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战怒江》与“娃娃兵”
代媛媛/人民政协报  
2025-05-22 08:07 字号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本书《战怒江》,泛黄的封皮显示出岁月的印记,记载了滇西反攻战的悲壮历程。
《战怒江》全名为《战怒江:远征军滇西反攻战》,这是民国年间记者潘世徵(又作潘世征)所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描绘了远征军在滇西的作战经历,包括强渡怒江、收复失地等重要战役。
松山战役的“娃娃兵”
滇西反攻战期间,记者潘世徵跟随远征军参与了从巧渡怒江、浴血高黎贡山直至攻克腾冲城的全过程,其间写下了多篇战地通讯。之后,其中一部分文章结集为费孝通作序的《战怒江》一书。
松山战役,是滇西反攻战的关键一战。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先后投入第8军、71军等部共计2.3万余人。在95天激烈的攻防战斗里,中国远征军付出伤亡比例达6:1的巨大代价,击破了日军自夸“能坚守八年”的钢铁防线,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中国大反攻序幕。
松山战役被美国西点军校视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经典战例,其军事价值与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战斗之悲壮、牺牲之惨烈也留名史册:松山防线的代价是惊人的战损比,即以7763人歼灭日寇1250人,这在战争史上也是相当少见的数目。
在开战前夕,中国远征军面临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是武器装备很难得到补充;另一方面是兵源问题,部队征召不到太多的青壮年。在此情况下,远征军招兵的条件尤其是年龄一降再降,这才有了松山战役中的娃娃兵。
这些娃娃基本是无家可归的孤儿,有的父母都被残忍杀害,有的因为战争家庭生活困难,家人很难养活他们了,被征召到了中国远征军中。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最小的只有9岁。
在今天的松山战役遗址雕塑群中,娃娃兵方阵尤其引人注目:它由21座小兵雕像组成,从雕像身上的装备可以看出他们是典型的作战军人,但身量并未长成,面庞看上去更是稚气未脱。这些稚嫩的孩子与残酷的战争,在静静的山坡上形成了一种触目惊心的反差。
其实,这些娃娃兵雕像以一张真实的历史老照片为蓝本而作。
“娃娃兵”名叫陈友礼
那张广为人知的“娃娃兵”照片是由美国记者拍摄于滇缅公路边,照片里的远征军娃娃兵名字叫作李占红(音),据他自己透露是贵州人,当时只有13岁。
关于“娃娃兵”的存在,历史叙述呈现出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大量民间记载与媒体报道称,松山战役中有约7000名9至15岁的少年参战,近千人牺牲,最小的年仅9岁。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这些娃娃兵的具体数量、来源甚至是否真实存在均提出异议。
那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抗日战争时期,娃娃兵具体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很幸运的是,照片上的这位娃娃兵不仅亲眼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还在晚年时期再次与童年的自己重逢。他的真名叫做陈友礼,1931年4月生,是一名抗战老兵。2012年夏天,在“贵州省抗战老兵关怀计划”活动中,老人向负责活动的志愿者表示自己也参加过抗战,并表示自己是在12岁参军的,后来经过志愿者严谨的考证,确认陈友礼老人是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的远征军老兵。
2014年,志愿者们考虑到老人的经历与年龄都与这张著名的照片十分相近,所以特意装裱了这张照片送给老人,没想到当陈友礼老人见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不禁愣住了:这就是我啊!是一个美国人给我拍的!随后,娃娃兵的历史,在老人的回忆中立体鲜活起来。
逃难少年参了军
1931年4月,陈友礼出生在贵州省赫章县的平山乡,当时云贵所在的西南边境地界。陈友礼10岁的时候,成了一个没爹没妈的孤儿,一个人随难民逃难到云南。
陈友礼12岁时,被远征军一个马夫收留,帮助放马,后当了一个连长的勤务兵。1943年他随部队去印度训练,8个月后回到云南。由于陈友礼年龄过小,他进入部队后成了一名勤务兵。尽管如此,这位年幼的勤务兵仍然踏上了战场。
短短几年间,陈友礼参与了攻克松山、收复龙陵、南天门、遮放等战役,成为了一位真正的“老兵”。从逃难少年到参军,陈友礼的经历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的严重程度。难民逃亡、生存压力,这个小孩身临的困境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当时,龙陵战役刚刚结束,中国远征军胜利收复了龙陵,日军沿滇缅公路向芒市溃逃。美国战地记者前来采访,经连长批准,陈友礼在一个三岔路口摆好造型,让记者拍照。
陈友礼说,记者看见他年纪幼小,稚气未脱,还给了他两块饼干,而照片中的两个水壶,一个是连长的,另一个是他自己的。陈友礼当时在第5军200师,参加了惠通桥保卫战,攻克松山、龙陵、南天门、黑山等战斗。他说,每一场仗打完,战场上都会留下很多战死的人,而且是中国人战死的多,日本人战死的少。
2018年前后,有记者再次找到陈友礼,想起当年的残酷战事、看着自己年幼的样子,年近九旬的陈友礼禁不住失声痛哭。
历史与记忆交织的缩影
近年,有学者指出,7000“娃娃兵”之说系夸大其词。远征军作为中国与盟国合作打造的精锐部队,兵员需经中美双重体检,未满15岁者几乎不可能通过选拔。所谓“娃娃兵”,实为军队收容的战争难童。因国民政府缺乏系统的难童救助机制,部分少年被编入后勤或辅助岗位,偶因战事紧急参与前线任务。美国战地记者拍摄的“娃娃兵”照片,多源于此类背景,而非正规士兵。
这种争议本身,是历史与记忆交织的缩影。无论是真实存在的少年辅助兵,还是被文学化的“7000小英雄”,他们已成为民族精神叙事中不可分割的符号。正如《战怒江》作者潘世徵在战地报道中所呈现的,这些特殊战士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松山,战壕之上已然开满了杜鹃花,然而那些深深嵌入山体的弹痕,依旧在向世人警示着和平所付出的代价。
(作者系国家博物馆馆员)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