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回归“元本” 寻根开新
上海文联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04 14:09
字号
10月21日—10月25日,2025“影戏元本”——长三角影协致敬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创研活动暨第16期长三角电影编剧高级研修班在上海举办。在系列课程中,十多位业界资深导师围绕“时代表达与个性创作”“电影史论回望”“跨媒体故事开发”“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本土化叙事实践”以及“作者电影探索”等主题,展开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启发的讲授。本期研修班设置了编剧组和史论组,在安排系列“大课”的同时,还为编剧组学员和史论组学员分别安排了多位专业指导老师,其中张琪、何晴、吴天戈、朱枫指导4个编剧小组;黄望莉、王艳云、郑炀指导3个史论小组。每位导师辅导八位学员,甚至是一对一的辅导,编剧组导师聚焦学员如何从艺术和技术上提高剧作水准,史论组导师着眼于学员论文水平的提高和电影史研究的方法论。
学员们不仅通过导师讲座深化了对行业趋势与创作原理的理解,更通过剧本围读、电影观摩、主创对谈、实地漫游、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到产业的全面认知提升。

任仲伦:时代主流与个性创作的“双向奔赴”

中国影协第十届副主席、上海影协第八届主席任仲伦以“时代主流与个性创作的双向奔赴”为题,从五重维度系统阐述了艺术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个性表达。他指出,所有创作者都面临“选择”与“表达”两大核心问题。艺术创作不应被“规则”束缚,而应遵循“原理”启发。他以巴尔扎克为例,说明艺术家通过呈现个体命运与阶层起伏,折射时代精神内核。在中国电影语境中,谢晋导演是“时代精神”与“个体表达”融合的典范,其作品如《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将私人经验升华为公共叙事,传递人性的坚韧与希望。任仲伦结合《高考1977》《西藏天空》等创作实践,提出“八面来风,一家做主”的协作原则,强调编剧在剧本阶段的主导地位。面对AI技术冲击,他坚定认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心”的写作,源自生活的私人智慧与真诚信念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他寄语创作者:“艺术的永恒魅力不在于追逐浪潮,而在于从真实出发,回到人心。”
王腾飞:以上海为叙事核心,解码中国电影120年

上海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策展总监王腾飞以“到上海去——中国电影一百二十周年展览策展阐述”为题,聚焦上海作为中国电影摇篮的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他通过《上海纪事》《都市风光》等早期影像,揭示了上海作为现代化与机遇象征的城市魅力。1933年电影《到上海去》生动诠释了“赴沪追梦”的时代精神,而城市的包容性正是其成为电影发源地的重要原因。王腾飞回顾了上海电影从1897年理查饭店首次放映,到19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战后现实主义、“十七年”创作乃至新时代创新的发展脉络,强调上海始终是中国电影活力的代表。他指出,“到上海去”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从胶片时代到VR沉浸体验,电影始终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焕发新生。策展思维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上海与电影的深厚关联,感受中国电影从百年走向未来的力量。
齐伟:跨媒体故事世界与系列电影的破局之路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伟以“跨媒体故事世界建构与系列电影创制的新趋势”为题,从产业危机、内容迭代、世界观构建与跨媒体落地四大维度,解析中国电影的转型方向。他指出,当前产业面临票房增速放缓、年轻观众流失等挑战,破局关键在于从“票房经济”转向“以IP为核心的大电影产业生态”。系列电影已成为全球主流,国内如《流浪地球》《哪吒》等作品展现出系列开发的潜力。齐伟梳理了商业电影从“类型片”到“高概念片”再到“系列电影”的演进路径,强调新一代系列电影正从“角色驱动”转向“世界观驱动”。他提出“编年史”“地图术”“人物谱系”三大实操路径,助力创作者构建自洽且可扩展的叙事框架。在跨媒体落地方面,他主张依托“媒体集团”模式,整合IP版权与多媒介开发机制,实现电影、剧集、游戏等形态的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与粉丝共创的商业美学。
杨青青:转媒体艺术——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共生共长

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青青以“转媒体艺术设计——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传统文化当代创新”为题,系统阐述“转媒体”思维在文化传承与科技融合中的方法论价值。她指出,转媒体实践的核心在于“转化”,关键路径在于先“转”后“合”,即推动媒介跨越边界,转化为多元表达形式。她以上海天文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项目为例,展示如何将哲学与历史叙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在戏曲领域,她通过VR戏曲、动态服装等创新形式,实现“守正创新”。杨青青强调从研究到实践的闭环,通过系统整理戏曲纹样、建立“色彩字典”,推动文化数据化与再创造。面对AI浪潮,她提出转媒体作为“可复制的方法论”,指导学生开展“去媒体化”互动设计,探索人机共生可能性。她指出,艺术的深层魅力在于“觉”的自由转换——人作为独特“转换器”,能将实觉转化为虚觉,这正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
黄望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代价值与叙事启示

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作为“影戏元本”创研活动的特别放映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4K修复、沪语版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力量唤醒经典记忆。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制作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望莉围绕《一江春水向东流(沪语版)》展开鉴赏讲座。她指出,影片诞生于1947年,跨越抗战与战后时期,其制作水准的提升得益于战时积累的技术与战后影业机构的合作。昆仑影业汇聚的“抗敌演剧队”成员,为影片注入了真实的历史质感与社会洞察力。影片的“多重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层面,更在于其作为“时代档案”与“都市现代性样本”的文化意义。它继承了中国“通俗叙事”的美学基因,将家庭悲欢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以个体情感映射时代创伤。黄望莉还围绕“素芬结局”展开当代反思,探讨经典情节在今天的叙事潜力与改编空间。她强调,“影戏”观念作为中国电影叙事的重要传统,融合戏曲与说书艺术基因,是影片叙事张力的根源。在致敬中国电影120周年的节点,回望经典不仅是对本源的回归,也为当代编剧在时代表达与情感共鸣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深远启示。
王丹卿:舞台与影视剧本的和而不同

资深编剧王丹卿在“英国现当代戏剧作品赏析”中,从英国编剧行业生态出发,系统介绍了唐马仓库剧院、英国国家剧院等创意剧场的剧本孵化机制。她聚焦剧本围读在剧本孵化中的价值,指出其能有效提升剧本面向观众时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舞台剧《Adults》与国内成功案例,她阐述了围读在文本优化与角色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在剧本风格方面,她对比了舞台剧与影视剧的差异:舞台剧剧本不依赖闪回,需通过台词传递全部关键信息,且台词需具象化时间、地点等核心内容;而影视剧本则更注重镜头语言与画面简洁性。她以《红谷仓》与《时时刻刻》为例,说明同一编剧在不同媒介中的风格转换。王丹卿的分享为青年创作者搭建起通往戏剧世界的桥梁,提供了跨媒介叙事的实践参考。
《菜肉馄饨》主创团队:沪语电影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从左到右:电影《菜肉馄饨》制片人顾晓东,原著作者、编剧金莹,导演吴天戈
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制片人顾晓东、导演吴天戈、编剧金莹在思南公馆与青年创作者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创交流活动。编剧金莹回顾了创作历程。故事灵感源于她二十年来在上海的采风经验,聚焦老年人情感生活。她从小说起步,逐步发展为电影剧本,为人物的自然与鲜活打下基础。制片人顾晓东提到,《爱情神话》《繁花》的成功坚定了其制作沪语电影的信心。导演吴天戈回顾了剧本11稿的修改历程,强调编剧要“跟人玩儿”,敢于分享故事并通过围读增强立体化认识。三位嘉宾共同指出,编剧需保持好奇心与生活敏感度,通过田野调查与社会观察,找到电影的“根”。他们的分享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本土化叙事与市场实践的宝贵经验。
万传法:《晚酌与仪式》——极简主义与作者电影的探索

在电影《晚酌与仪式》放映后,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片导演万传法围绕本片创作缘起、策略、方法论等核心议题,与现场学员进行深度交流,分享独立电影创作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影片灵感源于江西天宝古村的破败美学,创作过程高效紧凑:剧本一周完成,拍摄十五天杀青。导演以“空间引导叙事”革新编剧方法,虚构“云葬”概念作为“麦格芬”(MacGuffin,电影或文学中常用的叙事手法,指推动情节发展但本身无实质意义的目标或物品),串联人物与哲思。影片探讨生命在虚无与凋零中的存在状态,结尾树洞意象象征生命轮回。万传法强调,极简不仅是现实应对,更是美学选择。郑大圣导演指出,此类作者电影在常规市场已罕见,其意义在于证明:即使在限制中,创作者仍可集结同路人,形成鲜明个人风格。
霍猛:从日常生活中打捞光影的共情

导演霍猛以“从日常生活里打捞光影的共情”为题,聚焦个人表达驱动型电影的创作逻辑。他强调,个人生活经验与生命感受是创作的核心驱动力,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容器”来承载这些经历。他以《过昭关》为例,分享了从灵感萌芽到剧本成型的完整过程。影片以“生死”为核心容器,将碎片化的公路片素材串联成体系,通过爷爷与孙子的旅程,展现不同生命阶段对生死态度的注解。在人物塑造上,他遵循“冰山理论”,强调对角色过往的深度理解。在《生息之地》中,他将视野拓宽至乡村变迁,以“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锋”为容器,通过老人、打工者、孩童三类视角,追问中国人的情感根脉。霍猛指出,创作需要持续与内心对话,在日积月累中等待“顿悟”时刻。他的讲座不仅拆解了个人创作的方法论,更传递出“从生活中汲取力量、以真诚连接观众”的创作初心。
作品围读:既是结业的呈现,也是深度创作的开始

结业仪式以编剧班学员的剧本围读为核心载体,四组学员作品从不同题材维度切入,充分展现了青年创作者的多元视角与深刻人文思考。围读结束后,担任本次培训班编剧组分组导师的编剧张琪、何晴,导演吴天戈、朱枫,以及史论组的导师王艳云,对每部作品的呈现一一展开精准点评与深度剖析,同时,史论组的学员们也踊跃地提问和表达各自的观点和见解。这些针对性极强的建议,为青年创作者指明了剧本优化的具体方向。上海影协主席、导演郑大圣在总结剧本围读表演时表示,全体学员的创作成果与表现远超预期,虽然各位导师、同学的点评是基于剧本片段,并没有读到全部故事,但都是直觉的反馈,其中的提醒、阐发和想象会给剧本写作带来新的非常好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