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评论
  • 收藏
建言摘编丨陶立英: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落实“四早五最”守牢韧性城市安全
政协联线讯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30 09:21 字号
编者按:
7月29日,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聚焦“围绕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目标,着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协商议政。会上,市政协常委孙甘霖代表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王训国、伍爱群、黄迪南、王延华、陶立英、龙保勇、史和平、曹阿民、杨蓉等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急处突协同机制、全面推行管线集约化建设、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等意见建议;市政协常委章毅、刘新宇作了即席发言。 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落实“四早五最”守牢韧性城市安全
陶立英(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强度异常。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引领全国,也面临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预测预警不够“准”,不够“早”;预警发布不够“细”,不够“快”;预警联动不够“前”,不够“精”。要充分意识到科技赋能极端天气预警的重要性,落实“四早五最”,对问题隐患早排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努力在最早时间、从最低层级,用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争取综合效益最佳,守牢韧性城市安全。
为此,建议如下: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预报预警第五范式。依托上海人工智能的全生态优势,攻关“数据增强+物理约束+AI”的融合模型,突破预报技术瓶颈,提升“早预警”能力。
细化预警发布颗粒度,优化高级别预警流程。修订相关法规文件,增设中心城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强化预警和处置的有效对应。优化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发布流程,促进“早发布”。
建设数字孪生大气,推进风险预警赋能“一网统管”。强化气象、应急、城运、规资、公安、交通等多部门合作,一是完善数字底座,建设数字孪生大气,促进全息感知和交互反馈;二是推进数据驱动,健全气象风险阈值矩阵,促进高空、地下、老旧、临时等重点区位和交通、工程设施等敏感行业的风险预警;三是强化系统协同,围绕台风、强对流等场景深化大模型应用,研发决策服务智能体,强化极端天气“早处置”。
(文字整理 林海 摄影 金松)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