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十五五”规划擘画与编制,彰显“大历史与大格局”
2025-10-20 09:23
字号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十五五”规划,高瞻远瞩地引领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路。
“两个大局”的前瞻之思:洞悉大势,掌握主动
“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只有对时代大趋势深刻洞察和把握,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前瞻布局。从厦门15年规划战略,到福州“3820”战略工程,再到浙江“八八战略”,都是洞察时代大趋势、进行前瞻布局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布局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清晰勾勒民族复兴的战略图景。“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同步谋划,开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战略洞察力,敏锐把握“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明确“十四五”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调“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塑造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他反复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推动在规划中专章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
面对“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为“十五五”规划指明战略方向: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要前瞻性地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规划好“十五五”规划必须洞察时代巨变,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既要应对逆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冲击等外部挑战,也要破解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在课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洞悉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在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人民至上的“无我”之境:夙夜在公,造福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战略规划的生命力,源于对民心所向的深刻回应。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规划之笔,千钧之重。一笔一画总关情,落笔之处皆是亿万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将深厚的人民情怀始终贯彻在国家的发展蓝图之中。从率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人民永远是规划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下,为了编制好“十五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遵循这一战略擘画,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必须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规划好每一个指标、每一项任务、每一个举措,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大事上持续发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命运与共的世界情怀:立己达人,兼济天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的战略规划始终关注人类共同福祉,承载兼济天下的文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规划视野超越一国一域,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怀。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写入国家规划,到在规划中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的发展规划始终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了稳定性和确定性。
擘画“十五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秉持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将中国如何以自身的高水平开放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成就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如何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纳入规划之中。遵循这一战略擘画,编制好“十五五”规划,要更加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安全格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自身规划的确定性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以更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共享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划科学:集思广益,凝聚伟力
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因此,五年规划的编制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3个月内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7场覆盖各领域各基层人士的专题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开展网上征求意见,收到群众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文件起草组增写、改写、精简文字366处。
在亲自谋划“十五五”规划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要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遵循这一战略擘画,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必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有机统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座谈协商、网络问策,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新鲜经验充分吸收进来。
权责明晰的规划实施:一张蓝图,一绘到底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战略规划要取得成效,最终在于有效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实施机制的构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亲自谋划“十四五”规划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防止任务落空,坚决克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是一套,做起来是另一套’的现象”。从“十四五”规划建立起包括规划实施检测评估、政策协同保障、监督考核机制等在内的规划实施机制,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权责明晰的规划实施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为进一步健全指明了方向。
从地方来说,谋划好“十五五”规划,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发挥各地特色和比较优势。同时,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要强化规划权威。国家发展规划法的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将为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五年规划,一棒接着一棒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十五五”规划所展现的战略境界,正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卓越能力的集中写照,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底气所在。承载人民期盼的“十五五”规划,必将以贯通“两个大局”的战略桥、根植人民至上的连心桥、联结人类命运的文明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决策桥、落实权责明晰的实施桥,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两个大局”的前瞻之思:洞悉大势,掌握主动
“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只有对时代大趋势深刻洞察和把握,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前瞻布局。从厦门15年规划战略,到福州“3820”战略工程,再到浙江“八八战略”,都是洞察时代大趋势、进行前瞻布局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布局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清晰勾勒民族复兴的战略图景。“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同步谋划,开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战略洞察力,敏锐把握“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明确“十四五”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调“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塑造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他反复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推动在规划中专章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
面对“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为“十五五”规划指明战略方向: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要前瞻性地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规划好“十五五”规划必须洞察时代巨变,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既要应对逆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冲击等外部挑战,也要破解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在课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洞悉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在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人民至上的“无我”之境:夙夜在公,造福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战略规划的生命力,源于对民心所向的深刻回应。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规划之笔,千钧之重。一笔一画总关情,落笔之处皆是亿万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将深厚的人民情怀始终贯彻在国家的发展蓝图之中。从率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人民永远是规划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下,为了编制好“十五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遵循这一战略擘画,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必须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规划好每一个指标、每一项任务、每一个举措,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大事上持续发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命运与共的世界情怀:立己达人,兼济天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的战略规划始终关注人类共同福祉,承载兼济天下的文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规划视野超越一国一域,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怀。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写入国家规划,到在规划中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的发展规划始终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了稳定性和确定性。
擘画“十五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秉持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将中国如何以自身的高水平开放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成就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如何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纳入规划之中。遵循这一战略擘画,编制好“十五五”规划,要更加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安全格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自身规划的确定性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以更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共享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划科学:集思广益,凝聚伟力
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因此,五年规划的编制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3个月内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7场覆盖各领域各基层人士的专题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开展网上征求意见,收到群众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文件起草组增写、改写、精简文字366处。
在亲自谋划“十五五”规划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要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遵循这一战略擘画,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必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有机统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座谈协商、网络问策,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新鲜经验充分吸收进来。
权责明晰的规划实施:一张蓝图,一绘到底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战略规划要取得成效,最终在于有效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实施机制的构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亲自谋划“十四五”规划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防止任务落空,坚决克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是一套,做起来是另一套’的现象”。从“十四五”规划建立起包括规划实施检测评估、政策协同保障、监督考核机制等在内的规划实施机制,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权责明晰的规划实施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为进一步健全指明了方向。
从地方来说,谋划好“十五五”规划,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发挥各地特色和比较优势。同时,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要强化规划权威。国家发展规划法的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将为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五年规划,一棒接着一棒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十五五”规划所展现的战略境界,正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卓越能力的集中写照,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底气所在。承载人民期盼的“十五五”规划,必将以贯通“两个大局”的战略桥、根植人民至上的连心桥、联结人类命运的文明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决策桥、落实权责明晰的实施桥,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杏梅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