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界别履职案例|破壁垒,聚合力,促共生,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助力国企民企共绘高质量发展图景
政协联线通讯员 杨一星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1 14:57 字号
上海历来是国资国企重镇,多年来国企撑起上海经济“半壁江山”。上海也是近代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源地,民营经济在浦江两岸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上海日益倚重的战略力量。如何联动协调两种优势力量共推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命题。市工商联界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次调研带来深思”把脉问诊、“一次会晤激发共鸣”凝聚共识、“一场活动凝聚共识”搭建平台、“一份文件引领共进”立柱架梁的“四个一”实践案例,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打破固有壁垒,弥合合作鸿沟,推动国企民企共生共融,取得良好效果。
一次调研带来深思
在长三角大宗商品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上海民营大宗贸易企业正面临“单打独斗”的困境。2024年10月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霄汉带领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召集人以及部分委员走访调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归藏投资,其旗下五锐金属在有色金属贸易、新能源等领域已实现千亿规模,业务遍及亚非拉市场。但企业反映,上海大宗商品领域缺乏品牌化龙头企业和特色化交易生态,有必要强化资源配置,用好传统优势。
面对危机和挑战,民企迫切希望与国企形成“民企主导+国企赋能”的合作模式。调研显示,民企在交易频次、市场敏感度和模式创新上具有显著优势,但亟需国企的资金实力和信用背书,以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产业链延伸需求。归藏负责人熊万龙表示:“我们每天要处理上百笔交易,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但单个项目动辄需要上亿资金,仅靠民企难以持续。”
然而,理想中的“民企运营、国企出资”模式在实践中却因体制机制差异阻力重重,归藏投资尝试找过很多市属相关国企寻求合作,国企都很感兴趣,但却囿于机制问题合作未果。参与调研的界别委员们深感惋惜,却又无力相助。大家深知若不能尽快打通合作堵点,加强上海大宗商品定价权和供应链话语权,可能迟滞上海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一次会晤激发共鸣
腊月寒风凛冽,却挡不住委员和企业家们内心的暖意。在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们的强烈呼吁下,2024年12月12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霄汉带领部分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及归藏投资、西井科技等13位民营企业家代表怀揣着期待与激情,赶赴市国资委进行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座谈会。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率班子成员集体亮相,阵容堪称“顶配”:党委委员、副主任马晓宾,办公室、企业改革处、金融企业发展处、规划发展处、产权管理处等相关处室负责人悉数到场。如此高规格的接待阵容,让在场的界别委员和企业家们深切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座谈围绕“深化国企民企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双方就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创新协同、传统产业赋能、存量资源盘活、金融支持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为探索“国企实力+民企活力”的合作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贺青表示将组建工作专班推进合作落地。王霄汉强调,此次座谈会标志着上海国企民企合作进入新阶段,市工商联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将组织专项活动,推动形成“国民共进”的发展新格局。与会界别委员和企业家纷纷表示,这次会议是新征程上深化国民合作的重要起点,为下一步合作对接指明了方向。
一场活动凝聚共识
2025年2月25日的上海虹桥品汇格外热闹,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会”正在这里举行——不过主角不是单身青年,而是国企和民企。上海市政协工商联界别与经济界别委员们齐聚一堂,以“共生共融·共进共荣”为主题,为国企民企“牵线搭桥”,共同谋划“国民CP”的发展新蓝图。“共生共融·共进共荣”活动现场

“共生共融·共进共荣”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为上海深化“国民共进”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参考。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寿子琪出席并讲话,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负责同志以及东方国际集团、星月投资等国企民企负责人及40余名委员、特邀代表参加。
与会委员们围绕如何推动国企民企高质量协同发展展开了深入讨论,形成了三点共识:一要完善政策支持。建议出台促进国企民企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明确合作的原则、路径、方式及责任,推动合作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切实从根子上解决部分国企出于风险考虑不敢、不想、不能与民企合作的问题。二要拓展合作空间。加强创新协同,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设立联合创新项目、共同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等方式,双方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化‌产业协作‌,通过产业联盟、产业共建、业务合作等方式,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协同。加强园区共建,鼓励国有园区积极探索股权合作等模式,引入优质民营企业,发挥双方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及优质资产的再配置,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要合力抱团出海。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企民企要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等方式,共同应对海外政策配套缺失、法律风险加剧、资源协调困难等难题,共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共促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本次活动形成的建议为上海推动“国民共进”提供重要参考。与会国企民企负责同志纷纷表示,将加快探索合作新模式,共同探索国民共进的上海模式。
一份文件引领共进
2025年的这个春天,在民营经济发展史上注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上海一边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一边及时出台《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些都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为上海民营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在此背景下,经过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和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的深入调研和多次研讨,《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政策“大礼包”以五大领域21条实招为笔墨,必将在科技创新蓝图上勾勒“联合攻关”的生动场景,在产业转型画卷中描绘“相互赋能”的精彩篇章。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座谈会现场

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座谈会现场

2025年6月13日,市国资委与市工商联联合召开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座谈会,标志着《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落地。会议签署了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促成6组国企与民企签约合作,涵盖卫星互联网、高端医疗装备、智能汽车芯片、商业零售、金融等领域。例如,垣信卫星与美蓝湖基金的合作将加速中国版“星链”千帆星座建设;艾普强公司与联影随行的联手推动国产质子治疗技术产业化;联创电子与芯钛科技共同开发国产车规芯片,打破国外垄断。此外,和径医药、上海电气、上国投、瑞尔实业、归藏投资等国企和民企代表还通过项目推介展示了合作意愿和潜力空间,为“国民共进”提供了鲜活案例。
当集成电路的“硬科技”遇上生物医药的“软实力”,当老字号的“文化基因”碰撞城市更新的“时代脉搏”,一场国企与民企的“交响乐”正在申城开始奏响。我们相信《指导文件》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一定会让人才如活水流动、技术如春风化雨、资本如阳光普照,在“国民共进”的沃土上培育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不仅将提升上海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将为全国探索“国民共进”新模式提供重要经验。随着协同发展生态的不断完善,上海有望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联合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结束语
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全力推动的这场“国民共进”的实践必将超越经济范畴,它既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的战略支点,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超大型城市的生动注脚。当更多“国民CP”闪耀国际国内市场,上海必将以国民合作、共进共荣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讲述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故事。
图片由市政协工商联界别提供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