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
- 评论
- 收藏
让体育和城市在“双向奔赴”中“彼此成就”,上海政协委员热议体育消费再升级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1 09:19
字号


协商会现场 徐汇区政协供图
在上海申花队主场——上海体育场外,一个“蓝色经济圈”在生长。申花主场比赛日早上8点,上海体育场对面的飞洲国际广场尚未开门,众多蓝衣球迷已在申花专卖店外排队,等购当日比赛主场袖标。傍晚时分,体育场周边的餐饮店,被球迷染成“一片蓝”,卖饮料的店员,忙到顾不上抬头……
据统计,今年申花主场场均上座3.4万人,重大场次达4万人。每逢申花比赛,飞洲国际广场餐饮销售提升超过30%,徐家汇商圈消费也有显著增长。
球场、商场星罗棋布的“申花蓝”,让火热的赛娱经济具象化。7月17日,在与上海体育场一路之隔的徐汇区政协,召开了一场“依托赛娱经济,促进徐汇体育消费再升级”双月协商会,政协委员认为,做好“体育+”这篇文章,徐汇区有基础、有资源、有平台,需要在“供给”上多动脑筋、在“体验”上多下功夫,把更多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一卡通小票根,引来体育消费新留量
“‘乒超’的球票太抢手,一出来就秒空!”协商会前,几位委员在“噶珊瑚”。
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1日,中国乒超联赛总决赛在上海体育馆举行,吸引5.5万名球迷前来。不少外地球迷拖着行李箱直奔赛场。赛后,球迷们涌入徐家汇购物用餐。
据统计,此次乒超总决赛票房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3天内周边产品销售额近100万元。赛事期间,体育馆周边商场客流量翻倍。
办一场赛,火一座城。在委员们看来,无论是纸面上的数据,还是肉眼可见的“为一场赛赴一座城”的海量球迷,都揭示了赛事聚客效应对消费的巨大撬动作用。
在赛事引流方面,徐汇区不愁“引不到流”。徐家汇体育公园(万体汇)有上海申花队的主场——上海体育场,有上海久事大鲨鱼队的主场——上海体育馆,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终点。源源不断的高质量赛事供给,让徐汇区有了做强赛娱经济的底气,也让不少委员表述了同一个观点:在做好“流量引入”的同时,徐汇区应更注重“留量经营”。
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燕表示,不少赛事引流效果显著,在流量留存率上,还有上升空间。她建议推出“赛娱消费一卡通”,实现积分兑换互通和跨场景优惠,通过串联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激发消费者二次消费,使短期客流变长期客群。
“体育赛事大多是短期活动,靠体育赛事驱动的消费,缺乏黏性和持续性。”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樊慧建议,在徐家汇常设体育主题区,打造覆盖“赛前”“赛中”“赛后”的全时域消费链条,吸引大众持续参与体育消费活动。
有委员调研发现,体育赛事结束后,周边生意最好的商店,除餐饮店外,便是运动品牌店、健身器材店,到处是“买完球衣撸个铁、拿着汉堡挑护腕”的现象。这为扩大体育消费提供了启示。徐汇区政协委员、露露乐蒙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政府事务总经理康泰提出,在赛事期间,引入体育品牌快闪店,设置运动体验区,以体育赛事热度带动体育消费增长。
“在票根经济助力下,一项赛事的终点,可以成为一项新消费的起点。”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市足球协会副主席林毅建议,“体”和“商”合作设计“体育+”联名消费卡,消费者观赛后,只要凭借一纸票根,就能享受餐饮、购物、酒店的专属折扣。徐汇区政协委员、致公党徐汇区委主委金祺奇提出了“一张票根玩转徐汇”的想法:整合体育赛事、影剧院、展览馆、商业体等各方资源,推出“赛事+影展”联票,以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
新技术新场景,解锁体育消费新玩法
赛事引流扩大了体育消费的边界,前沿科技的嵌入,则让体育消费解锁了多种新玩法。
5月31日,2025“燃GO徐汇”体育消费嘉年华在正大乐城拉开帷幕。在商场中庭的拳台上,两名“选手”激战正酣。橙狮体育发布的“AI运动影像系统”,通过4K高清捕捉技术,将“选手”的每一次出拳瞬间生成带有速度、力量、心率等数据的短视频,并扫码分享至社交平台,成为消费者瞩目的焦点。此外,商汤科技的“加练”智能训练系统、MetaSVS莓塔体育赛事的虚拟运动会、融梦科技的智慧体测,也吸引了众多市民打卡体验。
3天内,“燃GO徐汇”累计吸引近70家企业机构入场,活动整体人流突破10万人次。这场科技赋能的嘉年华,展示了当下体育消费需求的颗粒度:供给科技化、场景多元化。
徐汇区政协委员、每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CEO马京伟表示,当前体育消费正从“功能导向”向“体验导向”转变,消费者对赛事活动的科技感、社交性、娱乐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以“体育+社交+科技”为核心要素,打造一批沉浸式、互动型的体育消费新场景。
金祺奇建议,提升新式体育项目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度,引入更多新玩法、新场景,激发年轻人对体育消费的热情。他有个点子:结合“Z世代”对快闪、潮玩的消费偏好,在商业街区、学校周边、园区广场等高频流量点位,举办蹦床挑战、街头飞盘、乒乓快闪、VR 格斗等“新奇特”体育体验活动,让“Z世代”可以“即看即玩即晒”,实现“及时满足”。
“新技术可以让体育赛事更有体验感和吸引力,打破体育消费增长的边界。”徐汇区政协委员、阿迪达斯高级副总裁益晨旭说。去年,在FISE世界巡回赛上海站期间,西岸梦中心的极限运动嘉年华区域汇集了潮流、美食、音乐、二次元等领域的200多个品牌,5天累计接待观众5万人次。她建议打造FISE赛事“虚拟孪生场馆”,吸引更多粉丝沉浸式参与。
比起亲临现场,如今年轻观众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观看赛事片段,与知名运动员互动。不少委员认为,随着5G-A 网络商用与 VR/AR技术迭代,全球体育赛事已迈入沉浸式观赛新纪元。主办方可借助VR观赛技术,打造打造“虚拟观赛席”,为观众提供360度沉浸式观赛体验。同时,借助AI个性化推荐算法,为用户精准推送感兴趣的赛事片段、选手动态。
破壁垒增活力,构建体育消费新机制
赛娱经济属于“体育+”复合型经济形态。在委员看来,推动赛娱经济高质量发展,只靠简单的跨界和叠加是不够的,需要各方深度协同。
“赛娱经济的核心,在于打破产业壁垒。”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天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旭东建议,探索“体育+商业”“体育+文旅”“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让体育消费从“单一运动”向“多元体验”延伸,进而打造区域协同的体育消费圈。
林毅认为,体育消费升级,需要体育、文化、旅游、商业、会展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实现“文体商旅展”的深度融合。例如,推动徐家汇体育公园的功能更加复合,除了举办球赛和演唱会外,再开发点新花样;推动社区运动场功能改造升级,在周边区域配套轻餐饮、咖啡吧,满足“老中青少”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让运动场变身为人们社交休闲的“活力中心”。
赛娱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协同发力的支持体系。马京伟认为,随着赛娱经济日益走向多主体协同发展,应构建统一、高效的数据治理平台,推动赛事资源整合、服务流程优化和产业链协同,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金祺奇则提出,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体育项目专属窗口(体育产业服务柜台)实现审批、政策咨询、企业服务一口受理,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赛娱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理顺经济逻辑、打通经济链条。徐汇区政协常委、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安达建议,针对体育产业“高投入、长周期、强外溢”的特性,构建“增量反哺”可持续发展机制,从年度体育消费、相关税收增量中按比例计提,专项用于赛事引进培育、体育人才培养、场馆硬件建设、本土企业孵化等,确保重点项目持续推进。
近期火出圈的“苏超”,为各地发展赛娱经济提供了现实样本。委员们认为,体育产业底蕴深厚、已成立赛娱经济联盟的徐汇,可为体育赋能城市发展提供“徐汇样本”。各方合力打造的覆盖全城、贯穿全年的体育消费盛宴,将为这座城市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责任编辑:张杏梅

- 49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