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九亩地,老城厢的缩影
                
                
                    
                        2025-10-31 09:27
                    字号  
                    
                
                 
                    
                
上海老地标“露香园”以全新面貌亮相,里弄式商业街区可漫步、可休闲。海沙尔 摄

万竹小学

《图画日报》上的青莲庵 图片均来源于:公众号“黄浦记事”
1911年11月1日上午,上海革命党人在上海的九亩地举行誓师大会。3日,起义发动。这天下午,陈其美、李平书等人在这里宣布上海独立,攻打江南制造局,经过两天激战,起义胜利,上海宣布光复。1926年3月12日,上海各界在新舞台召开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而新舞台,也位于九亩地。
九亩地,这个在老上海响当当的地名,见证了上海近两百年里的荣辱沧桑。
一
九亩地之名源自上海明朝三大名园之一露香园。
明嘉靖年间,顾氏家族在城北接连兴建私家花园万竹山房和新园。据说,在开挖新园池塘时挖出一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题写“露香池”三字的石碑,于是顾氏就将新园命名为露香园。
明代文人朱察卿《露香园记》一文记载:“入门,巷深百武,夹树柳、榆、苜蓿,绿阴葰楙,行雨中可无盖。折而东,曰:阜春山馆,缭以皓壁,为别院。又稍东,石累累出矣。碧漪堂中起,极爽垲敞洁,中贮鼎鬲琴尊,古今图书若干卷。堂下大石棋置,或蹲踞,或陵耸,或立,或卧,杂艺芳树,奇卉、美箭、香气苾茀,日留枢户间。”
这个名园的景色还有积翠岗、独菀轩、露香阁、潮音庵、分鸥亭,更有水广十亩的露香池。著名的文人绣“顾绣”亦出自露香园顾家。顾绣创造性地将宋绣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为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这种专绣书画作品的刺绣称为“画绣”,极负盛名,被誉为“衣被天下松江府,绣传海内露香园”。顾家女眷、顾寿潜之妻韩希孟的作品日后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到了明朝后期,顾氏家道中落,露香园台榭倾倒,园林亦废。此后,园内青莲座改为青莲庵。清嘉庆年间,在青莲庵东南侧辟演武场,时称“小校场”。此处曾先后设积谷仓、硝磺局、改过局、火药局等。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4月18日,火药仓库突然爆炸,一声巨响,万竹山房前镶嵌在照壁间的两块一人高的石碑,一块被震落在护城河外数十丈处,另一块则震飞至墙外的桂香庵旁。露香园被夷为了平地。
历经变迁,人们将老城厢西北角的南起上海市实验小学、西至青莲街、东到旧仓街、北达高墩街的地盘称之为“九亩地”,此俗称源自清嘉庆年间的小校场,因它占地九亩。
再后来,“九亩地”所指又辐射到上述地块的外围。
二
清宣统年间,原来在四马路(今福州路)上的上海规模最大的戏园丹桂茶园迁至九亩地,演出京、昆、梆子及本地滩簧。此后,附近又陆续建起了许多小茶园,尤其是1913年中国第一家仿造西式的现代剧场建筑新舞台的出现,让这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成为当时华界的娱乐中心。
沿长江、黄浦江跑码头的艺人,在十六铺码头一下船就直奔而去的演出地点往往就是九亩地的茶园。越剧、淮剧、锡剧、黄梅戏、滑稽戏、评弹及北方曲艺等都曾在这里一展风采并找到知音。
九亩地新舞台除了深厚悠久的演艺传统外,还带有革命基因。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第二天上午,上海各界代表5000余人在新舞台召开市民大会,选举产生了上海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政府——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
1927年,新舞台受时局动荡而关闭,旧址被房地产公司收买,后改建为住宅,这便是后来的“开明里”。
九亩地历史上另一个文化高地就是大名鼎鼎的万竹小学,即今天的上海市实验小学。1911年,上海市政厅委派李廷翰(又名李墨飞)创办,因坐落在露香园万竹山房遗址上(今露香园路242号),故名“万竹小学”,这是上海创办的最早、校友中名人辈出的公立小学。
校长李廷翰为前清秀才,毕业于龙门书院。初创时实行男女分部,男子部分初等小学、商业小学二科,女子部分初等小学、幼稚舍二科。女子部主任为李廷翰的妹妹李廷慧。李廷翰主张贫民教育,初办时招收的学生多为附近贫民,他便组织教师家庭访问,进行“劝学”。李廷翰的办学理念很务实,对男生提出“勤勉、亲爱、刚直”的校训,对女生则提出“纯朴、信爱、奋勉”的校训,对学生重在训练,不主张单纯以“规则条文式的管理”来约束学生,而是“寓管理于训练之中”。
1937年上海沦陷后,学校被迫迁至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106号上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该校拒绝向汪伪政府登记,而改称“阜春小学”,该名源自原露香园内的阜春山馆。
1945年抗战胜利,大部分师生回到南市原址复校,部分留在亚尔培路的阜春小学,在上海解放后其改名为陕西南路小学。上海解放后,万竹小学改称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又改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
三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南市、闸北及近郊的难民潮水般涌入租界,无处栖身。此时,一位法国独臂神父饶家驹出现了。在他的倡导下,各方斡旋,建立南市难民区,又称饶家驹安全区。九亩地正处于这个难民区的北部,与法租界接壤,不驻军队,这一带故而幸免了日军的炮火。
同年11月12日,中国最后一批守军撤离南市,上海沦陷。在日伪统治下,九亩地一带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当时,在老城厢的西北角先后出现了6家大赌窟,其中有3家在九亩地,它们是绿宝、永安、同庆。其中的绿宝赌场,由王永康于1938年开设于九亩地的露香园路和今人民路口。输红了眼睛的赌徒脱下衣服、皮鞋,摘下眼镜、手表、戒指送去典当,拿了当款又扑进赌场。资料显示,在方圆不到半公里的地方,竟云集了50多家当铺。那些输得扒光衣服只穿内裤的人,被人形容为“白斩鸡”。因无脸回家见家人,不少输尽的赌徒深夜就会吊死在弄口铁门或树上。
1934年,露香园路西侧建造起石库门里弄建筑,共有一厢一堂的石库门里弄房子60余幢。五条弄堂名为仁安、义安、吉安、信安与智安,各弄的西侧有一条大弄堂相通,故这里被叫为“总弄”。这里的房子大部分以每幢160元的价格租给广东潮州帮、浙江台州帮的鸦片商。在日伪统治下,这里的鸦片经营又转向海洛因,挂着戒烟所的招牌,公开供人吸毒。
此时的九亩地已成为藏污纳垢之地,赌台烟馆林立,流氓地痞横行,赌棍烟鬼出没,可谓“昼眠夜起,杲杲白日,阒其无人,月白灯红,乃开鬼市”。哪里还有昔日顾氏家族在此建园时的清雅馥郁,早已沦为一片乌烟瘴气。好在,这不堪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彻底翻页。
笔者世居九亩地,待懂事后,已是风清气朗的20世纪50年代了。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读书,都要穿过总弄,这里已成了安静的居住区了。赌馆娼寮早已消失,绿宝成了东新医院,同庆成了和平食品厂,永安成了红旗托儿所。
为了撰写本文,笔者又一次去了九亩地,所有的老房子都拆了,只留下了开明里。我徜徉在秋风里,它像个老人立在夕阳中,向过往行人叙述着九亩地的沧桑风云。
                        责任编辑:施丹璐
                     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