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站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节点上的思考:以中国实践作答粮食安全之问
2025-10-15 09:21
字号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主题定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而中国同步开启的粮食安全宣传周则以“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呼应全球共识。
45年间,从首个主题“粮食第一”的急切呼吁,到2025年“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的协同倡议,中国展现出了强有力的担当。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增产对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减少饥饿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节点回望,饥饿与挑战仍在,如何持续守护人类共同的饭碗,应对粮食安全挑战?对此,委员、专家、企业分别结合自身专业领域与实践给出了深度思考与建言。
“多样美食”注入粮食安全的底气
“今年这200亩大豆,用了大垄密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突破500斤,比去年多收100多斤!”黑龙江省讷河市通江街道城北村种植户李军蹲在田埂上,剥开饱满的豆荚,金黄的豆粒滚落掌心。他身后的2580亩大豆示范基地里,浅埋滴灌带如银色丝带穿梭在1.1米宽的大垄间,这是当地打造良种繁育基地的核心地块,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单产提升30%、节水20%以上的双重突破。
这样的增产图景,在全国大豆主产区不断涌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预计达175公斤,较2020年增长30%,东北三省贡献了全国55%的产量,黑龙江单省占比超43%。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战略资源,其产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表示,当前我国大豆消费缺口仍存,2025年进口量预计达1.1亿吨,占全球贸易量的60%,提升国产大豆自给率迫在眉睫。
在魏明德看来,大豆是喜温、短光照作物,对光温变化较敏感,一直以来,中国的大豆主产地都在北方。实施“北豆南移”可有效缓解我国的大豆供需矛盾。“我们可以从改善大豆供需关系的角度出发,优化生产布局,推进‘北豆南移’,利用华南地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同时,在东北地区加强大豆轮作和间套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通过政策补贴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魏明德如是说。
科技创新被魏明德视为增产的核心动力。他说:“要加大种质资源挖掘力度,加速生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商业化进程,培育高油、高蛋白、抗逆性强的新品种,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这一建议已在实践中落地——2025年我国生物育种技术覆盖率提升至45%,含抗虫、除草剂耐受基因的品种进入商业化审批倒计时,智慧农业系统使亩均成本下降15%。
而另一条技术突破路径来自跨作物创新。“我国进口大豆中绝大部分用作蛋白饲料,若能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就能实现‘一物两用’,减少大豆进口依赖。”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分享了团队的探索,“我们培育的高蛋白玉米品种蛋白含量超10%,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少进口700万-800万吨大豆,这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稳产保供行动筑牢粮食安全底色
“我们刚从储备库调了2吨白菜,价格比上周还低两毛,市民买菜不用慌。”山东省滨州市某社区平价超市负责人张建军一边补货一边说,货架上土豆、萝卜等耐储蔬菜码放整齐,电子屏滚动显示着“政府储备蔬菜直供点”字样。这样的保供场景,是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的缩影。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蔬菜、畜禽等“菜篮子”产品纳入保障重点。在生猪养殖领域,农业农村部通过强化产能综合调控,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出栏节奏,使得商品猪平均体重稳步下降,二次育肥情绪降温,有效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
“重要农产品保供不是简单的‘产得出’,而是要实现‘供得上、价稳定、品安全’的全链条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强调,“这需要统筹好生产、储备、流通、调控等各个环节,构建科学高效的保障体系。”他以粮食保供为例,当前我国已建立“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通过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生产者补贴,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同时深入开展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稳产保供关系到国计民生。端稳饭碗,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广大农村,是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源头,是最重要的生产端。因此,抓好基本农田保护,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等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如是说。
他所在的代村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是典型的平原型村庄、农业大村,经营土地1万多亩。王传喜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始终不忘农业这个根本,坚持‘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做到了土地经营规模化与集约化结合、生产效率装备化与专业化结合、稳产增收传统化与科技化结合。如今,我们村除了种植大面积粮食外,还建设了20万㎡的智能温室,主要种植各类蔬菜。在这些温室里,无土栽培、立体栽培、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平台智能调控、二氧化碳等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其中,农业科技馆10层高的立体管道栽培,经济效益较平面栽培增加了10余倍。”
节约粮食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目前,全球仍有8.2亿人面临饥饿,28%的人口遭遇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而气候变化、地区冲突还在加剧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唐丽霞长期从事国际农业合作研究,她在采访中表示,“粮食安全是全球性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既要守好自己的‘饭碗’,也要在国际协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中国援建的非洲塞内加尔储粮仓项目为例。她说:“这些储粮仓能将当地粮食损耗率从25%降至8%,每年帮助农户减少损失超10万吨,同时我们还派驻农技专家指导当地种植耐旱作物,这种‘硬件﹢技术’的援助模式,既解决了当下的粮食储存问题,又提升了当地的自主生产能力。未来扩大这类合作,将我国的灌区改造、节水技术等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助力发展中国家筑牢粮安根基。”唐丽霞建议。
节约粮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来自新疆佳麦乐客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巴吐尔江给记者分享新疆的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案例。
巴吐尔江告诉记者,他们面对南疆高温情况下粮食品质劣变加快、害虫繁殖加快、霉菌生长旺盛、仓储环境复杂等挑战,以科技赋能为核心,围绕“绿色、智能、高效、安全”目标,构建了“仓房性能提升、智能监测预警、绿色综合治理、高效作业升级、产学研协同”五位一体的储粮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储粮向科技储粮的转型升级,连续5年粮食综合损耗率控制在0.67%以内,绿色储粮率达到100%,成为南疆干旱地区粮食产后节约减损的标杆。
新疆佳麦乐客的实践证明,科技赋能是破解特殊气候储粮难题的核心路径。通过气密保温、智能监测、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公司不仅实现了储粮安全与效率的双提升,更构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走出一条“科技赋能、绿色引领”的特色之路,也为全国粮储企业提供可复制的边疆方案。
全国政协常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认为,在全球仍有不少人处在粮食不安全的背景下,节约粮食既是道德义务,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从国家安全来看,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节粮减损意味着打造“无形粮田”、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从经济发展来看,一方面,节粮减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粮食价格,避免粮价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节约粮食不仅能降低损耗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关键领域,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稳定看,粮食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密切相关,只有粮食充裕、节粮增供,才能支撑社会稳定。
45年间,从首个主题“粮食第一”的急切呼吁,到2025年“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的协同倡议,中国展现出了强有力的担当。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增产对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减少饥饿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节点回望,饥饿与挑战仍在,如何持续守护人类共同的饭碗,应对粮食安全挑战?对此,委员、专家、企业分别结合自身专业领域与实践给出了深度思考与建言。
“多样美食”注入粮食安全的底气
“今年这200亩大豆,用了大垄密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突破500斤,比去年多收100多斤!”黑龙江省讷河市通江街道城北村种植户李军蹲在田埂上,剥开饱满的豆荚,金黄的豆粒滚落掌心。他身后的2580亩大豆示范基地里,浅埋滴灌带如银色丝带穿梭在1.1米宽的大垄间,这是当地打造良种繁育基地的核心地块,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单产提升30%、节水20%以上的双重突破。
这样的增产图景,在全国大豆主产区不断涌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预计达175公斤,较2020年增长30%,东北三省贡献了全国55%的产量,黑龙江单省占比超43%。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战略资源,其产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表示,当前我国大豆消费缺口仍存,2025年进口量预计达1.1亿吨,占全球贸易量的60%,提升国产大豆自给率迫在眉睫。
在魏明德看来,大豆是喜温、短光照作物,对光温变化较敏感,一直以来,中国的大豆主产地都在北方。实施“北豆南移”可有效缓解我国的大豆供需矛盾。“我们可以从改善大豆供需关系的角度出发,优化生产布局,推进‘北豆南移’,利用华南地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同时,在东北地区加强大豆轮作和间套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通过政策补贴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魏明德如是说。
科技创新被魏明德视为增产的核心动力。他说:“要加大种质资源挖掘力度,加速生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商业化进程,培育高油、高蛋白、抗逆性强的新品种,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这一建议已在实践中落地——2025年我国生物育种技术覆盖率提升至45%,含抗虫、除草剂耐受基因的品种进入商业化审批倒计时,智慧农业系统使亩均成本下降15%。
而另一条技术突破路径来自跨作物创新。“我国进口大豆中绝大部分用作蛋白饲料,若能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就能实现‘一物两用’,减少大豆进口依赖。”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分享了团队的探索,“我们培育的高蛋白玉米品种蛋白含量超10%,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少进口700万-800万吨大豆,这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稳产保供行动筑牢粮食安全底色
“我们刚从储备库调了2吨白菜,价格比上周还低两毛,市民买菜不用慌。”山东省滨州市某社区平价超市负责人张建军一边补货一边说,货架上土豆、萝卜等耐储蔬菜码放整齐,电子屏滚动显示着“政府储备蔬菜直供点”字样。这样的保供场景,是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的缩影。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蔬菜、畜禽等“菜篮子”产品纳入保障重点。在生猪养殖领域,农业农村部通过强化产能综合调控,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出栏节奏,使得商品猪平均体重稳步下降,二次育肥情绪降温,有效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
“重要农产品保供不是简单的‘产得出’,而是要实现‘供得上、价稳定、品安全’的全链条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强调,“这需要统筹好生产、储备、流通、调控等各个环节,构建科学高效的保障体系。”他以粮食保供为例,当前我国已建立“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通过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生产者补贴,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同时深入开展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稳产保供关系到国计民生。端稳饭碗,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广大农村,是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源头,是最重要的生产端。因此,抓好基本农田保护,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等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如是说。
他所在的代村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是典型的平原型村庄、农业大村,经营土地1万多亩。王传喜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始终不忘农业这个根本,坚持‘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做到了土地经营规模化与集约化结合、生产效率装备化与专业化结合、稳产增收传统化与科技化结合。如今,我们村除了种植大面积粮食外,还建设了20万㎡的智能温室,主要种植各类蔬菜。在这些温室里,无土栽培、立体栽培、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平台智能调控、二氧化碳等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其中,农业科技馆10层高的立体管道栽培,经济效益较平面栽培增加了10余倍。”
节约粮食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目前,全球仍有8.2亿人面临饥饿,28%的人口遭遇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而气候变化、地区冲突还在加剧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唐丽霞长期从事国际农业合作研究,她在采访中表示,“粮食安全是全球性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既要守好自己的‘饭碗’,也要在国际协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中国援建的非洲塞内加尔储粮仓项目为例。她说:“这些储粮仓能将当地粮食损耗率从25%降至8%,每年帮助农户减少损失超10万吨,同时我们还派驻农技专家指导当地种植耐旱作物,这种‘硬件﹢技术’的援助模式,既解决了当下的粮食储存问题,又提升了当地的自主生产能力。未来扩大这类合作,将我国的灌区改造、节水技术等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助力发展中国家筑牢粮安根基。”唐丽霞建议。
节约粮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来自新疆佳麦乐客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巴吐尔江给记者分享新疆的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案例。
巴吐尔江告诉记者,他们面对南疆高温情况下粮食品质劣变加快、害虫繁殖加快、霉菌生长旺盛、仓储环境复杂等挑战,以科技赋能为核心,围绕“绿色、智能、高效、安全”目标,构建了“仓房性能提升、智能监测预警、绿色综合治理、高效作业升级、产学研协同”五位一体的储粮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储粮向科技储粮的转型升级,连续5年粮食综合损耗率控制在0.67%以内,绿色储粮率达到100%,成为南疆干旱地区粮食产后节约减损的标杆。
新疆佳麦乐客的实践证明,科技赋能是破解特殊气候储粮难题的核心路径。通过气密保温、智能监测、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公司不仅实现了储粮安全与效率的双提升,更构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走出一条“科技赋能、绿色引领”的特色之路,也为全国粮储企业提供可复制的边疆方案。
全国政协常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认为,在全球仍有不少人处在粮食不安全的背景下,节约粮食既是道德义务,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从国家安全来看,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节粮减损意味着打造“无形粮田”、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从经济发展来看,一方面,节粮减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粮食价格,避免粮价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节约粮食不仅能降低损耗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关键领域,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稳定看,粮食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密切相关,只有粮食充裕、节粮增供,才能支撑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丁元圆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