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杨浦区政协举行十五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暨常委专题协商会
杨浦区政协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0-14 13:39 字号
10月10日上午,区政协举行十五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暨“探索治理新路径,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常委专题协商会。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到会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并讲话。区政协主席邰荀主持会议。区政协副主席顾登妹、明依、李长毅,秘书长徐进参加会议。
  会上,周海鹰介绍了今年以来杨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对广大政协委员为杨浦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的回信中提出的重要实践命题,杨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决落实中央、市委的有关部署要求和吉宁书记调研杨浦讲话精神,奋力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杨浦正锚定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将“人民建”和“为人民”更好地统筹起来,以更实举措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在促进高质量就业、擦亮“幸福养老”品牌、用心办好学生教育、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让“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美好愿景在杨浦落地生根。
  邰荀表示,区政协要继续关注杨浦基层治理的深化和治理效能的激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杨浦人民城市新实践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要加强学习,把稳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把学习贯彻与服务上海、杨浦建设发展的大局融合起来,与科学谋划政协履职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的使命担当。要广集众智,深入协商,用好政协人才智力资源,组织广大委员和各界人士加强前瞻性、系统性思考,提出更多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助推杨浦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要凝聚人心,增进合力,对标人民政协“四个凝聚”的要求,依托界别协商活动室和街道委员工作站等载体,更广泛、更经常地走进界别群众,做好协调关系、对接需求等工作,为推动杨浦在人民城市新实践中拓展新路径、干出新业绩画好同心圆、扩大共识度。
  会上,区规划资源局有关负责人通报了我区激活社区治理效能的有关工作情况。委员们围绕进一步拓展治理新路径、激活发展新动能积极建言献策。
  张  莉:在做好为老助餐工作的同时,关注年轻人的早餐问题,在园区、商务楼宇集中区域科学做好配套设置。加强区校联运,推进校区融合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当中,满足在校大学生餐饮、社交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扩大建设者之家、人才公寓的覆盖范围,为护工、家政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服务人员提供基本保障。在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融合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增设商务交流、日常学习等服务项目,加强相关宣传推介。结合数智化城区建设,为居民提供新型智能设备的维修服务,推动便民服务内容与时俱进,真正满足群众实际需求。
  赵立行:对“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几点建议。强化“宣传效应”,推动公众实现从“了解”到“理解”,再到“积极参与”的全程转变。提升社区的“造血功能”,在政府提供必要支持的同时,确保设施与运营形成自我良性循环,做到政府支持但不包揽,引入市场机制但避免过度商业化。构建“网络布局”,使不同生活圈既能与社区资源有机匹配,又能实现互补联动,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形成辐射范围更广的社区网络体系。积极推动“社区自治”,通过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的认同感与参与度,促进权责利统一,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赵  芹:将“一网统管”的治理思维下沉到社区,加强设施建设和数字赋能,让15分钟的“距离优势”转化为“便利优势”,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增加居民的认同和参与。根据各街道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青春生活圈”“滨江生活圈”等特色鲜明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品牌亮点,并以此为“微切口”持续创新治理新路径,避免同质化建设。
  何天玲: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形成项目征集、方案商议、实施监督、效果评估等各环节闭环,更精准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针对社区建设中各类设施日常维护,强化统筹协调,明确运维主体、标准和资金来源,采用“商业+公益”的混合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参与设施建设与运营,实现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绘制动态“社区生活圈数字地图”,全景展示各类服务设施的分布、状态、服务能力,精准识别不同社区的潜在需求缺口与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规划布局,打造“精准感知、高效服务”的社区治理新范式。
  钱  彬: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进一步做实、做细适老化改造。公共配套方面加强适老化设施供给,推进地面防滑处理,完善应急呼叫装置,推广应用易于操作的电子化、信息化设备。居民小区内可探索增设嵌入式养老助老服务机构,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加装电梯等改造项目中,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为居民筛选并提供更可靠、更规范的供应商,切实提升居民的安心感和满意度。
  魏轶侃:基于杨浦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城市更新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要更加关注老年群体现实需求,做到及时回应、精准对接。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以对现有空间和资源的整合提升为重点,探索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的多元参与模式。选取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加强资源整合,试点建设友好型养老社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模板。
  瞿坚敏:根据青少年情绪管理服务的实践经验,医院外的舒适空间环境与柔性服务模式,更易消除亲子家庭的心理顾虑。建议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过程中,依托现有心理疗愈品牌资源与服务基础,在社区公共空间嵌入式布局心理服务场景,既保留情绪疏导类轻体验项目,又配备专业医师团队提供深度咨询服务,借助专业服务与正向引导,进一步扩大社区心理服务的覆盖面与受益群体,为更多家庭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蒙春荞:科学规划引领城市更新,在保护历史文脉、推动绿色低碳建设的同时,强化公众参与,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市民。夯实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健全党组织引领下的居委、物业等多方协调的新模式,鼓励志愿服务、社会力量及新就业群体共同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优化民生服务供给,依托“三区联动”整合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满足市民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
  严 宁: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过程中,充分发挥区域众多高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校区与社区的合作共治,构建智慧型社区生活圈,推广“校园+社区”的商业模式,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打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社区模式。挖掘和传承杨浦“百年工业”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与现代商业、现代社区的互动融合,依托历史建筑和场所,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满足现代社区文化需求。
  季若愚(书面):在现有城市运行平台基础上,聚焦应急管理、交通疏导等高频急难问题,开发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推动数据共享融合,同时保留并优化传统服务方式,开展智能技术普及活动。探索“有机治理”新路径,推进区域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加强滨江、滨河等公共空间贯通后的精细化管理和功能提升,更加注重美丽街区、口袋公园等精细化、渐进式的更新。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探索“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优化课后服务内容,优化人才公寓、创业扶持政策,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有关人事事项和常委会建议案。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