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柴俊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好基层治理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23 10:21
字号

基层治理离不开全过程人民民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提高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坚持在党建引领中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在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指明方向、凝聚力量,确保民主沿着正确的道路有序推进。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组织动员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社区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基层治理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广泛发动党员带头宣传政策、收集民意,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让人民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党组织要善于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引导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与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等组成“社区治理共同体”,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和停车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引导群众了解民主程序、掌握民主方法,增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必须懂得基层民主程序的重要性
在基层治理中,民主程序的规范和完善至关重要,比民主的结果更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意义。规范的民主程序是实现民主结果公正、合理的重要保障。从议题的提出、讨论、决策到执行、监督,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程序要求。例如,在社区重大事项决策中,通常会遵循“居民提议、社区党组织审核、居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的程序。这一程序有效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能有效增强居民对决策结果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在基层民主实践中,无论是选举居(村)委干部、制定村规民约,还是分配集体资源,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群众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防止权力滥用和利益失衡。例如,在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分配过程中,如果不遵循民主程序,可能会出现少数人侵占多数人利益的情况。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并按照程序进行公示、表决,能够保障村民心声可被聆听、心意可以表决,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当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到民主程序中,了解到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和要求时,便可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参与选举过程,人民群众建立起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规范,增强了法治观念和民主素养。
必须遵循和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
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因此,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和符合大多数人意见。
基层群众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对基层事务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最深刻的认识。通过广泛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能够汇集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为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参考。当群众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采纳时,会感受到自己是基层治理的主人,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基层事务中来。例如,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对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的意见。根据大多数居民的建议,社区调整垃圾分类投放时间、投放点设置和宣传方式,调动居民们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推动社区环境的改善。在基层资源分配、利益调整等问题上,只有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避免少数人垄断资源、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发生。
必须注重不可忽视沉默极少数人的权益
除了关注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利益外,在基层治理中还必须高度重视沉默的极少数人权益。这些沉默的极少数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如表达能力有限、社会地位较低、缺乏组织等,在民主参与过程中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需为他们搭建专门的发声渠道。当部分人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解决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极端方式表达诉求,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基层治理中,要主动关注沉默的极少数人的权益,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公平正义要求不落下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大多数还是极少数,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在基层治理中,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为沉默极少数提供表达意见的渠道和平台。例如,设立专门的意见箱、开通网上留言平台、安排专人走访调研等,让他们能够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少部分人群虽从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往往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解决好他们的问题,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推动基层治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例如,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关注到少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等措施,不仅可满足这部分老人的需求,也可提升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必须彰显社区治理的鲜明中国特色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区民主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社区治理中,居民通过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自主决定社区事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组织居民开展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社区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社区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协商议事厅等协商平台,组织居民、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等各方主体围绕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平等协商、充分讨论。在协商过程中,各方可以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在社区治理中,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社区民主建设的方向,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同时,党组织通过发动党员参与社区民主实践,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思想和治理智慧,如“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协商议事”等理念,为社区民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民主文化。
基层治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坚持党建引领中的民主,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方向和保障;重视基层民主程序,能够确保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遵循大多数人的意见,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群众的认同感;关注沉默极少数人的权益,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彰显社区民主的中国特色优势,能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只有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必须坚持在党建引领中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在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指明方向、凝聚力量,确保民主沿着正确的道路有序推进。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组织动员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社区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基层治理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广泛发动党员带头宣传政策、收集民意,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让人民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党组织要善于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引导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与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等组成“社区治理共同体”,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和停车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引导群众了解民主程序、掌握民主方法,增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必须懂得基层民主程序的重要性
在基层治理中,民主程序的规范和完善至关重要,比民主的结果更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意义。规范的民主程序是实现民主结果公正、合理的重要保障。从议题的提出、讨论、决策到执行、监督,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程序要求。例如,在社区重大事项决策中,通常会遵循“居民提议、社区党组织审核、居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的程序。这一程序有效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能有效增强居民对决策结果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在基层民主实践中,无论是选举居(村)委干部、制定村规民约,还是分配集体资源,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群众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防止权力滥用和利益失衡。例如,在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分配过程中,如果不遵循民主程序,可能会出现少数人侵占多数人利益的情况。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并按照程序进行公示、表决,能够保障村民心声可被聆听、心意可以表决,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当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到民主程序中,了解到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和要求时,便可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参与选举过程,人民群众建立起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规范,增强了法治观念和民主素养。
必须遵循和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
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因此,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和符合大多数人意见。
基层群众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对基层事务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最深刻的认识。通过广泛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能够汇集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为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参考。当群众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采纳时,会感受到自己是基层治理的主人,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基层事务中来。例如,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对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的意见。根据大多数居民的建议,社区调整垃圾分类投放时间、投放点设置和宣传方式,调动居民们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推动社区环境的改善。在基层资源分配、利益调整等问题上,只有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避免少数人垄断资源、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发生。
必须注重不可忽视沉默极少数人的权益
除了关注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利益外,在基层治理中还必须高度重视沉默的极少数人权益。这些沉默的极少数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如表达能力有限、社会地位较低、缺乏组织等,在民主参与过程中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需为他们搭建专门的发声渠道。当部分人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解决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极端方式表达诉求,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基层治理中,要主动关注沉默的极少数人的权益,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公平正义要求不落下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大多数还是极少数,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在基层治理中,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为沉默极少数提供表达意见的渠道和平台。例如,设立专门的意见箱、开通网上留言平台、安排专人走访调研等,让他们能够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少部分人群虽从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往往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解决好他们的问题,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推动基层治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例如,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关注到少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等措施,不仅可满足这部分老人的需求,也可提升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必须彰显社区治理的鲜明中国特色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区民主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社区治理中,居民通过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自主决定社区事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组织居民开展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社区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社区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协商议事厅等协商平台,组织居民、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等各方主体围绕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平等协商、充分讨论。在协商过程中,各方可以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在社区治理中,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社区民主建设的方向,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同时,党组织通过发动党员参与社区民主实践,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思想和治理智慧,如“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协商议事”等理念,为社区民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民主文化。
基层治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坚持党建引领中的民主,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方向和保障;重视基层民主程序,能够确保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遵循大多数人的意见,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群众的认同感;关注沉默极少数人的权益,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彰显社区民主的中国特色优势,能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只有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任编辑:张晓莉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