾国藩儿子曾纪泽的日记里,发现了一段有趣的记载。晚清时期,曾纪泽曾经出使过英法德,在他出使前,慈禧太后召见过他一次,关于这次被召见的对话内容,他在日记里有详尽记载。这段日记后人了解甚少,流传也不广。田导认为这段日记的内容,对当今观众了解一个相对真实的慈禧有益处,也会为慈禧太后的人物多重性塑造添加真实信息。于是,导演把曾纪泽日记所载的被太后召见的内容,原封不动搬到了剧本里。然而,戏剧并不是历史本身,为了更好地突出慈禧这一人物的形象,导演在剧本的体现上,决定删去了曾纪泽的对话内容,只留下了太后对曾的所有发问。在我们初期围读剧本阶段,我曾有所担心,怕在一段完整的双人对答中,删一半留一半,会不会造成观众听不明白。但在这一点上,田导倒是很有信心。她说了一句:“领导都是发问者。”事实证明这段类似独角戏,长达六分钟的舞台独白,后来被很多观众称为像极了戏剧人物的咏叹调。它既是剧中女主的咏叹调,又是真实的史料内容,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段慈禧太后当年的原话,应该被认为是当代人揭开了回望历史的一个小视角,重新认识了叶赫那拉氏些许真实的侧面。我还清楚地记得,导演在排练的过程中几次提醒我:“奚姐,这可是太后的原话,您可一个字都不能错。”然而,这样半文半白的长段台词,一旦落实到表演者身上去体现时,难度系数确实很大。对这个角色而言,因太后的身份特殊,她在舞台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的,没有太多的舞台调度,人物的表演几乎是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此一来,演员如何掌握角色的语音声调和语言节奏,就显得特别重要。这节长段台词的语意表达对于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意义非凡且重大。演员在这段台词表达时,音量、快慢、节奏、话与话的起承转合、语气的权威性、女性当权者特有的细腻等等,综合起来的元素缺一不可,才能到达人物表达准确的高度。

十年来,《北京法源寺》剧组登上过北京、上海、香港、宁波、台北等地舞台,我随剧组演了近90场次,但在每一场表演时,角色对我仍然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尤其是被称为咏叹调的这一段源自真实史料的独白,每当我独自面对舞台娓娓发问,台下的观众似乎瞬间隐退,我的视像里只有一个既具体又虚幻的交流对象——曾纪泽。尽管此时这个人物没有出现在舞台上,但太后的眼里有他。
“上海有耽搁否?你携带人员系到上海再奏否?天津到上海要走多少日子啊?你先到英国先到法国?国书已备齐,交与你否?去住房如何定局……?”
当慈禧太后缓缓开口发问,我用沉稳厚实的中音区铺陈开来,延续下去。但是,当她说到“你随行员齐,均需留意管束,不可在外国多事,令洋人轻视”这句话时,我随着情绪提高了音量,声调也随着剧情内容所需,斩钉截铁地高了起来。语气的轻重缓和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来。在这段超长独白的尾句,太后问的是:“你从香港登船,这船安全否?”当她听到由小和尚替代的曾纪泽唯一一句回答,“臣坐法国轮船,轮船总有载人卸货等事,也只能坐这艘船了”之后,我在台上用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停顿。这个停顿是在排练场和导演分析角色心理时,想要加进去的一个闪念。我们作为后人,试图把太后此时的心理刻画得稍复杂一些。于是,我们理解,太后是否会在听完曾纪泽的回话后,想过,如果出行安全,她也有想去看看世界的念头?因此,每次演到这里,我心理上总有一种似是而非、是非而似的状态。等过了这个劲儿,才悠悠地说出“你跪安吧”,结束了这次历史性的召见。而从整部剧来看,这一段词,是真实史料与戏剧创作无缝对接的亮点,也最能反映出晚清的某个阶段,慈禧这个历史人物的某些真实写照。

绝望的母亲,失败的主政者。这是我在《北京法源寺》的表演三度创作中给慈禧太后定的主基调。纵观这部剧的整体发展脉络,真正的主基调在慈禧太后这个人物身上显现,已经到了下半场。在这部剧里,慈禧太后共有二次登场,现在要说的是第二次,这也是慈禧太后自放权给光绪皇帝后的一次突然复归。此时,宫内早已刀光剑影,连萧瑟空气中也弥漫着肃杀之气。在慈禧自认为身陷背叛之羞、江山亦将不保的紧要关头,她突然杀回紫禁城。对于光绪帝和“戊戌六君子”来说,太后这回降临,是一次泰山压顶似的进场。舞台上,随着袁世凯一声疑似告密与坦白的跪地啸叫:“围园劫后,杀荣禄,夺兵权,都是谭嗣同的主意……”舞台深处沉沉的垂帘再度升起,太后正襟危坐在榻椅之上,又一次被推向了舞台中央。此时此刻,她身上铺满了从天而降的血样的红色,这样的光色,在舞台上既彰显高贵又充满着凶险。这一刻的紧张氛围,导演调动了所有舞台技能,连音响效果也参与到其中。太后气势汹汹质询光绪帝的第一句话:“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你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或许你也是同谋?”随着我一句句说出这些台词,感觉自己的声音无限空凌厚实,声音里还有一丝扩声回响,这样的声音出现在舞台上,很能给人造成一种浓浓的压迫感。我知道这是音响技术部门帮了演员的忙。舞台艺术是综合艺术,灯、服、道、效各司其职各献其艺,就为那最关键时刻的精彩呈现。太后回宫,对光绪帝的逼问还在继续:“……我养育你二十余年,你听信狂浪小人,谋图劫持我”。“你为了不当亡国之君自己亡国,没有我还能有你吗?”说到此时,太后老佛爷的语气深处,竟然出现了一丝伤感。但立刻,冷静而不容质疑的话随之而来:“围园劫后,我不能原谅你。合邦,放洋人进来侵占大清,还有……你对大清犯下的这二宗重罪,不可饶恕,下令,宣布戊戌变法为戊戌政变。”于是,慈禧第二次登场的话音落下,宣布训政。作为演员,我有时回想琢磨这十年一戏的经历,分析研究历史上慈禧太后这个人物,面对儿子的背叛,且这背叛又将直接置江山社稷于灾难中,她是否一方面也有着普通妇人不能忍受其儿对自己的背叛之痛,一方面又决不允许几个没有执政经验的文人任意祸国。她必须要杀一儆百,不留后患。她对“戊戌六君子”的残酷镇压是史实,而她面对儿子的背叛伤心欲绝恐怕也是真实的。这个人物政治家的属性决定了她的复杂性。这个女性政治家所处的是一个男权时代,这又让她在复杂性中增添了神奇感。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能力超群的女性吗?在那样颟顸的男权社会竟能执政四十七年?历史中真实的慈禧太后,和一代代艺术从业者写在戏文里的慈禧老佛爷,她们真正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真相总是迷障丛生。这些有趣问号时不时地出现在我这十年一剧的戏梦人生里,原因可能就是缘由,我在这出戏文里,有幸撞见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复杂女性,让我能作为一名当代表演艺术从业者,有了一个机缘去以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她。
《北京法源寺》的文本创作中,慈禧太后这个人物虽然在全剧只出现了两次,但非常饱满。尤其是在剧终前,编导让我的角色在舞台上,还呈现了一段情感饱满的高潮戏。这段独白,是她在听到光绪皇帝充满情感的呓语,“亲爸爸,我是爱您的。您如果对我不满意,我是最难过的……但是,面对如此国运,我无能为力……”之后发出的心声,也可以说,这是太后的自我表白。它既是戏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也是人物跳出了戏外,在向后世倾诉自己治国理政的艰难与不易。而且这段内容中也有美好的想象,比如她开口就说:“如果,我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皇上还在紫禁城主政,六君子就不会人头落地,变法依旧进行。”也许,这可能是她想要的理想状态。但她失望了:“打小我就把你接进宫,哄你睡觉,陪你读书。教你写字教你画画。你伤透了我的心……”这是在和儿子交心,太后甚至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在这段丰富多彩、多重视角的独白里,太后回忆起自己当年如何进宫,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等等。最后她说道:“大清朝,得走得稳稳当当,得有个悠闲自得的大国气象……”作为慈禧太后的扮演者,每一场演出到了此时,我都会蓄足心力,全情投入,既是在对舞台上的皇儿,也像是在对舞台下的观众,讲述“我”的心愿。对慈禧来说,这是一桩悲剧性的未尽心愿。朝代在她手上终结了。改朝换代了。她该退场了。

奚美娟与剧中光绪皇帝扮演者周杰(左)、谭嗣同扮演者贾一平(右)的谢幕合影
随着谢幕的音乐响起,略带忧伤的清平调,盘旋在黄浦江畔前滩31演艺中心剧场上空。两千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对于这场将近三个小时的,发生在清朝戊戌年间的政论大戏,观众回馈:不觉得长。好看。意犹未尽。我作为参演者,耳闻这样的回应感到好欣慰!中国戏,中国戏的演剧方式,十年来我们没有停止过探索。戏曲表达的程式化借鉴,话剧表演强调的流动性交流,都在这部剧中得到完美体现。回归上海的舞台,我欣欣然;面对热情的年轻观众群,我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真好啊!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