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中国美术馆藏油画《在太行山上》的故事:军民团结如一人
朱剑/人民政协报  
2025-07-31 09:13 字号
在太行山上(油画) 320×260厘米 沈尧伊 中国美术馆藏

在太行山上(油画) 320×260厘米 沈尧伊 中国美术馆藏

在中国美术馆珍藏的众多画作中,沈尧伊创作的油画《在太行山上》,堪称表现军民关系的典范。它以饱含历史质感的笔触,描绘出军民的鱼水深情;以无可辩驳的艺术真实,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本质,使那些充满血与火、理想与牺牲的峥嵘岁月在画布上永不褪色,永远传递着震撼心灵的力量。
适逢“八一”建军节,笔者特讲述其背后的生动故事,以飨读者。
试看天下谁能敌
伫立在《在太行山上》面前,仿佛面对一扇窗口,引领观众再次走进血与火的岁月,重温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军队,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为中流砥柱的历史记忆。
画家匠心独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男女老少,如同太行丘壑坚实而深沉地延展。他们是画面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层层叠叠的人群与远处那座巍峨雄浑、宛如铜墙铁壁般的太行山体形成了深刻的“异质同构”。流淌于血脉中的豪情,与在中国共产党感召下被点燃、被淬炼的革命理想主义熔铸成一个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沉默如史书般厚重的山体,与跃动如生命铭文般的人群,镌刻下属于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而这份记忆的核心,正是人民的力量——唯有人民,能成山岳;唯有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军队,方能坚不可摧。
随着视线流转,作品中精心刻画的器物也透露出耐人寻味的意蕴:手风琴簧片震颤,小提琴弓弦低吟,琵琶丝弦轻拨,二胡马尾诉衷,倾述着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战士腰间,手枪闪着金属光泽,代表着武装斗争的无情铁律;儿童团员手中,紧握着浸润了汗水与体温的红缨枪木柄,散发出乡土的温度与人性的暖意。这些绝非简单的器物陈列,而是一场动人的合唱,隐喻着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们之间的锻造融合。在此,所有器物完成功能的转化与升华,从实际物品变成凝聚军民意志的“化学键”,印证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胜利秘诀。
铁血军魂砺壮志
《在太行山上》是一幅用油彩书写的民族精神史诗。画家沈尧伊以极具辨识度的精准造型,将版画的硬边线性语言融入油画。画面中由无数普通人汇聚成的生命之链,是五千年文明血脉在特定时刻的壮丽截面;沉默而伟岸的太行山体,是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永恒载体。刚健的轮廓界定与浑厚有力的体量塑造相结合,使得人物如金石篆刻般深深嵌入画面空间,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历史凝重感。
沈尧伊选择低饱和度的色谱,固然有历史风貌还原的考虑,但更深层的理由,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提纯与象征。这种内敛的“减色法”实践,过滤掉了浮华之气,沉潜出历史的庄重感、真实感与崇高性。不过,沈尧伊更善于通过精妙的明度对比,使色彩关系升华为光明与黑暗搏斗的壮阔象征系统,通过深沉而磅礴的色彩贯穿于其创作中:以灰调凝固历史的沉重质感,又以跃然纸上的光色对立,顽强地传递着革命理想主义生生不息的温度与必将胜利的信念。
可以说,这幅油画《在太行山上》恰是色彩风格的典型体现。画家以大面积低饱和度的暖褐色为主调。夕阳慷慨地泼洒在太行山巅,为沉默的山石披上了近乎圣洁的光辉;温暖的光晕温柔地浸染着每一个人的衣襟和面容,充盈着一股苦难中的生命活力,彰显出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当然,这是艺术家以慧眼捕捉并放大了潜藏于太行山军民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一种在极端环境重压下,由崇高的革命信仰所支撑、由鱼水深情的军民关系所滋养的、根深蒂固的乐观主义与进取心态。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主任、研究馆员)
(原题为《军民团结如一人——中国美术馆藏油画《在太行山上》的故事》)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8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