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上海公用电话:从人人排队到淡出历史
解放日报  
2025-05-23 07:56 字号
放在里弄口、街头的窗口一台台传呼电话成为一代上海人心中的记忆。图片源于“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

放在里弄口、街头的窗口一台台传呼电话成为一代上海人心中的记忆。图片源于“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

 由当时上海市电话局颁发的“公用电话承办证” 资料图片

由当时上海市电话局颁发的“公用电话承办证” 资料图片


公用电话兴衰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侧影
本月1日起,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全面停止。此前,杭州和北京已是全国仅剩的两个提供发报服务的城市。在人人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当下,再提“从前车马慢”年代的通信方式,虽然时间上并没过去太久,感受上却如同追忆“史前记忆”。
从手写书信、尺牍传情、望眼欲穿站在街口等待邮递员,到有了电报和公用电话,远去的岁月里,这些通信方式曾在不同阶段代表了更便捷、更及时和更新潮的科技,也记载过一段段人生故事,印刻下一个个或喜悦,或焦虑的身影。
1983年3月21日,上海还为传呼公用电话开办三十周年举行过庆祝大会。那时,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会议,而是申城的一件大事情。那天,邮电部、市人民政府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都出席大会并讲了话。
1
早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上海就有了公共电话。
当时,丹麦商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租界建立首处电话交换所,营业范围为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部,属于公共租界工部局管辖地区。这台电话机任何人付费后即可使用,由此上海市民开始认识了公用电话这一新事物。
毕竟,此时家装电话还是新鲜奢侈的事物。清光绪二十六年,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私人住宅电话不过6线。光绪二十七年,增至100多线。至1920年,上海全市电话用户1万余户,其中一部分由酒菜馆、旅馆、茶馆与夜总会等所装之电话,常供他人借打并收取费用,逐步形成一批可供公众使用的电话。
1930年末,上海电话局奉令设立公用电话以利民众。次年元旦起,在辖区内的闸北、南市与江湾等电话局所共装设公用电话4部,同时委托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该行小东门、老西门两分所代办公用电话2部。1932年《上海市代管公用电话办法》正式实施后,上海电话局陆续在南市与闸北等地发展代管性质的公用电话52部。截至1936年底,上海的华界地区公用电话124部,租界地区公用电话213部。
上海解放后,1949年末市区公用电话共436部。1950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华东电信管理局共同研究,为便利市民普遍使用市内电话,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增装一批公用电话,并公告受理社会各界的代办申请。截至1950年底,全市公用电话已增至857部,全年通话次数为1079万。1951年达1515部,为解放初期公用电话数的3.4倍。(《上海邮电志》)
上海电信局随后根据邮电部市内电话总局的要求,吸取北京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发挥公用电话效能,于1952年8月1日起,在虹口区与北四川路区的62处代办公用电话站开办传呼服务试点,10月全面推广。在当时的市郊地区如浦东白莲泾、周家渡、南码头、六里桥、高行镇、居家桥、吴家厅和江湾地区的平昌街,虬江乡等处,也陆续新装公用电话。至1953年底,全市公用电话已达2037部。
到1982年末,上海公用电话总数已达5140部,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居第一位。
2
1983年上海地区全年通话和传呼次数高达一亿次,按当时市区人口计算,平均每人使用16次。街头巷尾,一个星罗棋布、四通八达的传呼通信网已建成。
在解放前的上海,电话公司职员可谓“金饭碗”。要进电信部门当员工,普遍需要高小以上文化程度。据1947年上海电信局和上海国际电台的统计,当时两单位共有职工3046人,其中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的有363人,占职工总数的11.9%;高中毕业的有1335人,占43.8%,这学历水平在当时堪称高水准。
不过,管理公用电话,就不需要那么高学历。
20世纪80年代,全上海120个街道全部办起了公用电话,共计有2030处服务站,每个街道平均有传呼点17个,基本上做到了市区住家都能传呼到人,一户不漏。上海大大小小弄堂口的小亭子里,放在窗口的一台台橙色传呼电话成为一代上海人心中的记忆。而管理这些公用电话的传话员,则构成上海另一道独特的都市风景线——这就是当时上海拥有的一支以万余名退休工人为主体的公用电话服务队伍。
2020年,解放日报记者在题为《上海最后的传呼电话》的一篇报道中,曾这样描述过传呼电话的“极盛时期”:
传呼电话前,打电话的人经常排队。电话费不便宜,一个电话相当于一副大饼油条。“懂经”的人,电话里长话短说,一两分钟能挂机;碰上“拎不清”的或者小情侣“煲电话粥”就要“急煞人”。当电话亭门口排起长龙,即使有3个传呼员也忙不过来。守着电话亭也是个考验情商的活。拎起电话一听,哪些事着急,哪些不着急,得一下子分清;哪些能用电喇叭吼的,哪些不能吼的也要会“看山水”……
上海人的逼仄住房、家家户户的人情冷暖、曲径通幽的邻里关系,都落在守着传呼电话的阿姨爷叔眼里,也落在有心的作家眼里。创作了《于无声处》的剧作家宗福先,创作出了话剧《传呼电话》,广受好评。
3
当时光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速度的加快,上海人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电话洽谈、电话约见、电话代步、电话联络……电话越来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
居民通信联系依旧主要靠公用电话,但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不断推动着服务的改变:以往一过19点全市公用电话鸦雀无声的局面被打破,“不夜城”的信息流转自此开始昼夜不停。这背后,也是这座城市交流日益频繁、经济日益活跃的证明。
1990年,据卢湾区(今黄浦区)“六一”电话亭反映,这个地区有众多的居民晚上有国际长途。居民们说:“我们与国外有时差,在公用电话开展夜间服务前,为打一个电话要特意赶到外滩,既费力,又费时。”南市区豫园小商品市场及柳林路小商品市场的个体老板们反映:“有了夜间电话,信息更灵了,今天上海市场脱销的货物,一个电话到广州、成都,第二天就可空运到达。”在东风饭店分部,刚从浙江奉化来沪的商旅出差者说:“过去晚上到上海只能看电视、洗澡,现在连夜可打电话找人办事,原来出差三天才能办到的事,现在仅一天就能解决。”而在老居民区虹口区四川北路1774弄口的电话管理员则心有余悸,“一户居民晚上9时接到传呼电话,及时把居住别处、患心肌梗死的父亲送进医院,免除了一场灾难”。
那个时候的居民肯定想不到,短短几年后,无线寻呼的发展几乎达到顶峰。而到千禧年之后,人手一部手机的潮流已呼之欲出。此时,距离上海私人电话拥有量仍在10%以下的年代,仅仅过去十余年。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