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学术交流会专家发言辑选:五卅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5-20 13:20
字号


图为学术交流会现场 刘子烨 摄
编者按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年至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在五卅运动爆发百年之际,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5月15日举办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学术交流会,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五卅运动”主题,与会专家分享研究成果。本报今刊发学术交流会专家发言辑选。
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领导力
陈彩琴(市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
在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辉煌历程中,领导了许多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无疑是其中精彩的篇章之一。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全国人民自觉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各方面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领导力。
展现卓越的政治领导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突出特点在于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五卅运动从酝酿、兴起到结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定政策、把方向、谋大局的政治领导力。党在运动中审时度势、统筹全局,及时制定反帝斗争的方针、政策、纲领,主导运动的发展方向。
展现先进的思想引领力。五卅惨案发生不久,中共中央就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书》,对运动进行思想的引领。在党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数以百计的团体、大量著名人士和各界群众,以各种方式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使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把群众反帝运动持续不断地推向高潮。
展现高效的群众组织力。五卅运动爆发之前,我们党就在工人、学生等各界群众中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1925年2月领导上海二月罢工,成为五卅运动的预演。五卅惨案发生的当晚中共中央就举行紧急会议,成立专门行动委员会,促使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三罢”斗争的实现。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组建的上海总工会、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省港罢工委员会等组织,在五卅反帝风暴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现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在五卅运动中,我们党通过引领各类群团组织,号召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和力量结成广泛的反帝统一联合战线,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反帝运动及群众性团体中都发挥了领导骨干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五卅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全国大约有600座城镇、1700万人、近万个民众团体参加运动,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怒吼声,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党在五卅运动中也得到快速发展,成长为群众性大党,为以后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卅运动中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李 健(市文史资料研究会会员、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讲师)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英国巡捕枪击中国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当晚,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等组成行动委员会,具体领导斗争。五卅运动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推进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举反帝爱国旗帜,为民族独立而奋斗。五卅运动的起因是上海日本纱厂工人经济罢工,顾正红事件发生后,斗争形式发生改变。工人阶级贯彻党的方针,把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觉悟到,要获得真正的阶级解放,必须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因此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奴役的共同政治要求。
站在斗争最前列,为人民解放而英勇战斗。在五卅运动中,工人阶级斗争最英勇,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发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帝国主义在各地制造的血案中,以工人牺牲为最大。在艰险复杂的环境下,工人一方面要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要与封建军阀作斗争,同时还要警惕资产阶级的动摇,对付反动势力利用工贼流氓的破坏,肩负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使命。
成立上海总工会,彰显强大的组织力与团结力。1925年5月31日,上海总工会公开成立。上海总工会组织群众,成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到6月5日,加入上海总工会的有一百七十余个工会、二十余万罢工工人。上海总工会在高郎桥、引翔港、浦东、小沙渡、曹家渡、南市等地区设立办事处。同时,纱厂、印刷厂、码头、铁厂等产业工会和工厂工会相继建立。面对罢工后工人生活艰难,上海总工会通电全国请求支援,开展救济罢工工人的活动,团结广大工人阶级。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英勇行动成为各界人民的表率。今年是五卅运动爆发100周年,要继承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发扬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无畏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开创工运事业的新局面。
党领导的进步传媒与五卅运动
江文君(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室副主任)
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空前而伟大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中领导组织了一系列进步报刊,用正确的舆论思想引导运动方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五卅运动伊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爱国反帝统一战线所拥有的报刊,如《向导》《中国青年》《热血日报》《血潮日刊》《上海总工会日刊》《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日报》等,发动舆论攻势,用大量的事实驳斥了帝国主义宣传机构的造谣和诬蔑。
当年6月4日,广大市民看到《热血日报》创刊号,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报纸八开四版,栏目很多,有社论、专论、本埠要闻、紧要消息、国外要闻、舆论之裁判、外人铁蹄下之上海等。与《热血日报》协同作战的有《公理日报》《民族日报》等报刊。《公理日报》是由少年中国学会、中华学艺社、太平洋杂志社、学术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中国科学社上海社友会等十一个团体组成的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创办的,于1925年6月3日创刊。《民族日报》于1925年6月10日创刊。该报是一份充满爱国激情的报纸。它在发刊词中就明确宣布“至今年五月卅日南京路英捕之枪声起,全国人民始悟憬然大觉”。
在群众爱国反帝斗争的高潮中,各类进步爱国报刊纷纷创刊。上海学生联合会出版了《血潮日刊》,6月4日创刊。该刊表示“非打倒英日帝国主义,达到完全胜利不止”。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于6月23日出版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日报》。上海市总工会出版有《上海总工会日刊》。上海各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五卅报刊如同济大学的《五卅血》、复旦大学的《华血报》、上海大学的《五卅特刊》、上海法政大学的《雪耻特刊》,上海工商界人士也创办了以提倡国货为主要内容的报刊,如《国货周报》《爱国报》《国货评论报》等。在中国历史上刊期最长久的大型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出版了充满爱国热情的《五卅事件临时增刊》特大号外,指出五卅运动是“中国民族独立运动开始的日期”,是“中华民族要求独立与生存的大运动”。
交通大学与五卅运动
胡 端(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中心副研究员、校史研究室副主任)
五卅运动是一场源发上海、席卷全国、声震世界的反帝爱国历史大事件。尽管学界对此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某些特定群体、场域、组织、个案的复杂细节仍需进一步发掘。近年来,随着民国大学史和高校红色档案研究的升温,关于“五卅运动与民国大学”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在五卅运动期间,上海中等以上学校几乎全部加入了上海学生联合会,共有98所之多。本文探讨交通大学(时名“上海南洋大学”)在五卅运动中的地位、作用。
五卅前后的交大始终占据上海学联执委会主任委员的重要席位。当时上海只有交大是少数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全校有700名学生,其他大学学生数大抵只有100—300人不等。凭借着学生总数、学生代表人数优势,交大代表总是被学联大会推选为执行委员长。1925年5月17日,上海学联召开第一次执行委员会,交大共产党员张永和当选为执行委员会正主任委员。五卅后的6月1日,交大学生会代表李宣誉当选为执行委员长。
五卅惨案当日的交大游行队伍独大,列队最先,牺牲悲壮。惨案当天,交大学生列队前往公共租界演讲者有400余人,共分17个演讲队。据多位游行当事人回忆,交大的队伍规模最大,列队最早,“后随者有同济、复旦等二校”。在老闸捕房捕头下令开枪后,7名死者中包括一名交大附中学生陈虞钦。
交大学生为五卅运动影响的校地扩散与辐射发挥了关键作用。五卅惨案后,在中共领导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的带动下,交大学生会独立创办了极具战斗性、鼓动性的《五卅血泪》。1925年7月,中共党员、交大滇籍学生张永和利用暑假回昆明,发展了李国柱等多名共青团员,建立了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从创办刊物到实地传播,交大学生在五卅运动影响从“校园化”到“地方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卅运动中的“三跨”特征与民众大联合
李 红(市档案馆《档案春秋》编辑)
自1925年6月至9月,五卅运动影响遍及海内外,爱国始终是运动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成为各地、各阶层民众的普遍自觉。五卅运动中缔结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联合战线,体现了民众大联合的伟力。具体体现有三:
第一,五卅运动广泛宣传了反帝爱国的思想。五卅之前,“废不平等条约”“争主权”的呼声早已有之,但范围小、影响有限。顾正红烈士的牺牲和五卅惨案的发生,将帝国主义的强权和蛮横直观地呈现在国人面前,大大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国人普遍认为,五卅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不平等条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各类社团、集会不约而同地在其宣言、致电中强调“废不平等条约”“争主权”。全国学总发表宣言:“不平等条约不废除,中国人民永无自由之余地。”北京国民大会发表宣言强调:“夫为中国民族之独立与自由之害者,外国帝国主义历次强迫所订之不平等条约为最烈。此次英日帝国主义者惨杀同胞之兽众所了解。”正如瞿秋白所说,五卅之前,“只有几千几万人知道帝国主义的罪恶,知道国民革命的必要”,而五卅之后,“至少已经增加到几百万几千万人”。
第二,五卅运动实现了“三跨”,为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五卅之前,反帝爱国运动仅及于少数革命分子。五卅运动实现了跨地域、跨行业、跨阶层的大联合,唤醒了民众,凝聚了人心,使反帝爱国成为各地、各阶层群众的一致目标,在此基础上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参与主体看,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上海地委、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全国学联、上海学联、上海各工会组织、各马路商联会、商总联会,以及各大团体均纷纷集会,制定反帝方案,并迅速形成以工人阶级为中心、联合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恽代英认为,“经过五卅运动以后,反帝国主义的空气就普及于全国,大多数人都知道了”;“五卅运动后,各地工人、学生很多都组织起来了,商人亦渐知引他们的组织来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且有工学联合组织,这种民众的力量影响政治方面的运动,使军阀内部分化”。
第三,五卅运动初步实现了民众大联合,为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历时三个月,影响到长江流域及两湖四川、 珠江流域及广州香港, 以及北方各省及京津满洲里,具有时间长、广泛的群众性的特征。五卅运动不仅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同时也促成了各阶层的广泛联合。所以,瞿秋白认为:“五卅运动的第一点特性,便是使中国的政治运动第一次群众化。”五卅运动“是全国各阶级民众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之开始”。 五卅运动能够有效组织起来的关键,正在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贯彻了“深入群众”的指导方针,使群众路线成为五卅运动的总路线。
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在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必须取得联合战线的领导权。因为五卅运动“在经验上证明国民革命中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小资产阶级的犹豫畏怯,足以破坏联合战线而使革命运动失败”。五卅运动也使中国共产党进入领导公开政治斗争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展为无产阶级群众性的大政党。
宋庆龄与五卅运动
朱少伟(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理事,《哈哈画报》原主编、编审)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行动委员会,并号召全上海人民罢工、罢课、罢市,抗议英帝国主义的大屠杀。
此时,宋庆龄仍为孙中山病逝而处于悲痛中,但她坚毅地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高度评价党领导的五卅运动。6月5日,她出席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鼓励妇女积极投入五卅运动。
6月9日,上海《民国日报》发表《孙中山夫人之谈话》,宋庆龄表示:“一致起而反抗英捕房之暴行,在上海此实为第一次”,“当合工商学各界之全力应付之”。当天,她还同于右任等发起组织五卅事件失业工人救济会;6月18日至8月30日,该会在上海《民国日报》公布21次“募捐进支表”,其中“孙夫人经手募”的多达14次。
6月10日,宋庆龄委托杨杏佛创办的《民族日报》在上海问世,发刊词直截了当地说:“民族日报,何为而作也?将以唤醒中国民族之自觉也。”报社设于上海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杨杏佛担任主任编辑,高尔松(中共党员)担任编辑,恽代英曾为之撰稿。
6月18日,宋庆龄在《民族日报》发表社论《孙中山先生与“五卅”后之民族独立运动》(署名“宋琼英”),其中说:“英国远东政策日趋于侵略压迫之途”,“吾人果能继续努力于孙中山先生之主张以坚定诚挚之力,进求所志,必能征服此强有力之大敌”。
6月21日,宋庆龄在《民族日报》特刊发表《力争英帝国主义掌握中广州关余之孙中山先生》。7月2日,该文稍作修改又发表于广州《民国日报》,其中提到:“孙中山先生始终认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独立之大敌,而英人侵略中国之在华大本营实为海关”,“孙先生于民国十二年(按即1923年)十二月在广州力争两广关余”,“仅凭公理民气与列强之武力相周旋”;在记述和赞扬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坚持斗争的同时,号召人们“毅然挺身以战强权,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
宋庆龄对《民族日报》很重视,热忱指导办报,既为之写社论,也为之写文章。在她的有力支持下,该报“专讨论‘五卅’事件,同时根据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提倡中华民族精神”,在民众中声望日增。因中外反动势力的仇视,该报仅出版16天就被迫停刊。
6月30日,宋庆龄带病由上海抵达北京,出席“北京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斗争、反对英日帝国主义惨杀同胞的雪耻大会”,会议号召人们“努力奋起”。
五卅运动对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宋庆龄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为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发展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宋庆龄于1958年发表《永远和党在一起》的重要讲话,而她早在五卅运动中就充分表现出与党同向同行的鲜明政治态度。
责任编辑:张岩

- 6
- 评论
- 收藏