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远程协商会综述:赋能银发经济,锻造金色未来
2025-05-24 08:19
字号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银发经济,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抓手,也是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位全局、着眼长远,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老龄政策法规体系持续完善,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老年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全社会敬老孝老氛围日益浓厚,银发经济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0%。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交融的新阶段,银发经济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银发经济发展仍面临概念和边界不清晰、工作协同机制不健全、供需结构不匹配等诸多挑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5月23日,全国政协召开“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远程协商会,在全国政协设置主会场,在浙江、山东、重庆、四川、陕西设5个视频连线点。会议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银发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与相关部委负责同志深入沟通交流,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共识,为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织密银发经济服务网
兜住民生幸福底线
发展银发经济,本质是以增进老年人福祉为根本遵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推动养老产业升级、完善服务体系,最终都要落脚于“让老年人幸福”这一根本标尺——这既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更是衡量银发经济发展质量的定盘星。
与会委员和专家一致认为,要明确“银发经济”内涵与外延,建立相关部门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政策衔接、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老年人在医疗、养老、照护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
从果腹充饥到膳食养生,从营养配比到文化滋养,老年餐饮服务的品质跃升,正成为托起金色晚年的第一道温暖曙光。
当会议现场连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王淑惠,镜头前的她正站在一辆流动助餐车前,呼吁加快出台养老助餐服务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探索推行由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的养老助餐“惠民工程”,并制定全国性的养老助餐服务规范。
考虑到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与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失衡的现实困境,王淑惠建议“在新建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规划,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统筹利用”。
当热腾腾的助餐服务温暖着长者们的胃,他们更加期盼专业护理的双手托起晚年的尊严。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项项养老服务,更是对生命暮年最温柔的守护。
鉴于目前全国护理服务资源供给呈现零散、良莠不齐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白涛在会上提出,构建质量较高、标准统一、长期可持续的护理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明确失能等级评估等标准细则,加强人员培训和机构指导,推动护理服务可持续、高质量供给。
“照护经济是‘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最有效领域之一,是现代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支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随之表示,应当立足人口高质量发展,在长期护理保险中推广亲情照护,为居家照料老人的亲属提供照护补贴。
为解决行业“留人难”痛点,贺丹建议加快养老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健全养老护理行业标准体系,优化养老护理职业院校和专业集群设置,建立路径清晰的人才培养与晋升通道。
在推进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医养结合模式以其独特优势,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跟随视频连线走进山东省济南市通用技术集团舜玉医养服务中心,结合一线工作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姚建红提出,通过建立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和阶梯式税收优惠体系,重点支持将医养结合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向医疗养老资源整合领域集聚,为构建高质量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注入持续动力。
针对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医养结合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黎勇面对镜头诉说期盼——“鼓励村集体牵头成立养老服务合作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推进乡镇卫生院、敬老院两院一体化建设医养融合型养老中心,建立边医边养、综合治疗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要扩大便民服务覆盖范围,加快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看来,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既是保障民生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银发经济新动能的重要途径,最终绘就老有所养与产业振兴的共赢图景。
激活多元化消费场景
撬动产业增长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当老有所养夯实物质基础,蓬勃发展的银发经济正为“乐龄”生活赋予新时代的幸福内涵。
从社区老年大学的书画课程到适老化改造的智慧公园,从银发旅游专列到代际共融活动中心,市场供给的多元化正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转化为可触摸的幸福体验。这场以文化消费为纽带、社交价值为内核的银发产业变革,正在重塑老年生活的无限可能。
如何精准把握需求、激活多元化消费场景,让老年人获得与其生活状态、经济能力和精神追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实现从基础养老保障到品质生活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主任陈松蹊直言,统计作为服务政府制定政策和宏观调控决策的重要战略支撑手段,起到了“摸家底”“统规模”“计进展”等作用。要充分结合国情和人口老龄化增速、人口出生率等综合研判,尽快建立我国银发经济统计分类体系并推进实施。
“加强统计调查,研究确定银发经济的关键指标、产品细分品类,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监测体系。”张军扩对此深表认同,并提出统筹银发经济相关部门做好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推动数据共享与利用。
“建立银发经济领域数据有序开放和合理开发利用机制,推动数据要素赋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表示,总体看,银发经济蕴藏发展潜力大,还需要进一步挖潜、赋能、强基。
聚焦老龄数据新生态,他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人口状况和老龄事业统计调查制度,掌握失能、失独、空巢等老年人口基础数据;打通养老服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政务信息“梗阻”,加强涉老领域数据应用,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以数据为依托开展需求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全国政协常委、民政部原副部长唐承沛认为,还需注重从供给端进一步发力,同时加大银发经济科技研发及投入,重点发展智慧养老、远程医疗、适老化智能产品等新兴业态,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撬动产业增长支点,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潜力。
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上,唐承沛提出,在居家适老化改造等养老服务项目中以及各类养老机构内,引导搭建更多适老化应用场景。顺应老年人理性消费特点,在城乡社区建立老年用品展示、体验及租赁、销售场所。健全统一完善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建设互联互通的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聚焦智慧为老服务新业态,王建军建议,汇聚公共数据、市场数据、需求数据,构建“线上”为老服务场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服务找人”,促进银发消费供需精准对接,培育一批专业化平台企业。
当前,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与会委员及专家呼吁,研究确定银发经济的关键指标、产品细分品类,推动其扩容提质的同时,构建覆盖老年产品研发、服务供给、质量保障的全链条发展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开辟银发经济新赛道
充分释放各方潜能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智能机器人逐渐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潜在力量——它们不仅能精准完成送药、助浴等日常护理,更能通过AI情感交互系统,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心理陪伴。
在浙江连线点,杭州市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介绍说,要让机器人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在于“轻量级、高频率、低风险”的应用场景。
具体而言,可以从基础生活辅助着手,比如帮助老人完成定时送药、物品递送和跌倒监测等日常需求;在健康管理方面,机器人可承担体征监测、用药提醒和紧急呼叫等专业服务;针对认知障碍群体,可通过定制化的语音交互和记忆训练模块,有效延缓病情发展。
王建军期盼,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背景下,这种“科技﹢养老”的创新模式,不仅缓解传统养老服务的人力压力,更能够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务品质,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为了这一愿景的顺利实现,王兴兴提出建立“银发科创”人才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开设智能照护专业,培养既懂老年护理又熟悉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智能机器人重塑康养产业格局的当下,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攀枝花市副市长李明另辟蹊径,建议推动房地产向康养、医养等多元经营开发模式转型,分类精准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形成“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医养服务模式。
她同时提出,整合康养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团体等各方优质资源,联合开展康养服务标准体系研究,通过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标准化康养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产业向规范化、高品质方向发展。
当精神滋养与物质保障形成共振效应,银发经济不仅是产业赛道,更是社会价值再造工程。
眼下,康养产业正积极开发“银龄顾问”“健康管理师”等适老化岗位,重点面向低龄活力老年人群体,通过“以老助老”实现服务优化、资源整合及价值创造,既盘活老年人力资源,又提升康养服务质量,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要以低龄老年人为重点,加快构建灵活再就业支持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鲁勇建议,增加再就业知识技能培训,搭建银发人才市场、灵活再就业信息平台,营造支持低龄老年人灵活再就业的社会氛围,保障老有所养,服务老有所学,助力老有所乐,鼓励老有所为,支持老有所得。
“从发展银发经济的根本目的出发,统筹做好发挥活力老年人作用。”张军扩进一步提出,在新时代“银龄行动”基础上,提供更多再就业、参与社区活动及志愿服务的渠道,优化完善与老年人灵活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活力老年人发挥作用的环境。
在老龄化社会的浪潮中把握机遇,用创新思维和人文关怀,为每一位长者打造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晚年生活,让“夕阳红”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亮丽风景线。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蓝海,更是我们践行社会责任、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的时代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位全局、着眼长远,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老龄政策法规体系持续完善,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老年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全社会敬老孝老氛围日益浓厚,银发经济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0%。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交融的新阶段,银发经济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银发经济发展仍面临概念和边界不清晰、工作协同机制不健全、供需结构不匹配等诸多挑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5月23日,全国政协召开“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远程协商会,在全国政协设置主会场,在浙江、山东、重庆、四川、陕西设5个视频连线点。会议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银发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与相关部委负责同志深入沟通交流,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共识,为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织密银发经济服务网
兜住民生幸福底线
发展银发经济,本质是以增进老年人福祉为根本遵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推动养老产业升级、完善服务体系,最终都要落脚于“让老年人幸福”这一根本标尺——这既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更是衡量银发经济发展质量的定盘星。
与会委员和专家一致认为,要明确“银发经济”内涵与外延,建立相关部门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政策衔接、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老年人在医疗、养老、照护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
从果腹充饥到膳食养生,从营养配比到文化滋养,老年餐饮服务的品质跃升,正成为托起金色晚年的第一道温暖曙光。
当会议现场连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王淑惠,镜头前的她正站在一辆流动助餐车前,呼吁加快出台养老助餐服务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探索推行由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的养老助餐“惠民工程”,并制定全国性的养老助餐服务规范。
考虑到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与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失衡的现实困境,王淑惠建议“在新建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规划,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统筹利用”。
当热腾腾的助餐服务温暖着长者们的胃,他们更加期盼专业护理的双手托起晚年的尊严。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项项养老服务,更是对生命暮年最温柔的守护。
鉴于目前全国护理服务资源供给呈现零散、良莠不齐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白涛在会上提出,构建质量较高、标准统一、长期可持续的护理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明确失能等级评估等标准细则,加强人员培训和机构指导,推动护理服务可持续、高质量供给。
“照护经济是‘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最有效领域之一,是现代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支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随之表示,应当立足人口高质量发展,在长期护理保险中推广亲情照护,为居家照料老人的亲属提供照护补贴。
为解决行业“留人难”痛点,贺丹建议加快养老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健全养老护理行业标准体系,优化养老护理职业院校和专业集群设置,建立路径清晰的人才培养与晋升通道。
在推进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医养结合模式以其独特优势,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跟随视频连线走进山东省济南市通用技术集团舜玉医养服务中心,结合一线工作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姚建红提出,通过建立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和阶梯式税收优惠体系,重点支持将医养结合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向医疗养老资源整合领域集聚,为构建高质量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注入持续动力。
针对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医养结合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黎勇面对镜头诉说期盼——“鼓励村集体牵头成立养老服务合作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推进乡镇卫生院、敬老院两院一体化建设医养融合型养老中心,建立边医边养、综合治疗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要扩大便民服务覆盖范围,加快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看来,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既是保障民生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银发经济新动能的重要途径,最终绘就老有所养与产业振兴的共赢图景。
激活多元化消费场景
撬动产业增长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当老有所养夯实物质基础,蓬勃发展的银发经济正为“乐龄”生活赋予新时代的幸福内涵。
从社区老年大学的书画课程到适老化改造的智慧公园,从银发旅游专列到代际共融活动中心,市场供给的多元化正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转化为可触摸的幸福体验。这场以文化消费为纽带、社交价值为内核的银发产业变革,正在重塑老年生活的无限可能。
如何精准把握需求、激活多元化消费场景,让老年人获得与其生活状态、经济能力和精神追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实现从基础养老保障到品质生活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主任陈松蹊直言,统计作为服务政府制定政策和宏观调控决策的重要战略支撑手段,起到了“摸家底”“统规模”“计进展”等作用。要充分结合国情和人口老龄化增速、人口出生率等综合研判,尽快建立我国银发经济统计分类体系并推进实施。
“加强统计调查,研究确定银发经济的关键指标、产品细分品类,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监测体系。”张军扩对此深表认同,并提出统筹银发经济相关部门做好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推动数据共享与利用。
“建立银发经济领域数据有序开放和合理开发利用机制,推动数据要素赋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表示,总体看,银发经济蕴藏发展潜力大,还需要进一步挖潜、赋能、强基。
聚焦老龄数据新生态,他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人口状况和老龄事业统计调查制度,掌握失能、失独、空巢等老年人口基础数据;打通养老服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政务信息“梗阻”,加强涉老领域数据应用,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以数据为依托开展需求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全国政协常委、民政部原副部长唐承沛认为,还需注重从供给端进一步发力,同时加大银发经济科技研发及投入,重点发展智慧养老、远程医疗、适老化智能产品等新兴业态,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撬动产业增长支点,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潜力。
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上,唐承沛提出,在居家适老化改造等养老服务项目中以及各类养老机构内,引导搭建更多适老化应用场景。顺应老年人理性消费特点,在城乡社区建立老年用品展示、体验及租赁、销售场所。健全统一完善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建设互联互通的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聚焦智慧为老服务新业态,王建军建议,汇聚公共数据、市场数据、需求数据,构建“线上”为老服务场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服务找人”,促进银发消费供需精准对接,培育一批专业化平台企业。
当前,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与会委员及专家呼吁,研究确定银发经济的关键指标、产品细分品类,推动其扩容提质的同时,构建覆盖老年产品研发、服务供给、质量保障的全链条发展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开辟银发经济新赛道
充分释放各方潜能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智能机器人逐渐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潜在力量——它们不仅能精准完成送药、助浴等日常护理,更能通过AI情感交互系统,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心理陪伴。
在浙江连线点,杭州市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介绍说,要让机器人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在于“轻量级、高频率、低风险”的应用场景。
具体而言,可以从基础生活辅助着手,比如帮助老人完成定时送药、物品递送和跌倒监测等日常需求;在健康管理方面,机器人可承担体征监测、用药提醒和紧急呼叫等专业服务;针对认知障碍群体,可通过定制化的语音交互和记忆训练模块,有效延缓病情发展。
王建军期盼,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背景下,这种“科技﹢养老”的创新模式,不仅缓解传统养老服务的人力压力,更能够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务品质,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为了这一愿景的顺利实现,王兴兴提出建立“银发科创”人才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开设智能照护专业,培养既懂老年护理又熟悉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智能机器人重塑康养产业格局的当下,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攀枝花市副市长李明另辟蹊径,建议推动房地产向康养、医养等多元经营开发模式转型,分类精准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形成“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医养服务模式。
她同时提出,整合康养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团体等各方优质资源,联合开展康养服务标准体系研究,通过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标准化康养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产业向规范化、高品质方向发展。
当精神滋养与物质保障形成共振效应,银发经济不仅是产业赛道,更是社会价值再造工程。
眼下,康养产业正积极开发“银龄顾问”“健康管理师”等适老化岗位,重点面向低龄活力老年人群体,通过“以老助老”实现服务优化、资源整合及价值创造,既盘活老年人力资源,又提升康养服务质量,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要以低龄老年人为重点,加快构建灵活再就业支持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鲁勇建议,增加再就业知识技能培训,搭建银发人才市场、灵活再就业信息平台,营造支持低龄老年人灵活再就业的社会氛围,保障老有所养,服务老有所学,助力老有所乐,鼓励老有所为,支持老有所得。
“从发展银发经济的根本目的出发,统筹做好发挥活力老年人作用。”张军扩进一步提出,在新时代“银龄行动”基础上,提供更多再就业、参与社区活动及志愿服务的渠道,优化完善与老年人灵活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活力老年人发挥作用的环境。
在老龄化社会的浪潮中把握机遇,用创新思维和人文关怀,为每一位长者打造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晚年生活,让“夕阳红”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亮丽风景线。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蓝海,更是我们践行社会责任、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丁元圆

- 6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