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面向未来,领航创新:浦东新区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思考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15 14:37
字号

引言:时代使命与浦东担当
《周易》有云:“变则通,通则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任。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浦东需以未来产业为突破口,抢占发展制高点,走出一条以人工智能为牵引、三大先导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新路。
一、潮涌全球: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新态势
未来产业是塑造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决定性力量。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强化半导体自主可控,欧盟通过《欧洲芯片法案》布局下一代算力基础设施,日本聚焦量子计算与生物制造,各国纷纷以国家战略姿态抢占未来赛道。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4年报告,全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专利数量年均增速超15%,未来产业已成为科技竞争的“主战场”。
反观国内,北京、深圳、合肥等地已率先布局量子信息、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上海若要在“十五五”期间保持领先,必须跳出同质化竞争陷阱,以浦东为支点,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二、上海“十五五”:科创中心的战略升维
上海“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引领“五个中心”能级提升。最近,上海财大校长刘元春教授指出,上海需“聚焦关系大国竞争的未来产业”,推动科技与产业场景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上海GDP达5.39万亿元,人均GDP21.71万元,但面对江苏13.7万亿元、浙江超9万亿元的经济体量,上海必须扬长避短,以“质”取胜。
浦东作为上海科创核心承载区,需在“十五五”期间实现三大转变:
从技术追赶向原始创新策源转变,强化张江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引领功能;
从产业配套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从“并跑”到“领跑”;
从政策供给向制度创新深化,探索“立法试验田”与“政策压力测试”机制。
三、浦东基础:未来产业策源的优势积淀
浦东经过多年深耕,已形成三大先导产业的集群优势:
集成电路:张江汇聚中芯国际、华虹等龙头企业,全国芯片设计十强中浦东占半,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2947亿元,约占全国1/5。
生物医药:外高桥、张江药谷形成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产业规模近4100亿元,年增长近300亿,创新药上市数量全国第一;
人工智能: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2025年9月16日正式启幕,全区算力规模占全市近半,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占全市40%。
此外,浦东拥有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以及复旦、交大等高校资源,为未来产业提供了“硬件+软件”双支撑。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浦东需将现有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的“策源力”,避免陷入“内卷式竞争”。
四、势在必行:发展未来产业的五大动力
1.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未来产业正是其具象化表现。浦东若能在光子芯片、基因编辑、具身智能、未来城市等领域突破,将直接赋能全国产业升级。
2. 三大先导产业的融合枢纽
未来产业不是孤立赛道,而是集成电路(硬件底座)、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应用)、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交叉融合。例如“AI+新药研发”已缩短研发周期60%以上,浦东可借此构建产业协同生态。
3. 避免内卷,实现差异化崛起
当前国内部分地区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内卷”,浦东应瞄准全球前沿,通过未来产业开辟新蓝海。如硅光芯片、类脑计算等方向,国内布局较少,浦东可率先卡位。
4. 国际竞争中的“扬长避短”策略
我国在应用场景、数据资源、产业配套上具有优势,但在底层技术上仍受制于人。未来产业需以场景开放换技术突破,例如通过张江人工智能岛打造“城市级实验室”,吸引全球创新资源。
5. 复合型人才的集聚平台
数智化时代需要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未来产业将催生“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三元人才结构,浦东可通过产教融合基地、国际人才驿站等机制,打造人才高地。
五、路径探索:浦东未来产业发展的六大对策
1. 确立“政府倡导、社会主导、市场推进”的机制
建议设立千亿级“浦东未来产业母基金”,联合深创投等市场机构,形成“耐心资本+风险投资”组合。政府需完善容错机制,允许引导基金在战略领域承担适度亏损。
2. 构建“全球实验室网络”与成果转化机制
借鉴合肥“芯谷”模式,在欧美、粤港澳等地设立离岸实验室,以项目制吸引顶尖团队。同时推动GOI(全球创新网络)与本地中试平台对接,破解“死亡之谷”难题。
3. 成立未来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
由新区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张江、临港等片区资源,制定《浦东未来产业2030行动纲要》,明确光子科技、合成生物、量子信息、未来城市等优先方向。
4. 组建未来产业促进中心,整合社会力量
依托现有行业协会基础,成立跨领域、多主体的“未来产业联盟”,发挥其在标准制定、政策建言、国际合作中的枢纽作用。
5.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
推动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张江校区设立“未来产业学院”,开设“AI+生物”“量子计算+金融”等交叉学科,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6. 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长三角合作:与杭州“AI谷”、合肥“量子中心”错位发展,共建长三角未来产业创新走廊;
粤港澳联动:借鉴深圳“链长制”经验,在政策互通、资本联动、人才共享方面深化合作。与香港和澳门联合开展未来产业的科研合作。
结语:以未来之志,成今日之功
《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浦东新区站在“十五五”新起点上,唯有以未来产业为刃,以改革创新为魂,方能突破重围、独领风骚。当张江的硅光芯片点亮智能世界的星辰,当外高桥的基因药物挽救万千生命,当人工智能的算法重塑城市治理的范式——浦东将不仅成为上海的浦东,更将成为世界的浦东。未来已来,唯创新者进,唯实干者成!
2025年9月24日
《周易》有云:“变则通,通则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任。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浦东需以未来产业为突破口,抢占发展制高点,走出一条以人工智能为牵引、三大先导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新路。
一、潮涌全球: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新态势
未来产业是塑造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决定性力量。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强化半导体自主可控,欧盟通过《欧洲芯片法案》布局下一代算力基础设施,日本聚焦量子计算与生物制造,各国纷纷以国家战略姿态抢占未来赛道。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4年报告,全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专利数量年均增速超15%,未来产业已成为科技竞争的“主战场”。
反观国内,北京、深圳、合肥等地已率先布局量子信息、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上海若要在“十五五”期间保持领先,必须跳出同质化竞争陷阱,以浦东为支点,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二、上海“十五五”:科创中心的战略升维
上海“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引领“五个中心”能级提升。最近,上海财大校长刘元春教授指出,上海需“聚焦关系大国竞争的未来产业”,推动科技与产业场景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上海GDP达5.39万亿元,人均GDP21.71万元,但面对江苏13.7万亿元、浙江超9万亿元的经济体量,上海必须扬长避短,以“质”取胜。
浦东作为上海科创核心承载区,需在“十五五”期间实现三大转变:
从技术追赶向原始创新策源转变,强化张江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引领功能;
从产业配套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从“并跑”到“领跑”;
从政策供给向制度创新深化,探索“立法试验田”与“政策压力测试”机制。
三、浦东基础:未来产业策源的优势积淀
浦东经过多年深耕,已形成三大先导产业的集群优势:
集成电路:张江汇聚中芯国际、华虹等龙头企业,全国芯片设计十强中浦东占半,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2947亿元,约占全国1/5。
生物医药:外高桥、张江药谷形成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产业规模近4100亿元,年增长近300亿,创新药上市数量全国第一;
人工智能: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2025年9月16日正式启幕,全区算力规模占全市近半,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占全市40%。
此外,浦东拥有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以及复旦、交大等高校资源,为未来产业提供了“硬件+软件”双支撑。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浦东需将现有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的“策源力”,避免陷入“内卷式竞争”。
四、势在必行:发展未来产业的五大动力
1.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未来产业正是其具象化表现。浦东若能在光子芯片、基因编辑、具身智能、未来城市等领域突破,将直接赋能全国产业升级。
2. 三大先导产业的融合枢纽
未来产业不是孤立赛道,而是集成电路(硬件底座)、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应用)、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交叉融合。例如“AI+新药研发”已缩短研发周期60%以上,浦东可借此构建产业协同生态。
3. 避免内卷,实现差异化崛起
当前国内部分地区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内卷”,浦东应瞄准全球前沿,通过未来产业开辟新蓝海。如硅光芯片、类脑计算等方向,国内布局较少,浦东可率先卡位。
4. 国际竞争中的“扬长避短”策略
我国在应用场景、数据资源、产业配套上具有优势,但在底层技术上仍受制于人。未来产业需以场景开放换技术突破,例如通过张江人工智能岛打造“城市级实验室”,吸引全球创新资源。
5. 复合型人才的集聚平台
数智化时代需要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未来产业将催生“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三元人才结构,浦东可通过产教融合基地、国际人才驿站等机制,打造人才高地。
五、路径探索:浦东未来产业发展的六大对策
1. 确立“政府倡导、社会主导、市场推进”的机制
建议设立千亿级“浦东未来产业母基金”,联合深创投等市场机构,形成“耐心资本+风险投资”组合。政府需完善容错机制,允许引导基金在战略领域承担适度亏损。
2. 构建“全球实验室网络”与成果转化机制
借鉴合肥“芯谷”模式,在欧美、粤港澳等地设立离岸实验室,以项目制吸引顶尖团队。同时推动GOI(全球创新网络)与本地中试平台对接,破解“死亡之谷”难题。
3. 成立未来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
由新区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张江、临港等片区资源,制定《浦东未来产业2030行动纲要》,明确光子科技、合成生物、量子信息、未来城市等优先方向。
4. 组建未来产业促进中心,整合社会力量
依托现有行业协会基础,成立跨领域、多主体的“未来产业联盟”,发挥其在标准制定、政策建言、国际合作中的枢纽作用。
5.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
推动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张江校区设立“未来产业学院”,开设“AI+生物”“量子计算+金融”等交叉学科,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6. 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长三角合作:与杭州“AI谷”、合肥“量子中心”错位发展,共建长三角未来产业创新走廊;
粤港澳联动:借鉴深圳“链长制”经验,在政策互通、资本联动、人才共享方面深化合作。与香港和澳门联合开展未来产业的科研合作。
结语:以未来之志,成今日之功
《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浦东新区站在“十五五”新起点上,唯有以未来产业为刃,以改革创新为魂,方能突破重围、独领风骚。当张江的硅光芯片点亮智能世界的星辰,当外高桥的基因药物挽救万千生命,当人工智能的算法重塑城市治理的范式——浦东将不仅成为上海的浦东,更将成为世界的浦东。未来已来,唯创新者进,唯实干者成!
2025年9月24日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