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 评论
- 收藏
侧角视野|委员深度建言:生态优势要转化为发展的永续动能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8 18:42
字号


崇明不仅仅是“湿地”,更是“湿地城市”。而“城市”又应该是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这对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内在的辩证统一性必须以合适的路径“显性化”。如何打通崇明生态“金名片”释放发展红利的转化通道,多年来始终是委员关心的话题。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建议推动农业、旅游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形态,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国际先进农业基地,推动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形态。”市政协常委、民革界别召集人翟骏,市政协委员、民革界别副召集人金颖瞄准文旅升级:“北沿江高铁、地铁崇明线(22号线)已开工建设,要抓住这个契机,深挖海岛文旅特色,从‘粗放观光’转向‘深度体验’,打造全国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

让生态优势转化发展的长久动能,还要守护好“湿地”这份宝贵财富。这就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还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市政协常委、环境资源界副召集人杨文悦等提出,要在优化规章制度、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持续下功夫,保证湿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他们建议“将崇明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建立湿地名录分级管理体系,确保生态空间严守不突破。”民建上海市委会也提出制定《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决定》等地方性法规,明确生态补偿、产业准入等制度,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法律保障。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样本,此番获评世界级“湿地城市”,是新发展理念的一次生动成果展示,也是世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郑重认可。政协委员在这个过程中的关心和贡献,值得在此记上一笔。
责任编辑:张希喆

- 45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