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 评论
  • 收藏
侧角视野|委员深度建言:生态优势要转化为发展的永续动能
政协联线记者 张希喆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8 18:42 字号
7月23日至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在津巴布韦举行。7月24日,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获大会正式认可。其中,崇明以全区湿地总面积27.8万公顷,湿地率68.8%,湿地保护率60.73%的“丰厚家底”顺利获评。这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也是展示生态文明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崇明“绿水青山”,已获国际公认。
崇明不仅仅是“湿地”,更是“湿地城市”。而“城市”又应该是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这对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内在的辩证统一性必须以合适的路径“显性化”。如何打通崇明生态“金名片”释放发展红利的转化通道,多年来始终是委员关心的话题。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建议推动农业、旅游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形态,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国际先进农业基地,推动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形态。”市政协常委、民革界别召集人翟骏,市政协委员、民革界别副召集人金颖瞄准文旅升级:“北沿江高铁、地铁崇明线(22号线)已开工建设,要抓住这个契机,深挖海岛文旅特色,从‘粗放观光’转向‘深度体验’,打造全国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湿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保护治理需要系统思维。“湿地城市”,更需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训国建议,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背景下,崇明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整治、系统提升的理念,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农工党上海市委对崇明湿地保护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结论:保障湿地地貌系统完整性刻不容缓。他们提出三项关键行动:启动新桥水道水资源变化机制研究,开发高效取水与拦水技术;开展水道河势变迁专题攻关,制定稳定滩槽剧烈变动的工程对策;全面评估水土利用现状与潜力,为崇明生态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让生态优势转化发展的长久动能,还要守护好“湿地”这份宝贵财富。这就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还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市政协常委、环境资源界副召集人杨文悦等提出,要在优化规章制度、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持续下功夫,保证湿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他们建议“将崇明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建立湿地名录分级管理体系,确保生态空间严守不突破。”民建上海市委会也提出制定《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决定》等地方性法规,明确生态补偿、产业准入等制度,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法律保障。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样本,此番获评世界级“湿地城市”,是新发展理念的一次生动成果展示,也是世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郑重认可。政协委员在这个过程中的关心和贡献,值得在此记上一笔。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