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巨鹿路名人旧居
施泳峰/人民政协报  
2025-05-15 08:12 字号
巨鹿路是一条横跨上海市黄浦区与静安区的马路,全长2290米,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在1907年越界修筑。
上世纪20年代,巨鹿路逐渐演变成车水马龙的商业街,道路两旁,绿荫如盖,西式住宅与海派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为巨鹿路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巨鹿路的老房子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记录下令人难忘的画卷,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呼吸,每一块砖、每一片叶仿佛都在诉说着往事。巨鹿路695弄2号贺友直旧居

巨鹿路695弄2号贺友直旧居

巨鹿路695弄2号:
连环画家贺友直旧居

巨鹿路695弄,又名“煦村”,建于1941年,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砖木三层结构,有楼房9幢。弄内的建筑分成三种式样,据说是当时三个房产商分别建造而成的。其中,巨鹿路695弄2号是我国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旧居,1955年贺友直全家搬至此处居住,直至2016年贺友直逝世。2017年贺友直旧居被列为静安区文物保护点,并加挂“贺友直旧居”铭牌。
贺友直是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民进会员。新中国成立后,贺友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等职。贺友直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创作有上百部连环画作品,为我国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重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长篇连环画《山乡巨变》《朝阳沟》《火车上的战斗》等,其中《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2009年贺友直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巨鹿路820弄12号朱屺瞻旧居

巨鹿路820弄12号朱屺瞻旧居

巨鹿路820弄12号:
画家朱屺瞻旧居

巨鹿路820弄,又名“景华新邨”,建于1937年,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砖木三层结构,有楼房69幢。弄堂正中是南北方向的通道,每排房屋由8至10幢住宅单元连接,住宅没有庭院,这种开放式的里弄建筑在上海并不多见。每幢住宅之间均有宽0.3米、进深约1米的凸墙隔离,每套住宅均配置有起居室、餐厅、楼梯间、厨房、备餐室、卫生间等。其中,巨鹿路820弄12号是我国著名画家朱屺瞻旧居,弄堂口牌楼上刻着的“景华新邨”4个大字便是朱屺瞻所书,1959年朱屺瞻全家搬到此处居住,直至1996年朱屺瞻逝世。
这里的一楼被朱屺瞻用作会客厅,二楼用作画室,三楼用作卧室。朱屺瞻为二楼画室取名“梅花草堂”,墙壁上挂着由齐白石手书的梅花草堂匾额。朱屺瞻90岁以后的大量作品,都是在这间“梅花草堂”画室里创作完成。这里不仅见证了朱屺瞻的艺术生涯,而且承载了朱屺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生活的点滴记忆。
朱屺瞻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前身)教授、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之一)绘画研究所主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西泠印社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美协常务理事、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协顾问等职,1991年朱屺瞻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朱屺瞻的艺术生涯跨越一个多世纪,他曾经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回国后潜心钻研中外美术,积极参加美术活动,成为极有影响力的画家。20世纪50年代朱屺瞻不顾年高体衰,跋山涉水深入基层,倾心国画创作,擅长山水、花卉,尤其精于兰、竹、石。
朱屺瞻的画作受西方现代绘画影响,色彩鲜明,节奏感、力量感、层次感极强,独具匠心,以“独到见解、深厚力量、简约风格”著称,用笔概括有力,用色泼辣生涩,墨彩淋漓,墨彩交融,融合了中西艺术精髓,展现出苍劲有力的艺术魅力,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内在的力量。
1991年,朱屺瞻在百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全国年龄最大的新党员,他在党旗下说:“白天唯有赤心存,坚定不移跟党走,这是我一生最庄严最重要的选择。”巨鹿路892号于伶旧居

巨鹿路892号于伶旧居

巨鹿路892号:
剧作家于伶旧居

巨鹿路892号,建于1930年,是英式双毗连体花园住宅,由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三层砖木结构,红瓦坡顶,南面有大花园,北面有小院。这里是我国著名剧作家于伶旧居,“文革”结束后于伶全家居住于此,直至1997年于伶逝世,现为上海老年报社。
于伶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今西北大学前身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于伶参与创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后由北平(今北京)调往上海,在夏衍的领导下负责左翼文化总同盟的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于伶主持“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工作,动员上海广大戏剧电影工作者开展抗日宣传,是上海“孤岛文学”的组织者与领导人之一。皖南事变后于伶前往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创建“旅港剧人协会”,在被称作“话剧不毛之地”的香港,播下了话剧的种子,赢得了众多观众。解放战争期间,于伶领导上海戏剧界开展了“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自由”的革命斗争,并于1948年进入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于伶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主席、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等职,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于伶长期从事电影戏剧的创作和理论工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聂耳》《七月流火》、话剧《边城故事》等。1983年潘汉年冤案得到平反,于伶抱病写下《怀潘汉年同志》的长诗。于伶90岁高龄时,上海文艺界为他祝寿,称赞他是“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巨鹿路786弄13号胡蝶旧居

巨鹿路786弄13号胡蝶旧居

巨鹿路786弄13号:
电影演员胡蝶旧居

巨鹿路786弄,又名“光华里”,建于1930年,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砖木二层结构,进弄左右排列五排住宅,最后一排是独立花园洋房。其中,巨鹿路786弄13号是我国早期电影演员胡蝶旧居。
胡蝶是我国第一位“电影皇后”,有“中国的葛利泰・嘉宝”之称。16岁时,考入我国第一所电影演员训练学校“中华电影学校”,毕业后开始陆续接拍电影。1931年胡蝶主演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轰动国内外。她先后主演了百余部影片,成功地饰演了我国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成为我国电影拓荒期和成长期的同步人和见证者。
漫步在巨鹿路上,不仅能够欣赏到艺术与时尚的繁华,而且能够感受到文化与历史的交融。岁月流转,梧桐树道浓荫掩映,洋房里弄质朴优雅,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如今的巨鹿路,不仅见证了风雨沧桑在百年时光中的优雅转身,而且洋溢着艺术时尚和海派气息的互动融合,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