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评论
- 收藏
钩沉|沪剧《鸡毛飞上天》往事回眸:“从前有个小姑娘”
2025-07-24 09:47
字号


《鸡毛飞上天》剧照,丁是娥(左)饰林佩芬,顾蕊芳(右)饰虎荣。照片由作者提供

吴佩芳与孩子们在一起。
“从前有个小姑娘,她真想背背书包上学堂……”这段沪剧唱腔曾经风靡上海,传唱于街头巷尾,几乎妇幼皆知。它出自上海人民沪剧团创作演出的沪剧现代戏《鸡毛飞上天》。这个戏首演于1960年,虽然作品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剧作表现的那种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及用满腔爱心教育儿童健康成长的理念,至今看来还非常感人,富有启迪作用,传达着一种思想和艺术的正能量。让我们来回顾沪剧《鸡毛飞上天》创作演出的一些往事,看看鸡毛是怎样飞上天的。
听报告触发了创作灵感
1960年2月,当时的上海人民沪剧团的主要演员丁是娥和沪剧团书记陈荣兰一起参加上海市宣传工作会议。会上,优秀民办教师吴佩芳作了发言,讲述了她如何白手起家创办民办学校,如何教育好一个顽劣儿童的事迹。丁是娥和陈荣兰听了报告,深受感动,一下子触发了创作的灵感。她们出于职业的敏感,不约而同地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戏剧题材,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的强烈愿望在她们心中涌动。她们一边开会,一边低声地讨论着。陈荣兰要丁是娥在大会上表个态,把她们的打算谈一谈。丁是娥就上台表示:“我们一个星期就把剧本搞出来!”
开会回来,陈荣兰立即召集剧团的编剧、导演、作曲和相关演员一起开会讨论。大家觉得故事很感人,一致赞同搞一个戏。接着他们就下里弄登门采访吴佩芳老师和相关人员。丁是娥多次与吴佩芳促膝谈心,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这个戏反映的大部分是里弄家庭妇女的生活,对此丁是娥等都非常熟悉。从题材看,也很适合用沪剧的形式来表现。再加上生活素材本身提供了一个像吴佩芳这样生动的人物原型和相当丰富的故事情节,所以创作比较顺利。而且这次采取了集体创作的方法,参加者有编剧宗华、文牧与丁是娥、陈荣兰等,还有导演杨观复、作曲何树柏及演员等,达9人之多,全团上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日夜苦干,从创作剧本到推上舞台连排,只用了10天工夫。
1960年3月7日,沪剧《鸡毛飞上天》在上海共舞台首演。丁是娥饰林佩芬,石筱英饰顾婉贞,顾蕊芳饰虎荣,顾佩芳饰宝宝,陈荣兰、诸惠琴饰杨书记。此剧一经演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当年4月,就赴北京参加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得到文化部褒奖。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龚义江在《戏剧报》1960年第8期撰文《鸡毛飞上天,桃李遍人间》,称赞:“这个戏显示了自己的高度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教育意义。”这个戏公演后,沪剧团广泛听取意见,反复加工提高,《鸡毛飞上天》终于成为一部有相当影响力的优秀剧作,自首演到1964年,经常复演,久演不衰。刘少奇主席看过这个戏,予以肯定,周恩来总理称赞这个戏“呱呱叫”。直至今日,不少观众对这个戏还印象深刻,津津乐道,其中有些唱段还在演播和传唱。
从吴佩芳到林佩芬
《鸡毛飞上天》是以上海徐汇区建襄小学和吴佩芳的真人真事作为原型创作的一部现代戏。吴佩芳的故事本身非常感人。吴佩芳原来生长在苏州农村,幼年时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只能看着人家上学,自己十分无奈。后来她嫁到了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里弄的扫盲班,她刻苦读书,读完了初中的课程。1958年,儿童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这样适龄儿童的人数增加很多,本来就紧缺的公办学校校舍难以容纳那么多学生。当时吴佩芳在居委会担任文教主任,眼看周围有七八十个孩子不能上学,她十分焦急。当时,党中央正好提出“公办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居委会经过讨论,决定自力更生办民办小学以解燃眉之急。吴佩芳和殷祖懿、江镜蓉三个姐妹一合计,主动请缨,挑起了筹办小学的重担。但遇到的困难一大堆,首先是没有教室,她们好不容易找到襄阳南路576号一间空关着的汽车间,请来师傅破墙安窗,自己清扫粉刷;门前正好有一块空地,就改建成操场;没有课桌椅,三个人把几年省吃俭用抠下来的积蓄凑了90元钱,从南昌路补习学校的仓库里淘到了50套旧桌椅,修修补补;又花8角钱买来一个小木桌,放在楼梯的拐角过道上,给教师们轮流备课、批改作业。没有老师,吴佩芳就自己上。她们起早摸黑学汉语拼音、练习普通话,还轮流到公办学校去学习、取经。她们每天备课到深夜,常常把铺盖往课桌上一铺作为眠床。她们经常家访,找学生谈心。就这样,当时全国第一家民办小学建襄小学办成了。附近里弄76个普通家庭的适龄儿童可以上学了。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顽皮儿童成了令人头疼的事情。有个皮大王叫胡海发,不好好读书,偷钱,打架,上课时从窗户跳出去,甚至对老师吐唾沫、撒尿。吴佩芳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终于把他教育过来了。
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沪剧团的主创人员没有忘记艺术需要集中、强烈、典型化的要求。他们努力塑造剧中主人公林佩芬这个先进民办教师的典型形象。
剧本写了十场戏,全剧铺排了三条戏剧情节的线索。第一条是描写林佩芬如何带领民校教师、发动群众、克服物质方面的种种困难,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为了突出群众的支持,改成老皮匠自己主动让出自己居住的汽车间,用来做教室;群众自发把家里的家具拿出来,供学校使用。
第二条线索是林佩芬教育剧中的皮大王虎荣的艰难经过。生活中,原型的转变曾有多次反复,一会儿好点了,一会儿又变坏了。剧作者作了适当的概括,写了三个层次。第一次(第六场)是虎荣偷了奶奶的钱买糖请客;第二次(第七场),虎荣无意中拿了别人放有两块钱的铅笔盒子;第三次(第十场)顾婉贞存心试探他,但他拾到钱就交给了林佩芬。这样既表现了林佩芬教育顽童的艰巨性,又表现了她教育顽童的效果。
第三条线索是写林佩芬办学过程中的思想斗争。剧本塑造了顾婉贞这一落后思想的代表人物,她对林佩芬白手起家、发动群众办学的做法持反对态度,又认为像虎荣那样的顽童无法改造,还不相信民办学校能办得像公立学校一样好。两种思想的矛盾贯穿全剧。第九场虎荣转变是戏的高潮,到此戏好像可以结束了,但作者还写了第十场顾婉贞的恶意试探,直到谜底揭开,才使她哑口无言。这条思想矛盾的线索与第一、第二条线索互相交织,构成了丰富曲折,悬念迭出的戏剧情节。
从吴佩芳到林佩芬,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的一次飞跃。
急就章也要追求卓越
《鸡毛飞上天》的创作只用了10天时间,可说是一篇急就章。但是沪剧团的主创人员并不是潦草从事,而是经过深入讨论,仔细琢磨,反复加工,做到了既快又好。
第三场,林佩芬上第一堂课,由于缺乏教育经验,40分钟的课只上了20分钟就完了,此时教室里乱作一团。开始几场演出,丁是娥用皱眉、摇头、叹息、手抓衣服、急走小步等动作,显出一筹莫展的尴尬相。戏演到这里,台下总会发出一阵阵哄笑声。这引起了丁是娥的注意。于是她去请教吴佩芳。吴佩芳说,她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甚至有同学从窗口跳出去。丁是娥问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吴佩芳说: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今后能不能当教师,只是想党组织交下的任务没有完成好,怎么办?一句话使丁是娥豁然开朗,后来她表演时摒弃了那些琐碎的动作,改成林佩芬在学生的吵闹声中严肃沉思,表现她在努力寻求上课失败的原因。这样一改动,观众的哄笑声也就消失了。
第四场是写林佩芬到公立学校去听课取经。丁是娥回忆,一开头想用实写的办法来展现。就是舞台上出现课堂,学生在上课,林佩芬去听课。有人提出这样处理不利于演员唱功和做功的发挥。后来她想到传统剧目《庵堂相会》,老相公、老娘娘到黄浦江边看龙船,舞台上并没有出现龙船,但通过演员边唱边舞的表演,把看龙船的热闹场景渲染得活灵活现。于是整场戏改成虚写,放在二道幕外。两旁虚拟的教室分别在上语文课和算术课。林佩芬又想听语文课,又想听算术课,丁是娥在台上表现为边唱边听,边听边记,忽而奔向左边,忽而奔向右边。她用的唱腔是轻快跳跃的[绣腔],生动地表现了林佩芬在新鲜事物面前应接不暇的欢快心情,也展示了公办学校上课的景象,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这里演员唱够做足,观众看得过瘾。
由于作者和演员精心创作,琢磨加工,充分发挥了沪剧的唱功和做功,《鸡毛飞上天》这部戏人物鲜活,故事动人,表演精湛,好看好听,急就章搞成了一部沪剧的佳作。
“从前有个小姑娘”风靡沪上
人们一提到沪剧《鸡毛飞上天》,自然而然会想到“从前有个小姑娘”这个唱段,这个唱段在第九场,这是全剧的高潮所在。林佩芬追到虎荣后,把他领到自己家里,给他换了衣服,与他亲切谈心,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教育。全场安排了一大段成套的唱腔。
丁是娥在演唱时,把这段唱分成三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是盘问虎荣:为啥雨中逃出,是不是你叫宝宝藏起书来,可晓得铅笔盒子的事情?这一段用平和的[长腔长板]唱,唱得柔和恳切,使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第二个段落,林佩芬拿出连环画给虎荣看,启发诱导他说出真相。这里用了[反十字调],以舒展的唱腔表现林佩芬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第三个段落,就是我们熟悉的“从前有个小姑娘,她真想背背书包上学堂,怎奈她三岁亲爷死,家中无钱又无粮……”,这一段丁是娥用沪剧中的重要板腔[赋子板]演唱,这段[赋子板]长达80多句。林佩芬用自己的身世,说明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值得珍惜。接下来她说,有个小朋友读书不用功,经常打相打,“虎荣你就讲一讲,他是不是个好学生?”丁是娥在演唱时作了精心的处理,一般[赋子板]是节奏越唱越快,她根据表现内容和人物感情的需要作了突破,在唱到“她早思想,夜成梦,盼望有一天,能够堂堂皇皇进学堂”时,把节奏适当放慢,唱得委婉深情;而唱到“四九年炮声响,全国人民得解放”时,音乐渐趋昂扬。这段唱腔生动表现了林佩芬在旧社会因贫困而失学的痛苦、新社会重进学堂的喜悦与珍惜的心情,抚今忆昔,循循善诱。林佩芬动情而耐心的教育,深深感动了虎荣,使他幡然醒悟,表示要改正错误,争取做个好学生。由于这段唱腔唱得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鸡毛飞上天》一经演出,这段唱腔便不胫而走,风靡沪上,在街头巷尾广为传唱,后来成了沪剧的经典,流传至今。
《鸡毛飞上天》后续故事
沪剧《鸡毛飞上天》成功演出后,吴佩芳的故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建襄小学越办越好。戏中虎荣的原型胡海发转变为一个好学生,后来当了少先队大队长。他15岁时小学毕业,就主动报名去新疆参加边疆建设。吴佩芳和老师们一起为他置办行李、礼物,吴佩芳还为他连夜织成一件毛衣,上面绣着“建襄”两字。胡海发出发那天,全校老师都去火车站送行,千叮万嘱,依依不舍。胡海发也一直牢记吴佩芳和建襄小学对他的爱心,经常写信回来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而且始终珍藏着那件毛衣。他每次回上海探亲,总要到吴佩芳家里看望,并帮老师“义务劳动”。
沪剧《鸡毛飞上天》上演后,吴佩芳艰苦办学的事迹还被拍摄成电影《春催桃李》《人民教师吴佩芳》公映。吴佩芳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0年、1963年两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1978年,建襄小学与附近四所学校合并,转为公立学校,吴佩芳出任校长。建襄小学逐渐成为教育质量优良的上海名校、市重点小学。1986年吴佩芳被任命为建襄小学名誉校长。她还担任了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退休后,她还经常关心学校,参加了市教育工会组织的百老德育讲师团,举办了600多场专题报告会。
吴佩芳办学的故事和沪剧《鸡毛飞上天》的首演,虽然距今已经60多年了,但是吴佩芳的精神还激励着今天的我们,《鸡毛飞上天》的歌声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责任编辑:张杏梅

- 10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