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与赵一曼并肩作战的上海工人
王一凡/解放日报  
2025-08-01 09:20 字号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寻迹上海”报道组多路并进,从不同视角探寻上海抗战印迹。第三路报道,我们将镜头拉升,俯瞰上海各界群众的抗战全景,探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后的精神力量。
在上海老城厢的三牌楼路,临近喧嚣的城隍庙,曾是一片工人聚居之地,也是地下斗争的隐秘节点。吴福海的故事,便从这里萌芽,最终融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
这位出身木器油漆工家庭的共产党人,将他毕生的坚韧,倾注在抵御外侮的民族战场上。
青年吴福海在中华书局印刷车间经历了思想启蒙,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并在五卅风暴中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在更为残酷的抗日战场上担当重任埋下伏笔。
他曾与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等人并肩作战,生前极少提及。直到近年,通过哈尔滨党史办的研究与家人的确认,才将“吴健”与吴福海的名字重合,填补了历史的一处空白。
点燃救亡烽火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裂东北,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吴福海迅速响应党的号召,全力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的骨干力量。
那时他已积累多年组织工人的经验,擅长在工厂、码头、车站等地建立秘密联络网,也熟悉如何调动技术工人力量,配合抗日宣传和资源动员。
他在南京、上海间往返,组织过以车站搬运工、纺织工人为主体的抗日救亡会,借助工人网络分发《抗日救国宣言》,并多次参与秘密会议,讨论物资募集、交通转运与义勇军训练。
1932年,吴福海被派赴东北,参与建立红军第36军,并担任道里区区委书记。
哈尔滨党史馆保留的资料显示,他曾以“吴健”为名,在中东铁路沿线开展铁路工人组织工作,与赵一曼、赵尚志、张甲洲等并肩行动。三人曾共同策划“三十六棚工人罢工事件”,其核心策略是以铁路运输瘫痪牵制日伪势力,对敌方造成实际打击。
而这段与赵一曼在小旅馆共事、在寒夜里部署罢工的经历,被吴福海埋藏了大半生,从未主动讲述。2024年之前,在哈尔滨党史档案中,“吴健”这一名字长期未能确认真实身份。
直到去年这个故事才慢慢清晰起来,“哈尔滨党史办的老师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中共地下干部,与赵一曼一起组织工人罢工,住在马街一个波兰女人开设的瓦尔沙瓦小旅馆,就来问我认不认识。”吴元浩回忆说,“我马上问大孃孃(姑妈),她今年都95岁了,她说确实听我祖父说过用过这个名字。”
哈尔滨党史办提供的是《东三省商报》文艺副刊《原野》的编辑、中共地下党员方未艾曾记录下的一段史料。他写道,赵一曼来看望他时,常到对面房间与金伯阳、吴健谈事情。“吴健有30多岁,是上海工人,在上海参加过三次工人起义。他额上有一块伤疤,据说是在一次浴血斗争中留下的纪念。他常给我讲他的革命经验,还教我唱革命歌曲。”“金伯阳(东北工人运动著名领导人)和吴健常换上工人服装,到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工人中,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有时赵一曼穿着朴素衣裳也与他们一起去。”
再查资料——上海工人出身、参加过三次武装起义、被派往哈尔滨工作的,只有吴福海一人。
就这样,一个信息缺口被悄然弥补。那个深入到哈尔滨中东铁路工厂开展工运的“吴健”,就是吴福海。
加入新四军,奔赴黄海战线
东北抗敌局面打开后,全面抗战幕启。
1935年,吴福海返回上海,试图向党组织汇报工作。然而此时党中央已从上海撤离。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吴福海辗转来到武汉,拜访八路军办事处主任董必武,表达前往延安的强烈愿望。董必武见到这位昔日同窗后便告诉他:“参加新四军!”
1942年初,吴福海受命筹建“新四军海防团”。这是一支几乎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土海军”,成员多为渔民和船工,任务是在黄海沿线侦察敌情、突袭运输、护送干部。
而吴福海在心里,或许始终忘不了那个在暴雪中冻成冰雕的船老大。1942年的冬天,新四军海防团中的一位渔民老大在风雪夜用身体压舵,保全了整艘船和船上的人,自己却永远地凝固在了黄海的浪涛间。

那年他们写下了一首歌,歌词至今仍被家人保存:
 “我们是中国未来的新海军,
我们要担负起海上的使命……
永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流尽最后的一滴血,勇猛地向前进。”
“我祖父说,哪怕我们没有舰艇,我们有船桨;哪怕没有航海图,我们有方向。”吴元浩说,“因为他们是工人,是在最黑暗里摸索出路的人。”吴福海夫妇在上海解放初期合影

吴福海夫妇在上海解放初期合影


从铅字间走出的共产党人
吴福海始终把他自己的一生看得平常。
他16岁进入中华书局当印刷学徒,在堆满铅字和纸张的车间里,第一次接触到“组织” “工会”“罢工”这些概念。
他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五卅运动中最年轻的党员之一。一个印刷工人,以满腔热血踏进了风暴中心。
晚年时,曾同在莫斯科学习、后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的陈修良同志动员他写回忆录。他说:“我有什么可写的?那些牺牲的同志比我更值得记。”
这些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在战火纷飞中担任着另一个维度的“战斗岗位”。他们不在战场中心,却是抗战最坚实的后方。他们的任务,是在敌后维持经济命脉,是用双手保障弹药与印钞、运输与动员。吴福海在上世纪 80 年代时拍摄的照片

吴福海在上世纪 80 年代时拍摄的照片


吴福海,就是这千千万万名工人中的一员。他的脚步从上海城隍庙走到印刷厂,再从黄海边走到莫斯科,又从东北白雪覆盖的铁轨旁,回到江南水乡的一叶小船上,一生始终没有离开工人队伍。上海市新四军海防组留影(吴福海为前排左 7)

上海市新四军海防组留影(吴福海为前排左 7)


在他身后,还有更多人没有被写入档案——他们参与过一次罢工、传递过一封信、守过一间仓库。或许,他们的名字如今已无法一一查证,但这段历史却永远留在了城市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